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原创)瑞典模式探析.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笛音
  • 文档编号:40388332
  • 上传时间:2018-05-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瑞典模式瑞典模式””探析探析瑞典这个北欧小国以其独特的模式、世界第一的社会福利和发达的经济而被世界所熟知其模式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模式又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更不同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因此,人们也常称其为“第三条道路” 、 “北欧社会主义” 但同时也有学者认为瑞典模式实质上是资本主义模式那么到底瑞典模式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让我们来探究一下什么是瑞典模式本文将从瑞典模式的定义、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形成原因等方面来介绍什么是瑞典模式,然后从各方对其的姓资姓社评价中给出作者的观点关键词:关键词:瑞典模式、福利、社会主义一、瑞典模式的定义瑞典模式的定义何谓瑞典模式?“瑞典模式”创始人之一的鲁道夫·梅德勒尔在 1988 年给出了定义:“它有两个目标:主要的目标是充分就业,第二目标是平等 ”1 而瑞典著名经济学家林德伯格从主体行为的角度,定义了狭义的瑞典模式,即它是应用于瑞典劳动力市场上的条件,反映了雇主组织具有达到一项旨在使工人意见为最小的合理的工资解决办法的能力广义上的瑞典模式则是提现了社会的全面发展趋势,诸如进步的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包括高就业率、持续的收入平等化,以及随着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增加而实现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其余公共部门的迅速扩大。

      2 瑞典模式表现为福利,其实质则是劳资权力的平衡可以说瑞典模式就是瑞典社会民主党在对马克思、恩格斯所描述的人人平等、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可能性的理解的基础上,按照瑞典的国情,所采取的有别于列宁式社会主义的另一种尝试其特点就是以高福利尽量实现社会公平,但同时又不走苏联式的高度集权和计划的道路,不彻底革资本家的命允许其发展私有经济正如有些人评价的,瑞典模式实现了社会目标与福利、经济目标、经济增长的完美结合1 Bertram Silverman ,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Swedish model -interview with Swedish economist RudolfMeidner” , Challenge[ J ] , Jan -Feb, 1999, pp. 33 2 转引自 常甜甜:《“瑞典模式”的利弊对中国社会保障的启示》 ,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第 21卷第 4 期(2009 年 10 月) ,第 60 页2从上述的各个定义或许还未能让我们了解什么是瑞典模式那么就让我们来具体走进瑞典这个国家进一步了解瑞典模式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

      二、瑞典模式的发展历程瑞典模式的发展历程可以说瑞典模式是瑞典社会民主党努力的成果,没有瑞典社会民主党就没有瑞典模式成立于 1889 年,自 1917 年与当时的瑞典自由党联合执政以来,瑞典社会民主党在 20 世纪两次连续执政的时间,加起来就超过了半个世纪即使进入 21 世纪以后,欧洲执政的左翼政党多数下野,而瑞典社民党在 2002 年大选中仍然成功胜出在它的长期执政下,瑞典成为了人均 GDP 世界第二、社会福利世界第一的发达国家总结瑞典模式的发展历程,可以归纳为四个名词:福利社会主义、职能社会主义、基金社会主义和科技社会主义福利社会主义”是四个中最主要的、最根本的政策可以说后面的职能社会主义、基金社会主义和科技社会主义是手段,是瑞典社民党根据不同时期的时代特点而采取的政策,但其根本目的还是提高国家福利、现实社会平等福利社会主义”是瑞典模式的第一阶段,时间为 20 世纪 30 年代初到 60 年代末瑞典社会民主党成立时,其首任主席布兰亭仍然把社会化看作为实现废除资本主义制度这一终极目标而第二任主席汉森则应时代需要,提出了社会福利的政策和思想,接收了改良主义汉森在 1928 年左右提出了社会民主党应自称为“人民的党”和建立“人民之家”的思想。

