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工短缺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思考?.docx
3页民工短缺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思考?思考“民工荒”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众所周知的“民工潮”在中国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已经平息,被称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劳动力在一些企业悄然离去农民工短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最终引起了中国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关注显然,“民工荒”影响了中国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阻碍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国际化,加剧了中国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如何正确认识和及时应对“民工荒”现象,不仅影响到企业如何解决就业问题,也直接影响到地方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有效决策加强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制度建设第一,自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相对人口数量直接影响了可用劳动力的数量也就是说,虽然中国人口在增加,但出生率却在逐年下降,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人口老龄化趋势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需求的变化正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因此,今天某些地区的“民工荒”表现出其相对性,即“民工荒”本质上是青年“民工荒”、年龄“民工荒”、性别“民工荒”,当然,当务之急不是调整生育政策,而是从制度上完善就业制度调查证明,如果将农民工年龄放宽到40岁,农民工供给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3倍;如果男女比例调整为1: 1,符合条件的工人和平民人数将增加5倍;如果取消地域限制,农民工供给至少会翻倍。
因此,地方政府应考虑放宽农民工的年龄、性别、地域和经历,扩大就业范围同时,劳动中介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一方面,目前我国劳动力中介机构主要由政府控制,市场调节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非法劳务中介的存在,又恶化了人们对劳务中介的认识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劳动中介机构的市场化建设,严格审批劳动中介机构,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同时,对农民工的不平等条款将被废除上海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正式通过,自2004年7月1日起,停止执行“审批单位使用外来劳动力”、“核发外省、市建筑企业进入上海施工许可证”、“审批外省、市水路运输经营者在本市从事商业性水路货物运输和客运”、“审批设立外来人员劳务市场”等地方性法规这不仅是建设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要求,也将减缓上海农民工短缺的出现收入分配一直是双方劳动者共同关心的问题工资低、技术低、劳动生产率低,必然导致农民工淘汰率高但是,对廉价农民工的需求不断增加,必然会导致一批想挣钱养家的农民工流失,进而出现因分配而导致的廉价“民工荒”现象我们必须从劳动力市场价值的角度来引导劳动力要素,并从制度上培养健康、有效和可持续的劳动力放弃劳动力成本低的短期优势,逐步实施高工资、高福利、高劳动生产率的产业战略。
民工荒”的发生有其特定的背景,如产业结构、消费品市场、农业政策等如果这些背景改变了,这些因素本身也会改变最后,宏观调控会减缓一些过热行业的发展例如必须注意的是,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并不完善,作为基本保障离开土地的农民工,如果在工作场所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障,可能随时会出现“缺工”和“返岗”这也是“民工荒”现象的微观原因在局部地区和部分行业人员结构性短缺的事实下,“工资低、保障轻”的问题在部分地区和企业更为普遍因此,加快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进程已成为一项历史责任目前中国主要是工业社会,不是服务社会从供给来看,虽然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我国仍然是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体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与耕地的矛盾和劳动的低边际生产率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保持在1.5亿左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制造业基地转移到中国,新企业更多,就业需求增加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投资于城市产业(截至2003年11月底,中国有9800万农民工,这一数字一直在以5%的速度增长)然而,由于国际市场的影响和中国的宏观调控,国内产业结构最近发生了很大的调整这样,招聘目标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比如电子制造业的女工为主,建筑行业的青年工人为主,信息行业的技术工人为主。
由此,异质人员逐渐被排除在外,一个是被调整企业的“空缺岗位”,一个是剩余劳动力的“缺岗”,最终“创造”出“民工荒”与此同时,近年来,当地经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许多农民工在不久的将来可以找到工作中西部发展和东北工业区振兴的决策,逐渐削弱了沿海地区对农民工的吸引力但东南沿海对农民工的需求却丝毫没有减少,于是社会发展把东南沿海从“民工潮”转变为“民工荒”由此可见,经济结构调整要求农民工做出相应的调整当然,民工短缺也为中国经济结构改革提供了机遇农民工短缺也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与资源供给矛盾的一个标志中国以高生产要素投入换取高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逐渐被否定,但如何使劳动力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你不是一直认为“中国什么都缺,最重要的是人”吗?现在我们才真正知道,农民工的短缺不是数量的短缺,而是质量的短缺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理念也告诉我们,中国以技术进步为中心的低消耗、高效率的经济增长不仅需要增加劳动力数量,而且需要更加注重提高劳动力素质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向于人力资源的整合,国际人力资源的短缺和抢夺使中国作为优势的廉价劳动力资源远远不能满足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就业环境也是该地区的一个重要竞争力。
