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素材:杜甫--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pdf
5页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素材:杜甫-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杜甫的诗歌意境宏阔,极富盛唐气象究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杜甫有心系天下、担荷人类苦难的博大胸襟;二是其诗歌的造语布象有一种自觉的宇宙意识,喜用阔大的空间词汇和久远的时间词汇入诗,时空交感,自成境界杜甫对时空似乎非常敏感,常常在诗歌联语即构成一个押韵单元的两句诗中,出现时间与空间的意象对举杜诗研究专家韩成武教授称之为 “ 时空并驭 ” 杜诗艺谭,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 9 月版)这种表现手法,多见于杜甫感叹国家时局之动荡艰难、自我身世之飘零孤微的诗作中如登岳阳楼的“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出句言空间阔大,烟波浩淼的洞庭湖坼裂吴楚而东南分置;对句言时间悠远,天地乾坤,从古至今,日日夜夜地沉浮不定此联是典型的摇晃镜头,有地崩山摧、湖簸舟摇、令人目眩的巨大震感,既象征了战乱频仍、民生多艰的社会时局,又暗示了诗人栖无定所、终生漂泊的悲苦命運又如,登高中的“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出句 “ 万里” 由空间切入,谓天涯遥隔、他乡作客;对句由时间切入,谓百病缠身、一生孤苦此联沉郁顿挫,内部层次丰富而多转折,读之深沉幽咽,倍感苦涩。
这类“ 时空并驭 ” 的诗句, 在杜诗中可谓不胜枚举 如此密集地借时空感受抒写家国、身世之忧,的确是杜甫的创新由上面所引诗例可知,前辈学者所论述的“ 时空并驭 ” 多指一个联语中的时空分写,即一句落墨于时间,另一句则落墨于空间其实,杜甫有时也会将时空因素糅合在同一个诗句里,然后由两个这样的 “ 时空句” 组成一联如此一来,其时空密度将会骤然倍增,诗人传达的情感也将变得更为深挚丰赡这应该是“ 时空并驭 ” 的一种变式,有加倍强调的审美效果笔者姑且称此表现手法为“ 句内时空并驭 ” 如春日忆李白的“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 ,赠别郑炼赴襄阳的 “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 ” 即属此类下面,笔者与大家一同欣赏这两个典型诗例,以探究其组句特点和对情感表达、意境营构所起的作用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与李白的友谊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心性仁爱忠厚的杜甫写下了许多思念李白的诗作,春日忆李白便是其中的显例: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天宝三载( 744 年)初夏至四载( 745 年)深秋,杜甫与李白数次相与漫游游历了洛阳、梁州(开封)、宋州(商丘)、齐州(济南)、兖州等地。
在此期间,两位伟大的诗人把酒论文,抨击时政,情逾兄弟遗憾的是,自天宝四载(745 年)秋冬之际的兖州石门(今曲阜东北)一别,这两位曾经“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 (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的诗人便再也没有晤面的因缘了!“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 (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已成绝望之期许!石门一别后,李白已重游江东,杜甫则西去长安天宝五载( 746 年)或六载( 747 年)春,杜甫在长安写下了春日忆李白这是一首构思比较独特的怀友佳作全篇立足于“ 诗” ,紧扣题中的 “ 忆” 字抒写首联、颔联是 “ 赞其诗 ” ,颈联是“ 忆其人” ,尾联是 “ 盼论诗 ” ;如此起承转合地一路写来, 章法紧密,情致绵邈人与诗与酒,此乃中国古代文人交游之三要素,故皆在“ 忆” 中然而,此诗主体又全无 “ 忆” 字,显得含蓄蕴藉,尽得风流诗中最含蓄者,当属“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两句 渭北” 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 “ 江东” 指李白所在的江浙一带, 这是两个空间概念,在各自的空间里,又分别拈出“ 树” 与“ 云” 两个普通意象; “ 春天”“日暮” ,则是时间概念,虽一大一小,前后分置, 却同属于忆者和被忆者。