      淡化阶级的概念,以人民获得自由和幸福为目标汉森说“如果瑞典社会要成为它的公民的好家庭,就必须废除阶级差别,发展社会照顾,实行经济平等,以及经济和社会的民主,而在这种平等化中,工人要参与经济管理,要实现民主并把它运用的社会和政治的领域” 1 福利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社会福利的普遍享有原则其福利措施主要包括:与私人企业主和大农场主合作,扩大公共工程,给工人以相当于劳动力价格的工资,向反失业措施和国家各类应急工程提供资助,放松对失业救济的限制,向各地的住宅建设、市政工程提供贷款,对私人企业提供贷款或补助实行退休制、牙科服务、失业保险、工时法、两周休假制、养老金条例等福利1960 年代末,福利社会主义面临危机,由于要维持庞大的福利开支,国1 转引自 徐崇温:《瑞典模式的历史进程和经验教训》 , 《科学社会主义》 ,2007 年第 3 期,第 134 页3家财政开支过大,人民税收过重,财政赤字提高同时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平均主义盛行,劳动生产率不高福利社会主义使资产阶级不满也使工人阶级产生牢骚面临执政危机的瑞典社民党提出了“职能社会主义”取代“福利社会主义” 职能社会主义”不同于福利社会主义之处在于它迎合新的时代特点,把福利制度回避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做法,改变为直接从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入手,承认对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改造的必要性。

      主张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结构内实行职能社会化的做法其实就是不主张搞大规模的社会化、国有化,主张对形成所有制的一些职能实行社会化,即对资产阶级企业的某些方面加以限制 “在政策上,加强经济立法,把资本所有权的部分职能转交给工会 ”1 对所有权的部分职能化并没有给社民党带来预想的结果,1976 年社民党在大选中下台基金社会主义”是社民党在 1976-1982 年在野期间对自己理论和政策再次反思的结果早在 1978 年 4 月,社民党就与工会联合组成了研究小组,提出了《雇员投资基金与资本形成》的联合报告主张“对目前基本上控制在私营公司金融势力之下的经济制度实行转变,代之以一种新的经济秩序,使每一个公民对于生产的方向、利润的分配、生产体制和工作条件具有发言权” 2 1981年社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瑞典之未来》的决议,主张走第三条道路,有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向新货币主义转变同时期,竞争对手三党联合政府对经济束手无策,因此 1982 年大选,社民党重新获胜基金社会主义的主要做法是,通过政府立法,成立职工基金,规定每年从各企事业单位增收一定比例的工资税,并从实际利润超过一定幅度的企业的超额利润中抽取 20%的利润税,在全国收买企业股票,从而建立起一个大型公共基金。

      这项措施把职能社会主义限制所有权的做法改变为改造所有权本身,建立工人集体所有制,意义非凡但是投资基金最终实施起来却大打折扣,基金的收集只执行了 7 年到 1980 年代末,社民党的紧缩货币政策及税收改革使工人处境困难,同时苏东剧变的冲击,使得社民党 1991 年再度下野科技福利社会主义”是进入 90 年代后,社民党吸引民众的又一法宝1 王卿:《“瑞典模式”与瑞典社民党》 , 《领导之友》 ,2005 年第 4 期,第 32 页2 参见 瑞典社民党 1975 年代表大会上修订的纲领, 转引自 同上41994 年社民党再次上台执政后,下大力进行科研和产业结构改革,使其科研开支占 GDP 比列自 1997 年起跃居世界第一政府下大力投入高科技产业和计算机等信息产业,在家庭和学校普及电脑同时解除对民航、铁路、电信等领域的国家控制,引入竞争机制据统计,瑞典拥有家用电脑的人数已经达到70%,远远超过美国,成为真正的高科技福利国家纵观瑞典社民党的执政历史,我们可以看见其政策调整一直紧跟时代步伐,一直坚持发展经济和保证社会公平、尽量提高整体国民的生活水平为目标三、 瑞典模式的主要内容瑞典模式的主要内容从其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瑞典模式的概况。

