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家姓中池姓和乔姓的来源例文.docx
10页百家姓中池姓和乔姓的来源池姓的来源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嬴姓,始成于战国时候的秦国战国时,秦国有个王族名叫公子池,他是秦国的大司马他的家族繁盛,其后代就以他的名字为姓,遂成池姓 2、以居住地为姓《风俗通》载:氏于地者,城、郭、园、池是也古代城墙称作城或垣,城外护城河称之为池有世居于护城河畔的人,便以池为姓成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的就是用护城河的水去救火,水中的鱼因此遭殃 二、迁徙分布 据《通志氏族略以地为氏》所载,池姓望出西平今为福州大姓又据《姓氏考略》所载:陈留有池氏 主要分布有二: 1、西平郡:后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将汉代的金城郡分置西平郡在今河南省西平县一带东晋末年,为秃发乌孤所占,称西平王,以此为都 2、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代改置陈留郡在今河南省开封地区 三、郡望堂号 同安堂:明朝池裕得,同安人,以进士著名遂安县,推断明决,后升任太常寺少卿 四、历史名人 池裕得--号明洲明朝同安人,嘉靖年间进士,作为遂昌县令,他为官清廉,办事公正,通达事理,能够以理服人他所到一处,调查民情,一旦发觉问题,能刚好辟径解除民间疾苦,因此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
累迁太常寺少卿 池生春--字剑之清朝楚雄人道光年间进士,官至国子监司业他为人慷慨大方,言行举止悉合礼仪,以不欺人为本擅长书法著有《入秦日记》、《直庐记》、《诗文剩稿》等 池峰城--原名凤臣河北景县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生民国9年(1920年)在西北军冯玉祥部第十六混成旅任军职民国16年任国民革命军其次集团军第十旅第三营营长中原大站后任其次十六军路军第三十一师师长民国25年1月,受陆军少将衔;10月受陆军中将衔民国27年参与徐州会战民国28年3月,任第三十军军长,后任豫鄂边区的游击总指挥,长江上游江防军副总司令,第十三军长兼宜巴要塞区守备司令民国34年11月起,先后任保定警备司令、华北剿匪总司令部中将参议等民国38年参与北平和平解放1955年3月16日病逝,终年53岁 池氏祠堂对联资料 池(Chí)姓出自嬴姓,始成于战国时候的秦国王族后代,以祖字为氏得姓始祖:公子池战国时秦国王族,秦国的大司马他的家族繁盛,其后代就以他的名字为姓,遂成池姓 源承秦国; 望出西河 ——全联典指池姓的源流和郡望 西平郡宗功久远; 同安堂祖德绵长。
——全联典指池姓的郡望和堂号 仪礼咸淳启后; 晃岩诗集传家 ——上联典指清代国子监司业池生春举止讲礼仪,有法度,以诚恳为本,工书法,著有《入秦日记》、《直庐记》等下联典指明代同安举人池显方工诗文,著有《晃岩集》、《南参集》等 古时王族大司马; 现代兵营中将官 ——上联典指得姓始祖战国时秦国王族、大司马公子池下联典指原华北“剿”总司令部中将参议池峰城1949年参加北平和平解放1955年病逝 附: 莆田家声远; 池渡泽流长 ——此联为广东省揭阳县玉镇池渡村池氏宗祠联 宋代状元裔; 秦朝宰相家 ——此联为福建尤溪中仙乡池氏祖祠联上联典指宋代状元池梦鲤下联典指秦朝宰相池子华 永慕宗功业绩,光辉垂后代; 怀恩祖荫房兴,族旺并长隆 ——此联为尤溪县中仙乡池氏祖祠联(祠门侧楹)1999年祭祖时莆田积基公之后代题此楹联一副 西平祖德永昭彰,贻厥孙谋,唯耕唯读; 坡兜宗功垂福泽,承先启后,在俭在勤 ——此联为尤溪县中仙乡池氏祖祠大拱拄楹联 守国法,重教化,亦文亦武,建设四化美景; 遵祖训,讲道德,克勤克俭,创建五好家园。
——此联为佚名撰福建省尤溪县中仙乡池氏祖祠(四扇立柱新楹联) 钟英毓哲,万载昌隆创业,垂统克振家声,其在子孙维光邦国; 开后守先,很多拔萃诵诗,学礼能承祖德,如君忠厚福有祯祥 ——此联为佚名撰福建省尤溪县中仙乡池氏祖祠正殿楹联联中嵌进此支池氏排辈用字,例如上下联首句末字“哲”、“先” 乔姓的来源 一、 姓氏源流 1 出自姬姓,为桥姓所改,是一个以山命名的姓氏据《元和姓纂》及《万姓统谱》所载,相传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黄帝死后葬于桥山(在今陕西省黄陵县城北),子孙中有留在桥山守陵看山的,于是这些人就以山为姓,称为桥氏至于桥氏改为乔氏,是在南北朝时的魏据桑君编纂的《新百家姓》记载,东汉时有太尉桥玄的6世孙桥勤在北魏任平原内史,北魏末年魏孝武帝不堪忍受宰相高欢的专权和压迫逃了出来,桥勤随孝武帝一起投奔到宇文泰建立的西魏一天,宇文泰心血来潮,叫桥勤去掉桥的木字边,变成乔,取“乔”的高远之意桥勤不敢不从,从今改桥为乔,世代相传下去,这就是陕西乔姓的由来史称乔氏正宗 2 出自匈奴贵姓史料记载,汉代匈奴贵姓有四个----兰、乔、呼衍、须仆,内有乔氏,后与汉族的乔氏浑为一体。
