
埋地钢质管道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防腐保温层技术标准.doc
12页埋地钢质管道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防腐保温层技术标准(SY/T0415-96)SY/T0415-96总则 1.1 为保证埋地钢质管道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以下简称泡沫塑料)防腐保温层的质量,制定本标准 1.2 本标准适用于输送介质温度不超过100℃的埋地钢质管道泡沫塑料防腐保温层的设计、施工与验收 1.3 埋地钢质管道采用泡沫塑料防腐保温层时,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中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4 引用标准 GB/T 1040-92 塑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 GB 1408-89 固体绝缘材料工频电气强度的试验方法 GB 1410-89 固体绝缘材料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试验方法 GB 1633-79 热塑性塑料软化点(维卡)试验方法 GB/T 1720-79 漆膜附着力测定法 GB/T 1731-93 漆膜柔韧性测定法 GB/T 1732-93 漆膜耐冲击测定法 GB/T 1763-79 漆膜耐化学试剂性测定法 GB/T 1842-80 聚乙烯环境应力开裂试验方法 GB 2792-81 压敏胶带180°剥离强度测定方法 GB 3682-83 热塑性塑料熔体流动速率试验方法 GB 4472-84 化工产品密度、相对密度测定通则 GB 5470-85 塑料冲击脆化温度试验方法 GB/T 6112-85 热塑性塑料管材和管件耐冲击性能的测定方法(落锤法) GB/T 6343-95 泡沫塑料和橡胶 表观(体积)密度的测定 GB/T 8813-88 硬质泡沫塑料压缩试验方法 GB/T 8923-88 涂塑前钢材表面锈蚀等除锈等级和除锈等级 GB/T 12008.1-89 聚醚多元醇命名 GB/T 12008.2-89 聚醚多元醇规格 GB/T 12008.3-89 聚醚多元醇中羟值测定方法 GB/T 12008.4-89 聚醚多元醇中纳和钾测定方法 GB/T 12008.5-89 聚醚多元醇中酸值测定方法 GB/T 12008.6-89 聚醚多元醇中水分含量测定方法 GB/T 12009.1-89 异氰酸酯中总氯含量测定方法 GB/T 12009.2-89 异氰酸酯中水解氯含量测定方法 GB/T 12009.3-89 多亚甲基多苯基异氰酸酯粘度测定方法 GB/T 12009.4-89 多亚甲基多苯基异氰酸酯中异氰酸根含量测定方法 SB/T 4013-95 埋地钢质管道聚乙烯防腐层技术标准 2 防腐保温层结构 2.1 埋地钢质管道泡沫塑料防腐保温层(以下简称防腐保温层)是由防腐层——保温层——防护层组成的复合结构。
防腐层——指防腐涂料或具有防腐性能的热熔胶层; 保温层——指泡沫塑料层; 防护层——指聚乙烯塑料层; 2.2 防腐层材料及厚度由设计确定,但厚度不应小于80ΜM 2.3 保温层厚度应采用经济厚度计算法确定(计算公式见本标准附录A),但不应小于25MM 2.4 防护层厚度应根据管径及施工工艺确定,但不应小于1.2MM 2.5 防腐保温层端面必须用防水帽密封防水 3 材料 3.1 防腐涂料 3.1.1 防腐涂料性能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防腐涂料性能指标 序号 项目 指标 测试方法 1 附着力(级) 1~2 GB/T 1720 2 柔韧性,MM 1 GB/T 1731 3 耐冲击强度,J ≥4.9 GB/T 1732 4 耐10%HCI溶液(80℃) 300H无变化 GB/T 1763 5 耐10%NAOH溶液(80℃) 300H无变化 GB/T 1763 6 耐3%NACI溶液(80℃) 300H无变化 GB/T 1763 3.2 泡沫塑料 3.2.1 泡沫塑料的原材料同多异氰酸酯、聚醚多元醇和助剂组成。
3.2.2 多异氰酸酯质量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多异氰酸酯质量指标 -NCO% 酸值% 水解氯% 粘度PA·S·25℃ 测试方法 29~32 ≦0.3 ≦0.5 0.25 GB/T 12009.1~12009.4 3.2.3 聚醚多元醇的质量应符合表3的规定表3 聚醚多元醇的质量指标羟值MGKOH/G 酸值MGKOH/G 水分% 测试方法 470~510 ≦0.1 ≦0.1 GB/T 12008.1~12008.6 3.2.4 泡沫塑料层的性能指标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 泡沫塑料层的性能指标项目 指标 测试方法 表观密度,KG/M3 40~60 GB/T 6343 抗压强度,MPA ≥0.2 GB/T 8813 吸水率,G/CM3 ≦0.03 附录B 导热系数,W/M·℃ ≦0.03 附录C 耐热性 尺寸变化率,% ≦3 附录D 重量变化率,% ≦2 附录D 强度增长率,% ≥10 附录D 注:1 耐热性试验条件为100℃,96H 2 泡沫塑料性能试验试件制作见本标准附录E。
