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虚拟社会化进程中的网络道德教育.doc
6页谈虚拟社会化进程中的网络道德教育 摘要:从整合传统的道德文化、关注青少年的需要、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以及网络媒介素质教育进课堂四个方面探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青少年 虚拟社会化 网络道德 网络道德教育 伴随世纪更替而悄然来临的信息化、网络化不仅是信息社会在技术上的一种特征,更是人类一种崭新的生存方式从发展趋势上看,网络已成为青少年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广阔空间,一种社会化的新范式—虚拟社会化应运而生在充分享受网络带来的种种福扯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虚拟社会化进程中所凸现的网络道德问题因此,必须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确保青少年虚拟社会化的顺利进展 1虚拟社会化:青少年社会化的新范式 所谓青少年的社会化,是指青少年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青少年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社会化有两个基本的要素:施化者和受化者按照社会化中施化者的性质进行分类,可分为真实社会化和虚拟社会化真实社会化即传统社会化,是在家庭、同学群体、学校和大众传媒中进行的社会化,以施化者的真实性和确定性,受化者的被动性明显为主要特征。
虚拟社会化是指在大众传媒,尤其是在电视、计算机网络中进行的社会化,以施化者虚拟性和不确定性增强和受化者的主动性增强为主要特征 网络所构筑的“第二现实世界”使青少年的社会化从传统意义上的“与客观世界的互动”变为“虚拟社会情景的对话”,从而青少年的社会化范式出现了新的变迁,即在传统社会化的基础上的虚拟社会化具体来讲,虚拟社会化这一新范式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1全新的现代理念 网络传播的高效性、超地域性、交互性和变易性的特点有助于树立青少年的时效观念、全球观念、平等观念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此外,伴随着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的出现,对传统的家庭和工作观念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全新的家庭观念电子家庭是伴随网络出现的新的家庭方式,它使家庭方式呈现回归,使家庭重新成为人们共同劳动的场所和社会的中心,改变了传统社会将家庭和社区作为人类基本血缘和地缘单位的表现形式网络世界中新兴的家庭模式无形中影响了青少年的传统家庭观,有助于培养其全新的家庭理念 全新的工作理念在网络时代,人们的工作方式由组织团体延伸到家庭,出现了“虚拟办公”、“在家办公”、“移动办公”等远程工作方式。
新的工作方式,向青少年宣布了新时代的崭新的生存面貌,从而有助于青少年全新工作理念的培养 1. 2社会互动的新面貌 “网络互动”的群体环境,有助于青少年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拓展社会范围青少年要实现自身的社会化,必须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以满足各种社会需要网络技术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传输为青少年提供了更方便且范围更大的社会交往机会,使青少年的社会性得到空前的延伸和发展青少年交往克服了时空障碍,实现了“点对面”,甚至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平等性交流在网络特殊的交往环境中,青少年会随着网络信息的流动将自己融汇到“无限”的网络群体之中,社会接触范围成倍增大,有助于青少年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拓展自身社会化的范围 1. 3角色扮演的新动向 社会学家帕森斯指出:“社会化的核心内容是学习扮演社会角色,即依照社会对人的要求和标准学会承担特定的社会角色,实现角色期待与角色实现的整合”川网络的“虚拟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了角色实践的绝好场所青少年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角色预演”、“角色换位”,体会不同角色的需求和情感,为青少年正确理解角色、缓解角色紧张、解决角色冲突提供了反复实践的机会,有助于青少年顺利实现角色扮演。
1. 4崭新的受化方式 社会化不仅是一个把人模式化的过程,更是一个使人积极实现其个性化的过程网络使青少年的社会化从传统的社会教化向自我社会化转化,青少年的自主性、自我选择能力增强,一定程度上的自我实现的受化方式得到增强此外,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以自己敏锐的信息获取能力和传播方式,以特有的文化功能改造和变革社会,形成独具特色和力量的角色群体文化 2网络道德—虚拟社会化的主要问题 青少年是人一生中“心理上的断乳期”,个性心理与人格结构尚不成熟,接受事物、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较差,容易追求新奇、刺激的事物在虚拟社会化的进程中,当青少年在充分享受新的生存方式带来的福扯时,网络化生存的弊端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网络道德问题便是虚拟社会化问题最主要的凸现 2. 1青少年道德意识的弱化 彼得·杜拉克在《新现实》一书中说:“信息现在是跨国界流动的像金钱一样,它没有祖国网络中存在着信息多元传递和良芳不齐并存的全息景观,不但有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还有色情、暴力信息混杂其中据有关专家调查,网络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一些自控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去寻找色情、暴力信息。
在网上有许多专门提供色情服务的网站世界著名的色情刊物《花花公子》就以其合法的身份在美国进人网络,青少年找到网址就可以很容易地看到那些低级庸俗的东西,来满足他们“猎奇”的、“窥淫”的心理由于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手段隐蔽等特性,一些不良信息扩散的范围为人们始料不及显然,网络传播的垃圾信息会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有可能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道德偏离 2. 2青少年道德情感的冷漠 在网络时代,频繁的人机接触取代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尽管网络使平等自由的思想交流成为现实,但网络中的人际交往主要通过人机对话来实现,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相比,它掩盖了许多丰富的内容:眼神、微笑、手势、语调等非语言符号,其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在网上,人与人之间很少见到有真实的情感交流,人们无法体验情感交流所带来的愉悦;人的个性发展和情感需求特别是其内在的亲和动机得不到较充分的满足,因而会逐渐失去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和参与感有的青少年与现实生活产生了距离感,他们从网络走出来的时候,面对不理想的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落和消极;有的甚至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漠不关心或做出粗暴、无礼的行为 2. 3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异化 网络伴生的“网络沉溺”引发了青少年的人格障碍,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人格缺陷。