      其主要内容则可以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三个方面来概括1 政治层面可以概括为四个要素,即民主制(议会制、多党制、三权分立) ,走议会和平道路取得政权、以不断“转型”的社民主主义为基本价值观念、由社民党政府主导的国家公共部门、全国总工会和私人企业及其组织全国雇主协会三者之间通过协商,维持政治上的平衡经济层面即实行“混合经济” 包括四大要素:资本私有+市场经济+政府调控+经济民主主要构架是 1、基本经济制度为资本主义私有制2、通过立法、宏观调控和政府政策以限制资本剥削、指导私有企业,使之符合社民党所理解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自由、公平和团结互助3、以高税收为手段,通过国家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4、经济民主,主要包括立法保障工人参与企业管理,限制雇主解雇工人的权力,并支持工会参与企业重大决策社会层面即建立高福利制度实行覆盖从摇篮到坟墓等各个方面、各个阶段的全面社会保障四、瑞典模式的形成原因瑞典模式的形成原因瑞典模式的独特性是和瑞典的本国的历史地理社会等条件密切相关的首先,地理上,远离欧洲大陆腹地,非战略要地,易于避开战乱之害其次,瑞典是单一性的民族国家,最大的少数民族是芬兰人仅四万单一的瑞典民族使1 下面论述的内容主要引自 何秉孟:《从“瑞典模式”看欧洲社民党社会民主主义“转型”的实质》 ,《高校理论》 ,2008 年 4 月,第 27-28 页. 5其易于团结一致、政治妥协和阶级合作的民族特性。

      第三,历史特点瑞典资本主义起步晚,但与其民族特性有关,在资产阶级改革的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过程中没有发生过激烈的流血冲突第四,高度的组织性瑞典法制完备,从上到下各行各业都有健全的组织系统,如工会联合会、雇主联合会等,人们法律观念和纪律性较强第五,历史上长期实行严守中立和门户开放的对外政策保持和平的国际环境使瑞典能够减少军费,免遭战祸,又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为其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六,社民党长期执政是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保障五、各方对瑞典模式的评价各方对瑞典模式的评价瑞典模式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就被国际社会所认识并研究,但在中国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正式予以关注自此之后,对于瑞典模式的评价,中国学界一直有三种声音一种是批判的,说瑞典模式本质是资本主义,不适合中国瑞典模式已经光环暗淡,很多的弊端都出现了一种是赞扬的,说瑞典模式是社会主义的新尝试,取得的成绩突出,值得中国学习借鉴还有一种就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庸观点,即瑞典模式有值得学习之处,但并不适合中国在此,作者简要地介绍各方的部分观点,并重点就瑞典模式的姓资姓社问题谈谈作者的看法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汪亭友教授认为“擅长议会道路的瑞典社民党,本质上时信仰民主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政党。

      尽管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若干改良,但没有也不可能改变瑞典社会的性质 ”1 他认为瑞典模式的高税收高福利等政策虽然客观上确实缓和了两级分化和阶级矛盾,但是其本质是垄断资产阶级为缓和国内矛盾、维护自身统治而被迫实行的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吴江则把瑞典模式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另一条道路,给与了极大的评价吴江教授在《瑞典式社会主义考察——读》一文中追溯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点2 他认为巴黎公社运动失败后,马克思觉察到革命时机并未成熟马克思意识到“在资产阶级社会的1 汪亭友:《应如何看待瑞典社会民主党及瑞典模式》 ,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 年第 4 期,第 53-59页 2 吴江:《瑞典式社会主义考察——读》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2 年第 3 期,第 17-26 页6生产力正以在整个资产阶级关系范围内所能达到的速度蓬勃发展的时候,也就谈不到真正的革命 ”1 而指导实际运动的恩格斯也曾重新考虑了工人阶级斗争的策略,着重提出工人阶级以普选权作为新武器的想法一战使恩格斯创立的“第二国际”分裂,出现“保卫祖国派”和“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革命战争派”的对立后者即列宁的主张而瑞典社会民主党的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则根本不同于苏联的理解。

      在 1889 年成立时,瑞典社民党就没有自己的党。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