3.3 聚乙稀塑料 3.3.1 聚乙稀原料及压制片材的性能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 聚乙稀原料及压制片材的性能指标序号 项目 指标 测试方法 1 密度,G/CM3 0.935~0.950 GB/T 4472 2 熔体指数(负荷5KG),G/10MIN 1.000~1.600 GB/T 3682 3 拉伸强度,MPA ≥20 GB/T 1040 4 断裂伸长率,% ≥600 GB/T 1040 5 落球冲击强度,J ≥12.74 GB/T 6112 6 维卡软化点,℃ ≥90 GB/T 1633 7 脆化温度,℃ ≦-65 GB/T 5470 8 耐环境应力开裂时间(F50),H ≥1000 GB/T 1842 9 耐击穿电压强度,MV/M ≥25 GB/T 1408 10 体积电阻率,Ω·M ≥1×1014 GB/T 1410 11① 耐化学介质腐蚀(浸泡7D),%10%HCI10%NAOH3%NACI ≥85① ≥85①≥85① SY/T 4013-95的附录C 12③ 耐热老化(100℃,2400H),% ≦23② GB/T 3682 13③ 耐紫外光老化(336H),% ≥80① SY/T 4013-95的附录D 注: ①耐化学介质腐蚀及耐紫外光老化指标为试验后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保持率。
②耐热老化指标为试验前与试验后的溶融流动速率偏差 ③聚乙稀原料不作本表11、12、13项性能要求 3.3.2 防护层的性能应符合表6的规定 表6 防护层的性能指标序号 项目 性能指标 测试方法 1 拉伸强度 轴向,MPA ≥20 GB/T 1040 环向,MPA ≥20 GB/T 1040 偏差①,% <15 - 2 断裂伸长率,% ≥600 GB/T 1040 3 耐环境应力开裂(F50),H ≥1000 GB/T 1842 4 压痕硬度,MM23℃±2℃50℃±2℃ ≦0.2≦0.3 SY/T 4013-附录E 注:①偏差为轴向和环向拉伸强度的差值与两者中较低者之比 3.4 辐射交联热缩材料 3.4.1 热缩防水帽(以下简称防水帽)、热缩包管带(以下简称补口带)和热缩补口套(以下简称补口套)统称为辐射交联热缩材料 3.4.2 辐射交联热缩材料由基材和底胶两部分组成基材为经过辐射交联并具有收缩性的聚乙烯材料;底胶为橡胶型热熔胶粘剂 3.4.3 辐射交联热缩材料的使用温度不宜大于70℃,当使用温度不于70℃ 时,可采用其他材料。
3.4.4 辐射交联热缩材料的的热缩比(收缩后:收缩前)应小于0.45 3.4.5 防水帽、补口带和补口套应按管径选用配套的规格,其性能应符合表7的规定 表7 防水帽、补口带、补口套的性能指标序号 项目 指标 测试方法 1 拉伸强度,MPA ≥17 GB/T 1040 2 数裂伸长率,% ≥400 GB/T 1040 3 维卡办化点,℃ ≥90 GB/T 1633 4 脆化温度,℃ ≦-65 GB/T 5470 5 耐环境应力开裂时间(F50),H ≥1000 GB/T 1842 6 耐击穿电压强度,MV/M ≥25 GB/T 1408 7 体积电阻率,Ω·M ≥1×1013 GB/T 1410 8 耐化学介质腐蚀(浸泡7D),%10%HCI 10%NAOH3%NACI ≥85≥85≥85 SY/T 4013-95 附录C 9 耐热老化(150℃ 168H)拉伸强度,MPA断裂伸长率,% ≥14≥300 GB/T 1040GB/T 1040 10 剥离强度,N/CM对有底漆的钢管对聚乙烯层 ≥35≥35 GB/T 2792 注:耐化学介质腐蚀指标为试验后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保持率。
4.6 补口带、补口套和防水帽的厚度应符合表8的要求 表8 补口带、补口套和防水帽的厚度要求 序号 项目 厚度 允许偏差 1 基材,MM 1.0 +0.1 0 2 底胶,MM 0.6 +0.2 0 3.5 材料验收 3.5.1 进厂时聚乙稀、多异氰酸酯、聚醚多元醇、防腐涂料及补口材料等主要原材料应的生产厂家、生产日期、质量证明书及合格证,否则不得验收 3.5.2 桶装泡沫塑料原材料应按表9的规定进行抽查多异氰酸酯、聚醚多元醇的测试项目及测试指标应符合表2、表3的规定 表9 桶装原材料抽查比例总桶数 1 2~10 11~30 31~60 61~130 抽查桶数 1 2 3 4 5 总桶数 131~220 221~350 351~520 521~730 731~1000 抽查桶数 6 7 8 9 10 3.5.3 组合聚醚进厂时每釜应至少抽查1桶,测试发泡时间、固化时间、表观密度、抗压强度、吸水率及导热系数六项指标发泡时间、固化时间两项指标必须满足工艺要求表观密度、抗压强度、吸水率及导热系数四项指标应符合表4的规定。
3.5.4 防腐涂料抽查率应按表9的规定进行柔韧性、附着力、耐冲击强度三项指标应符合表1的规定 3.5.5 聚乙稀原料每25T为一批抽取一组试样,测试密度、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维卡软化点、剥离强度四项指标,测试指标应符合表7的规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