这样的两个“ 时空句 ” 组合成一联,从字面上看是“ 异地同时 ” ,仿佛极平常;但由于其意象组接没有依赖其他任何词语,句法结构松散,弹性极大,读者倒可以驰骋想象,读出其中的丰富内涵在某个春天的傍晚,身处长安的杜甫见树木早已欣欣向荣,始觉岁月偷换又是一年!曾长安待诏翰林近三年,现已远游的李白兄近来可好?这是 “ 渭北” 句的内容,言作者思念李白 江东” 句则是作者的悬想:漫游江东的李白兄,现在已是日暮时分,你正在翘首西天,凝望那流云思念我吗?如此前实后虚的两个时空句的直接组合,犹如现代电影的平行蒙太奇,画面简洁而意蕴无穷 句内时空并驭” 的艺术魅力由此可见现在,我们可以小结一下“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的句法特色:第一,先写忆者所处的时空,再写被忆者所处的时空,地异而时同,“ 时” 有大小之别,且对仗工整第二,全由名词直接组合,意象密集,画面感强,是古人所说的“ 实装句 ” ,今人谓之 “ 列锦” 辞格第三,前句实写, “ 寓言己忆彼 ” ;后句虚写, “ 悬度彼忆己 ” 这是落想对方,“ 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 的写法,能加倍写出作者的思念之情,营造了深邃的诗歌意境看来,杜甫对此联的锻造是颇具匠心的。
另外,这两句在章法上的作用主要是转折就表达方式而言,是由前两联的议论转到此处的写景,又转到对愿景的叙述就内容而言,是由前面的赞诗转入忆人,并逗引出尾联对好友重逢、把酒论文的想望这样便避免了议论的质实和叙述的板滞五律至此,确乎高妙入神!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在杜甫的诗中, “ 句内时空并驭 ” ,仿佛最适合抒写 “ 怜君如弟兄 ” 的友情赠别郑炼赴襄阳一诗也成功地运用了此法,表达的是诗人与朋友郑炼的依依惜别之情当然,离别之际的情感是比较复杂的,此诗亦蕴含了杜甫对自身遭际的感喟和对时局国运的殷忧: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此诗当写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 年)春,诗人已居成都草堂,生活刚刚有所稳定;但整个社会局势仍危机四伏、暗流涌动首先是西北一带常有羌、浑、吐蕃等异族侵扰其次是各地武将叛乱时有发生,蜀中亦受影响此时杜甫的个人状况也是贫病交加、精神苦闷;其度陇入蜀、弃官漂泊的原因,除却关辅饥荒,政治上倍受排挤以至被彻底边缘化,陷入“ 边缘情境 ” 才是最主要的对此,本诗首联“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 就是最形象的反映诗人开篇即是倾诉的情感姿态:在这战乱不息的时代里国步多艰,我老杜也是困守柴门既老且衰,别人无官一身轻,我却无官一身病!赠别诗一般会从具体的别时情形写起,杜甫在这里却嗟老叹病恨国运,写法独特。
不过,首先交代离别的家国背景及个人的孤微身世,这种 “ 大小相形 ” 的感怀应该含有诗人的遗恨与无奈:此身空老矣,“ 无补圣明朝 ” !或者说,还有一些激愤:今我转蓬客西蜀,果真“ 官应老病休 ” ?说到这一层意思,老杜与友人应是同病相怜了, 因为郑炼这次远赴襄阳属于罢官归养正是两人境遇相似, 又意趣相投,他们才会以诗传情而缔结深厚友谊,于是便引出本诗颔联:“ 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在潦倒困厄之中,是你的诗歌温暖了我的每一天;想到如今一别,怎不令我心惊神伤欲断肠!这两句在诵读时,句型已有变化,变成了“ 上三下二 ” 的格式,即 “ 把君诗 /过日,念此别/惊神” ,这样读起来就有别时哽咽的意味,老杜之用心,须细细体会诗的颈联 “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 是对“ 别” 字的形象化的补充,将 “ 惊神” 的感受化作了两个 “ 时空并驭 ” 的镜头上句的 “ 峨眉” 是空间概念,代指送者即诗人所在的蜀地,“ 晚” 是时间概念,一个令人伤感的时分,“ 地阔” 是对空间特点的说明;下句的“ 岘首” 是空间概念,代指行人即郑炼的将往之地襄阳,“ 春” 是时间概念,一个怀人的季节,“ 天高” 也是对空间特点的说明。
“ 地阔” 句言别离之际的时空,诗人的感受是:你这一去,让我老杜顿觉蜀地之空阔寂寥、暮色暝暝,恐见汝之遥遥无期矣!“ 天高” 句悬想揣度,言别后郑炼对自己的思念:料想你到襄阳之后,也会在春天的傍晚翘首云天,只觉天高地迥,再也见不到我老杜的多病之身!如此前实后虚地并置两个“ 时空句” ,离别的万千思绪尽在其中,含蓄至极因是离乱时期的别离, “ 地阔”“天高” 各置于句首而言之,则又有一别如雨、前途难料、生死未卜的伤感这真是 “ 与君生别离 ” !依依不舍、忧心忡忡见于言外这两句的组句特点及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与上述之 “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基本相同,读者自可体会再看尾联 “ 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 ” ,诗人把时间推向未来,从而寄语友人:请你到襄阳之后,为我在年高望重的人中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隐士,我将与之共隐鹿门这联的情感比较复杂、纠结愚以为,杜甫是在以自我调侃的方式来安慰友人:你回襄阳后,别牵挂我,我也可能会去的,到那时我们不是又可以相聚了吗?如此理解,还原诗人的思路是由此别之惊神写到重逢之拟想,何如?寻访隐逸高士不过是盛唐诗人的时尚,诗人也的确仰慕庞德公能 “ 处士节独苦 ” ;但山林之思并不一定就是杜甫的真实意愿。
这里,仍似有志莫能申的牢骚 “ 未有涓埃答圣朝 ” (野望),惭愧啊!不作山林之想,又能怎样呢?!其实,诗人报效朝廷的理想仍未泯灭 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 ” 这是他在奉送严公入朝十韵中说的他对严武说:“ 我这一辈子哪能终老蜀地?如果寿长的话,我定要重回长安为国效劳! ” 这才是真正的杜甫,其牢骚处亦正是忠君爱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