网络沉溺是指因淹滞在数字化的空间中,未能有效实现客观现实和虚拟现实之间的角色转换,从而形成心理错位及行动失调问题网络空间到处充斥着新鲜的事物,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对网络的极度迷恋青少年长期迷恋好玩、刺激和富有挑战性的虚拟环境,不仅耗费时间、浪费精力、荒废学业、误人歧途,而且会使其人格社会化受到严重影响由于青少年过分关注人机对话,淡化了个人与社会及他人的交往,隐名匿姓地在BBS上交谈论道,在虚拟环境中漫游旅行,长期与网络媒体打交道,失去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积极参与意识,有可能导致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和欺诈心理,此皆不利于青少年优秀人格的养成和健康成长,甚至会致使人格畸变而诱发犯罪 2. 4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冲突与迷失 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其青少年社会化的内涵包蕴着该国该民族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内、思维方式社会责任和情感的内化网络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因为网络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掌握这一技术的不同主体从而也出现了分层美国作为因特网上的主导国家,英语成为网上的主要语言,据统计,因特网上95%的信息是英语,中文信息还不到1%,网上信息量的比重美国占75%以上,用户比重占全球用户54. 7%。
信息量的显著差异加上中西方语言本身的思维方式、文化内涵的差异,网络信息中所蕴藏的观点和意义必然导致中国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美国凭借其技术优势向全世界推销其价值观、人生观和文化,世界文化“达拉斯化”的现象在网络文化中更加凸显江泽民同志早就讲过,在知识经济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尚处于世界观形成期的青少年很容易受网络信息中所隐含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消解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模糊对我们自己文化的确认,转而认同其他民族的文化,使民族文化中有价值的主流意识形态倾向也慢慢地被消解和同化,由此导致民族凝聚力的下降和青少年价值观的冲突和迷失,甚至倾斜 在青少年虚拟社会化进程中,网络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的自由空间事实表明,网络给青少年社会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大量属于道德领域的问题因此,重视网络道德教育,积极应对,是确保青少年虚拟社会化健康发展的内在保障和明智选择 3网络道德教育:虚拟杜会化的内在保障 网络道德教育是指围绕网络领域出现的问题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正确认识网络道德问题的关键必须首先树立三种明确的认识 首先,科学技术发展本身是一种推动道德进步的积极力量。
经由电子信息网络产生的某些道德失范只是一种支流网络技术是中性的,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其消极作用的产生在于科学技术的滥用、误用,在于人类价值观念的偏颇正如爱因斯坦指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完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人类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并没有超越自身立场的局限性和人与自然的纯物质功利关系,导致网络技术一系列副作用的产生 其次,人类总体上是理性的、有行为能力的,因而在利用科技成果时,道德的力量总是大于非道德的力量从人类与科技发展主客体关系史来看,物理的东西和精神、心理的东西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极其活跃、多变的,而后者是相对稳定物理世界的变化可以引起心理世界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总是被某种相对稳定、恒定的因素支配的这就意味着人总是用人类理性、人类道德的方式去对待外部世界多变性 第三,网络道德与传统道德并非“两张皮”网络道德虽然与社会现实中的传统道德不同,但是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原因在于:人类发展到现在形成的丰富多彩的传统道德,其一般原理和基本运行机制,反映了人类社会活动的一般规律,对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维护社会秩序是行之有效的因此,在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时,必须引人传统道德的优秀成果和富有成效的运行机制,加以协调发展,从而形成“网络社会”更高水平的道德。
基于以上三种基本的认识,在进行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时,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人手: 3. 1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整合传统道德资源 中国五千多年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一个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它是重伦理的在一定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的文化,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说法,可以将之称为“崇德”型文化扬善惩恶、追求崇高的思想品质、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涵养美好的精神情操,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主导思想在人和人的相处中,个体既要有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创造精神,又要有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爱人如己的博大胸怀个体道德修养的终极目标是“与天地合其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吾不欲人之加诸吾也,吾亦无欲加诸人”,是孔子爱人思想的集中体现能人己兼顾,由己及人本身就是一种道德的约束力量,揭示了做人之道和育人之路的真谛,有助于建立团结互助的关爱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修身是儒家一贯倡导的自我修养方式,修养途径是穷独兼达、正己正人,既要积极进取,又要洁身自好,以此达到“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终目的 面对浩瀚广博的传统道德文化,应从中极取营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的道德文化教育,发挥传统道德文化的凝聚力、激励力和整合力,增强青少年的道德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做到网上“慎独”,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确保整个网络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