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篇用现代科学剖析传统.docx
11页养生篇用现代科学剖析传统“气功”卢忠仁正如中医学是科学史上的奇迹一样,中国传统的养生思想及其功法,尽管 在西方实验科学连连淘汰不少经验性的东西之下,他们却是完好地保留下来,并 且还不断地取得突出的成绩第一章 思索中国传统养生功法的历史了解历史,要看一个事物的发生是在什么样的原初状态上,又加上什么媒介 性的东西,才“从无到有”的医家描述上古中国传统的养生功法一一今天称作“气功”,据成书于秦汉之间的中医学经 典文献《黄帝内经》开篇讨论养生问题时提到的:“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 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以上见《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篇目话不在多,篇中所载,虽仅短短几句,可是已经清楚地描述出:养生的结果 ——长寿春秋皆度百岁”“寿蔽天地,无有终时”一一这两句自然是一种 修饰语词)养生的功法:“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黄帝内经》据今人的研究,所论是不信鬼神,辨病析因和遵循当时所认识 的自然规律的篇中说到:养生有素的人(即“真人”),除了功法操作上如何 “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这些都可以从中医学的“天人相 应”(人体顺应天地冷暖和地理环境的干湿等)和今天“气功”进行的呼吸运动, 站立功法来想象以外,对于篇中提出的人能做到长寿的情形,标志在于“动作不 衰”、“肌肉若一”而已,可以说,《黄帝内经》的内容特征,是充满了养生学 术思想的,所论并开巫幻怪诞,就是今天的中医学家,“气功”学家以及武术名 家,仍然对之视为理论之经典。
中医学《内经》所描述的上古人的养生,从该篇成书的年代上推,至少要相 隔千年以上,更早年代的人们如何养生,文献就很少了,至多不过是一些零星的 嘘气、嘿声、伸张肢体、活动关节等萌芽状态的记载,不过,给我们留下了可追 踪的痕迹道家主流,医家相辅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前247年),儒、道各均有有关养生、养形方 面的论述,有代表性的如:道家老子的《道德经》中有“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专气至柔,能婴儿乎”把这些文字往养生上联系,也可以引申到调节呼吸 要做到气息绵绵不要气喘吁吁,把气息挎挎的极其柔和象胎儿在母体中一样,今 天的“气功”要求把呼吸调导匀,细,柔,长,和《道德经》的这些话是不无因 袭的儒家孟轲的《孟子.公孙丑》篇中的一段孟子与公孙丑的问答有:“我养浩 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则,以直养而无害,同塞与天地之间孟子所 言本义,是想说他要养成刚强的意气勇往直前可充天地的意思,后来养生家往往 引以为证,这里是有误差的一一和今天有的武术研究追溯历史,把《诗经.小雅. 巧言》中的“无拳无勇,职为乱阶”(“拳”、“勇”本指权力坚强)和今天的 拳术套路联系起来相类似战国的道家庄周在他的《庄子.刻意篇》中有:“吹呼吸,吐故纳新,熊经 鸟申,为寿而已矣。
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庄子》篇中在描述养生方法和目的时,用了今天“气功”界仍在沿用的 “呼吸”、“吐纳”、“导引”、“养形”等语词,看来在庄周那个年代,养生 功法及其命名,已是较通行的了关于当时养生功法操作更加具体深入的资料,解放后出土文物中的战国初期 的《行气玉佩铭》铭文有:“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 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春在上,地几春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在出土文物中,有西汉初期彩绘“导引图”四十余幅,图中绘有引体伸臂,攀援 足蹬等仿生动作汉末的《后汉书.