3 出自鲜卑之后据有关史书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有乔姓的鲜卑人出现,他们的后代始终持续着这个姓 二、 迁徙分布 乔姓源于黄帝的葬地陕西省境内西汉时有睢阳人桥玄官至太尉,他的六世孙桥勤在北魏末年随孝武帝投奔关中,居同州另外,据《前代录》载,匈奴贵姓有乔氏在战国时期游牧与燕、秦、赵等地同一时期,鲁国有乔庇;西汉有桥仁,为梁人,与杨荣并受《礼》于戴圣,乔仁著有《礼记章句》69篇,成帝时为大鸿胪;东汉有官东郡太守桥瑁,是乔玄的第五世孙,任广陵太守,其子乔肃为东莱太守这些说明,宋以前已有乔氏分布在今陕西、湖南、江苏、山西境内了 关于乔姓变迁的史料不多,从零星的史料看来,乔氏在宋代以前主要分布在今陕西、湖南、陕西、江西等省,宋元时期有迁至今河南、浙江、云南的明清又有迁到今江西、山东、上海、湖北的直至现代,东北的一些地方还有乔氏的聚居点 据中国科学院遗传探讨所的探讨结果,乔姓是当今中国第96大姓另外,新加坡等国也有乔氏华侨 三、 郡望堂号 1 梁国:汉高帝五年设梁国,治所在睢阳相当于今日的河南商丘、虞城、民权等地宋朝改为梁郡,移至不邑,北魏又复原了以前的治所。
2冯丘:出处不详 1 文惠堂:宋朝乔行简,历任淮西转运官,参知政事多次向朝廷上疏论时政被拜为右丞相,封“鲁国公”死后谥为“文惠” 2 另外还有“梁国”堂号 四 历代名人 乔用迁(?-1851),湖北孝感人嘉庆进士,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后历任广西南宁知府、道员,广东按察使1840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曾率军在穿鼻洋、尖沙角轰击入侵的英国军舰和走私船同年任山东布政使1845年升贵州巡抚1852年卒 乔松年:清代山西巡抚,徐满人 乔世植:上海人,闻名诗人 乔林:画家、篆刻家,如皋人 乔允升:明代刑部尚书,洛阳(今属河南)人 乔宇:闻名大臣,乐平(今属河北)人 乔中和:太原通判,丘(今属河北)人 乔吉:元代散曲家、戏曲作家,太原(今属山西)人,后居杭州(今属浙江),散曲风格清丽,内容则多消极颓废,明清人多以他同张可久并称为元散曲两人家 乔达:山水画家,燕(今属河北)人 乔行简:南宋大臣浙江东阳人,光宗绍熙进士,理宗时曾任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进知枢密院事、右丞相、左丞相,晚年至平章军国重事,并被封为鲁国公。
著有《周礼总说》、《孔山文集》 乔林:唐代宰相,太原(今属山西)人 乔知之:左司郎中,冯翎(今属陕西)人 乔维岳:官至太常少卿、寿州刺史,南顿(治所在今河南项城西)人 乔光烈,清朝官吏他为官清廉,做官30多年,仍旧两袖清风在任知县时,他亲自教农夫种桑养蚕,被人称为乔公桑 乔氏祠堂对联资料 乔(Qiáo)姓出自姬姓,黄帝死后葬于桥山(今陕西省黄陵县),子孙中有留在桥山守陵看山的,就以山为姓,称为桥氏得姓始祖:桥勤北魏时任平原(今属山东)内史,后为西魏丞相宇文泰臣属宇文泰叫桥勤去掉桥字木旁简化为乔,说是有“高远”、“升迁”之义,桥勤遂改姓乔,子孙亦沿袭乔姓 桥山绵世泽; 内史振家声 ——全联典指池姓的源流得姓始祖桥勤,北魏时任平原内史 望出冯丘郡; 名扬文惠堂 ——全联典指乔姓的郡望和堂号 光烈居官廉正; 寿明为相精明; ——上联典指晴代封疆大吏乔光烈,任宝鸡令,修成惠民渠,劝民蚕桑,后人称“乔公桑”,累官湖南巡抚,居官三十年,洁己奉公,誉为天下清正吏下联典指南宋大臣乔行简,字寿明,理宗时上疏论“贤路当广而不当狭,言路当开而不当塞”。
晚年任宰相,封鲁国公,谥文惠著有《周礼总说》、《孔山文集》 乔公生女成彩凤; 县令为民号神君 ——上联典指东汉末乔公生二女,都有国色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下联典指前赵拆冲将军乔智明,长以德行著称晋成都王颖辟为辅国将军,历隆虑、共二县令,民深爱之,号为“神君” 附: 学先经术; 望重威历 ——佚名撰乔姓宗祠联上联典指北宋高邮人乔执中下联典指明代吏部尚书乔宇 相推文惠; 邑号神君 ——佚名撰乔姓宗祠联上联典指南宋大臣乔行简下联典指十六国时前赵鲜卑人乔智明 乔公女生成国色; 碧玉奴死报主恩 ——佚名撰乔姓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末乔公生二女,都有国色下联典指唐代冯翊人乔知之,武后时官至左司郎中有婢女碧玉(又名窈娘),貌美又善歌舞,被武后的侄子武承嗣夺去乔知之又怨又惜,作《绿竹篇》以表达感情,暗地里转送碧玉碧玉看了,感愤而自杀 居官卅年,天下清正; 历令二县,郡邑爱深 ——佚名撰乔姓宗祠联上联典指晴代封疆大吏乔光烈下联典指前赵拆冲将军乔智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