我们应该在改善投资环境的同时,注重创新就业环境,使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和资本资源相对平衡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劳动力供求矛盾也体现在信息工程的建设体系中就业信息不畅通,农民工流动无序,就业困难和招聘困难会同时出现在当地而且,就业信息不能全面、准确、及时地传播,必然会造成劳动力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我们应该完善和完善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反映农民工的供求状况第一:“农民也是理性的经济人也就是说,处于相对贫困状态的农民会谨慎选择,即本着“经济人”的精神选择自己的行为第二:“如果给农民同样的‘经济机会’,那么农民宁愿留在农村也就是说,农民工流动受比较利益驱动,农民流动受劳动价值实现制约所以现代农民工(民工)千方百计捕捉经济信息,仔细计算成本和收益净收入高,农民就安心干活;另一方面,成本效益低,农民离开城市返回而且如果农村收入增加,有了保障,部分农民工会回归农业,农民工外出相对较少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就更糟糕了:在这些企业里,正常工作时间的农民工收入只能维持生活费用,只能靠加班或者其他工作赚钱;有的企业用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农民工工资;物价上涨,生活费上涨,使得农民工收入相对较低;外出打工,农民工不仅做着最脏、最危险、最重的工作,还忍受着来自不良制造商的歧视、剥削、欺凌和虐待。
可见,这里的“民工荒”反映的是工资水平低,社会保障不完善或者正是因为农民工的劳动价格达不到“合法”的水平,才会出现“民工荒”的现象有识之士说,“只要我们提供合适的劳动力价格,我们就不会找不到工人”是的,改善农民工的待遇,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尊重农民工的价值,应该是缓解当前农民工短缺的关键美国《星岛日报》曾评论:从社会劳动力总供给的宏观来看,目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超过1.5亿,中国每年安排8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至少需要30年所以,目前的“民工荒”其实只是说明廉价劳动力的短缺,而不是一般劳动力的短缺然而,中国经济正在振兴和发展从市场价格体系来看,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必然趋势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必须采取预防措施,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寻找新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的支持和检验,关于劳动要素中劳动要素价格(价值)的法律制度变得更加有效当劳动力市场处于“买方”市场时,企业可以随意选择劳动力,工人相对弱势政府也倾向于偏袒雇主,忽视甚至歧视农民工然而,“空缺职位”作为社会进步的标志,标志着劳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民工荒”的出现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农民工的价值和社会正义农民工的短缺将对农民工的劳动力市场乃至中国的经济运行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主要影响是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会改变资本强劳动力弱的相对格局,使农民工获得一定的话语权,逐渐增强在劳动力市场的议价能力因此,农民工的工资和工作条件将有相当大的改善机会农民工的短缺告诉我们,和谐的劳动关系也是生产力问题的关键在于需要制度安排来巩固、打破原有的不平等,建立一个新的平衡的各阶层互利互惠的制度全面建设社会教育体系,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民工荒”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发达沿海地区设置的“低技能陷阱”由于中国存在廉价劳动力,投资者有可能降低设备成本,采用简单的技术因此,农民工无法获得发展技能的机会,处于“低技能、高强度、低收入”的生活状态然而,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需求的提高,这些廉价劳动力只能离开原来的工作,回到自己的岗位从产业升级、技术发展、质量提升的浪潮来看,农民工的“回归”不是自动放弃造成的“短缺”,而是被动淘汰后形成的“短缺”显然,一方面是就业质量提高,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供不应求,造成“岗位空缺”;另一方面,由于贫穷,他们无法接受培训或不愿意学习技术成为熟练工人,造成"空缺职位"农民工的短缺反映了我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短缺,反映了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短缺科技进步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劳动力多,但实际劳动能力相对较低。
技术工人的短缺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此引发的思考是如何通过全方位的教育培训,将潜在劳动力转化为现实劳动力农民工的短缺也让我们注意到,教育要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教育不能再靠计划的手段来办;不要过分强调学历教育和文凭教育,忽视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不能减少技能教育培训经费投入,降低职业技术教育水平;各类教育和经济建设的实际就业情况是不能分开的对农民工“简单利用,忽视保护”的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必要打破城市和农村人口在身份和待遇方面的区别,特别是接受教育的权利欠发达地区和相对贫困地区应实施“先脱贫、后支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要加强终身教育的宣传,提高我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的进程,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文明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