华佗传》载有:“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鸦顾,引 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 熊,四曰猿,五曰鸟,变以除疾,兼利手足由战国到汉末,前后700年的时间,中国的养生行气导引之术,已由原初萌 芽状态的伸张肢体,嘘气嘿声,经过“呼吸精气,独立守神”,其中除了行气操 作深入人体脏腑内部已在起着内在生理条件作用之外,再加上大量的“熊经”、 “鸟伸”、“氐鸟顾”、“攀登(脊椎动物的)”、“虎步”、“鹿膝”、“猿取” 等等呼吸形式的,引动肢体的外部条件因素,又媒介到人体动作行为的运动变化 上去,已在说明中国传统的养生功法,自有记载的年代一一“上古之人”(实际 所述只能源于老、庄等人的道家思想),直到汉末,二千年的时间,明显可见是 走的一条仿生学的途径。
丹道的深入在中国养生功法的历史进程中,值得引人深思的是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 的出现《黄帝内经》迨至东汉,全书已成,内容的一半是讨论“摄生”“阴阳” “五 脏”“脉学”和“经络”五个部分当时的养生家多是既通道家方士之学,又 通上述“内经”的各个内容魏伯阳其人,学识渊博,贯通百家,尤为精通《易 经》,黄老道家之学和方士炼丹炉火之术魏氏本人融会各家,亲身实践,终 于写出了人体自身修炼内丹的《周易参同契》(意为所论与《易经》、黄老、丹 道同功),被后世誉为“万古丹经之王”值得深思的是,魏伯了何以在其著述里将人体自身的修炼程序写得如此地透 彻呢?按秦汉以来的养生功法,通过呼吸、吐纳、导引肢体、活动关节,模仿 某些动物的呼吸形式和功能动作,即是《行气玉佩铭》所说的那样深入细致:但 是,这里有一个功法上的要害是没有被揭示的,即《周易参同契》开篇之首提出 的“坎离匡廓,运毂正轴”,也即宋代继承和阐发《周易参同契》的张伯端在《悟 真篇》提出的“中央正位产玄珠”(意指火候对了正是“中央正位”之时)正 是由于功法上的“中央正位”和“运毂正轴”,才使得魏伯阳辨识出自身内部运 行的情景(本书将在下面第三章中揭出此迷)。
魏伯阳之后,东晋的医家,道家,神仙家葛洪,在他所著的《抱朴子》中继 《周易参同契》进一步提出了在人体“中央正位”上有三个地方可以产“玄 珠”,据此后来又有了三个“丹田”之说融合至今隋唐以后直到晚清,养生家特别是医家,曾总结、整理、介绍多种的操作功 法同时,由于佛教的兴盛,其修持功法以静坐“入静”、“止观”(类似道 家的“意守”)为主,和医家、道家的养心、守神、存想很为接近;加之宋代兴 起的理学,主张“以天理制服人欲”,这又和化道修养上的“清心寡欲”相 合因而,这中间的养生名著,多所融合各家之说,也就很难分出究属何家所 言了新中国成立后,传统养生功法脱出段、道、佛学的窠臼,它保留着中医学的 养生生理学术,作为一种经验的、行之有效的医疗健身方法,以逐渐形成的“气 功”名称发展到了今天迄今的共识自从五十年代北戴河干部疗养院刘贵珍推出《气功疗法实践》后,以其功法 疗效为西法所不及,因而由此逐渐引起政府和人民的重视此后,通过相继建 立“气功”疗养院、组织“气功”科学研究会、培训新的“气功”教师以及召开 全国性的应用和研究汇报会等各项活动,对于中国传统的养生功法一一通称“气 功,,——的性质,共识为:(一) “气功”是以中医经络、气血学说为理论基础,运用意识进行自我调 节的身心锻炼方法;(二) “气功”的锻炼过程,是通过心理活动和意识控制,调节呼吸(或 兼作肢体运动)以改善自身生理机能与心理状态,从而达到健身、防病、治疗、 增智、延年的目的;(三) “气功”锻炼的操作重点是:(1) 调心一一宁静心理,清除杂念,培养“真气”(由所谓人身元气与水 谷之精和氧结合而成);(2) 调息一一意识调节呼吸,运化“精气”;(3) 调身——放松肢体,协同调心、调息。
第二章“气功”操作是一个仿生学过程活体的任何功法操作对于参与的各个组织的形态总是可以描述的呼吸的形式已在转换一般而论,“气功”的动功和静功基本是等效的不过,有一个前提,意念 引发的“真气”,在静功里,要“运行周天(上体、下体)”;在动功上,贝U是 需要通行肢体,否则动功等同于广播体操,而广播体操是没有“气功”效应的为了便于说明问题,现在分析静态的“真气运行”的操作情况(坐式、站式 都是一样的)练功开始,通常是精神安静下来,端正姿势,肢体放松(通称“调身”), 运用意识调整呼吸,使之柔、长、匀、细,在这个基础上,传统理论上讲,待到 杂念排除之后,“真意”便可出现,在“真意”的运转下,可使从外界吸入的有 用之气、饮食所生之“精气”连同人体固有的“元气”共同合成高效能的“真 气”,以“真气”来说,以“真气”运行周身,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姑不论“真气”究竟为何物一一因为“气功”的良好效应尚可进一步研 究在这里我们先要分析一下“真气”,或者是别的什么,究竟是采取什么方 式或依靠什么条件引发出来的,因为等待是不可能等来的!“气功”操作:通过“调身”,保持上体正直,端坐放松,通过“调息”, 保持呼吸柔、长、匀、细,减弱前胸起伏;通过“调心”(心理镇定和“气”向 下沉)保持呼气时前胸下降和吸气时后背略有上升,我们又就上述的上体正直、 减弱前胸起伏、吸气后背上升,呼气前胸下降这几个并不显著的变动,从解剖形 态上对比一下常人的呼吸形式。
人体解剖学告诉我们,人体脊柱从侧面观,呈现 四个生理弯曲,即颈弯和腰弯(前凸)、胸弯和骨氐弯(后凸)脊柱的生理弯 曲是人类种族遗传,因直立操作由头和上体重力下压形成的气功”传统功 法讲上体正直,正像初生婴儿脊柱形态相似我们可以观察婴儿的呼吸,特别是睡眠的时候,脊柱在蠕动着进行引送胸廓 张收的运动,这是肉眼可见、双手触得的;再观察一下幼年脊椎动物,如小猫、 小猴、小虎、小熊,它们的呼吸形式和婴儿都是同一类型的气功”呼吸要 求柔、长、匀、细,限制前胸起伏,迫使脊柱再行起动因成年仅做支撑而减退的 引送胸廓功能;尽管一般”气功“练者做得不够,但在呼吸时脊柱形成的两个前 凸和两个后凸有所反向的运动,这就已经进入机能仿生过程了如此看来,正常 人体是没有这样呼吸的确是没有,也正是因为常人没有,所以“气功”才能 生效翻阅古籍,最早描述“气功”的庄子说“吹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 申,……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所言的“熊经鸟申”,尽管没有指明是用 在“吹呼吸”上,还是用在导引动作上,但后来对“熊经鸟申”的注释,解为“熊挂树如自经(自缢,类似今天的垂悬),鸟长鸣而登足”,鸟的长鸣是呼气 发声的,而熊的挂树虽不发声,但长时间垂悬时的呼吸,脊柱总是弓形,这里关 于呼吸问题的信息量已是足够的了,看来,人类第一次转换呼吸运动机制引发了 莫大的潜能,中国的养生呼吸运动是首开其端的!脏腑重建生物“内稳定”模型上面节中所述的脊柱引送呼吸形式,在脊柱主力牵动下和胸廓三维六个方向 的涨缩运动下,特异于常人呼吸之处为:(一) 心脏避免了随肺脏的呼吸活动上下起伏不定的“无有宁日”,特别是强运动量下 肺部大起大伏对心脏的折腾一一只有避免了这样的“遭遇”,才能使心脏一一人 类的生命源一一在安定的多的环境中长期、稳定、健康地工作;(二) 肺脏不只是前面的扩张(虽有上下和左右的变动,由于仅只肋骨作用,因而都是 极其有限的),在脊柱——人体最大的动力源一一引送之下,肺的扩张不仅是全 方位,而且弹性的发挥也是巨大的,因而呼吸时看来动向不大(因为全动相似不 动),它的摄氧功能则是无比的;(三)膈肌于呼气时留有下压余力,一方面有助于传统所谓“打通任脉”, 一方面又对膈下脏器给予有用的压力;根据人的呼吸再行调动脊柱已经减退的功能这一契机,笔者结合人的身体素 质提高的趋向,参考传统养生法的仿生信息,经过指导二、三代若干人的实践验 证,“气功”呼吸的完善运动形式应为:(一) 上体调整到相似六个月婴儿坐势的脊柱形态,吸气时,荐椎以上各部脊椎同时向 上引伸,颈椎的前凸和胸椎的后凸,同时进行反方向调节,整个脊柱竖直微有弓 形一两胛左右外开,肋骨换上提为左右外展,膈肌下降;(二) 呼气时脊柱返还原位,胸骨和前胸肋骨下降,膈肌留有下降余力;(三) 一吸一呼,整个脊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