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存、权力与进攻性现实主义.docx
29页生存、权力与进攻性现实主义生存、权力与进攻性现实主义本文发表于范若兰主编:《国际政治名著选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许少民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J. Mearsheimer)(以下简称米氏),是国际关系著名学者米氏于1970年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并在美国空军服役5年1980年他在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1980年至1982年间成为哈佛大学国际事务中心博士后,1982年至今任教于芝加哥大学现为该校哈里森杰出教授(the R. Wendell Harrison Distinguished Service Professor)米氏著述颇丰,其中包括《传统威慑》(1983)、《李德·哈特与历史的分量》(1988)、《以色列游说集团与美国的外交政策》(与斯蒂芬·沃尔特合著,2007年出版,被译为多种文字),以及《领袖为何说谎:国际政治中有关谎言的真理》(2011年出版,该书同样被译成多种文字)然而,在米氏的学术著作中,《大国政治的悲剧》(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可谓独领风骚1米氏“十年磨一剑”,最终在2001年出版这本堪称“进攻性现实主义”(Offensive Realism)的代表作。
已故政治学名家亨廷顿毫不吝啬地赞赏到,“该书能够与摩根索和沃尔兹的代表作相媲美,甚至在很多方面更胜一筹”2另外一位观察家直截了当地指出,“米氏一书是继1979年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之后对国际政治现实主义理论的最重要贡献”3的确,该书甫一出版,就获得海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有关争论此起彼伏下文将首先简单介绍该书的核心问题、基本假设、主要论点和论证模式,随后对米氏经常论述的两个具体个案(欧洲局势与中国崛起)进行相应的阐述,最后对这本重量级著作做一些简单的评论一、问题、假设与国家行为模式该书主要探讨三个核心问题第一,什么是“权力”或“实力”(power)?第二,为什么国家要争夺权力甚至霸权?第三,国家究竟需要多少权力?米氏认为国际政治主要是大国政治,因此在这里,他所说的国家指的就是“大国”(great power)围绕这三个核心问题,米氏首先提出五个基本假设1)国际无政府状态体系米氏特别指出,现实主义理论中的无政府状态并不意味着混乱与无序,与冲突也并无关联它只是一种排序原则,即在民族国家之上没有更高的中央权威,主权是民族国家的固有部分2)大国具有用于进攻的军事力量,也就是说,它们能够使用这些武器去损害甚至摧毁其他国家。
哪怕是“赤手空拳”,国家也能彼此冒犯3)一国不能确保其他国家的意图这并不是说国家必然具有邪恶的意图,而只是说明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敢完全确保其他国家不会运用它的军事力量进攻本国这种不确定性由于意图的变幻无常而更加不可避免4)生存是大国的首要目标易言之,大国寻求维持领土完整和国内政治秩序的自主性当然,国家也可以追求其他目标,但无论如何,生存是第一要务5)大国都是理性的大国能够意识到它们所处的外部环境,并在战略层面上思考如何在这个环境中生存换言之,大国考虑其他国家的战略偏好,它们的自身行为如何影响其他国家的行为同样,其他国家的行为如何影响它们的生存战略再者,大国不仅关注它们的行为所造成的即时效应,而且关注其长期影响(pp.1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John J. Mearsheimer,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W. W. Norton, 2001). 本书导读采用英文版本2Glenn H. Snyder, “Mearsheimer's World—Offensive Realism and the Struggle for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 ol. 27, No. 1, 2002, p. 150.3Sean M. Lynn-Jones, “Book Review: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by John J. Mearsheimer,”International Affairs, V ol. 78, No. 2, April 2002, pp. 365-366.30-31)。
必须指出,这五个核心假设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足以证明大国“应该”毫无例外地采取侵略行动尽管有些国家可能有邪恶的意图,但生存这个首要目标本身无关邪恶与否然而,当这五个基本假设一并存在时,它们会促使国家考虑甚至采取攻击行动在米氏看来,按上述假设,国家一般有如下三种行为模式:恐惧,自助和权力的最大化这三者是一脉相承的首先,大国彼此畏惧,它们怀疑他国的意图,不愿完全相信对方,而且担心战争可能近在咫尺这是因为,每个大国都具备用于进攻他国的军事力量再者,无政府状态下的“9·11困境”——处于危机状态下的国家无法求助更高的中央权威——使得国家更加畏惧彼此在这个背景下,以生存为第一要务的国家必须寻求自助,所谓“天助自助之人”联盟只是权宜之计,国家必须尽可能通过自力更生维持生存这意味着国家必须根据自身利益准则行事,而不是将本国利益从属于他国利益之下因此,在这个自助的世界里,国家都是不折不扣的自私行为体国家不是出于对和平与秩序的热爱而行动;相反,和平与秩序可能只是权力争夺当中一个受欢迎的“副产品”而已由于恐惧,再加上国家必须自助,因此理性的国家会发现,确保其生存的最佳方式就是实现权力的最大化据此,我们可以看到国家非常关注它们之间的权力分配,同时寻求扩大它的世界权力份额,并伺机削弱他国的权力。
他们深知,一旦获得比对手更多的权力,这意味着该国遭受他国侵犯的机会随之减少如果彼此之间的权力鸿沟不断扩大,那拥有更多权力的一方会更加安全;而一旦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即成为名副其实的霸权国,那就意味着体系之中没有任何其他国家能够与之抗衡,国家方能高枕无忧然而必须指出,鉴于水体的巨大阻遏力量,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控制整个世界体系,全球霸权犹如“南柯一梦”,因此大国的最终归宿就是地区霸权,同时阻止其他大国获得地区霸权(pp. 32-35, 40-43, 48-53)4米氏指出,赫兹(John Herz)所阐述的“安全困境”5体现了进攻性现实主义的基本逻辑米氏认为,安全困境的论述意味着,“在无政府状态体系中,确保国家生存的最佳方式就是占其他国家的便宜,并以损害其他国家为代价获取权力最好的防御方式就是有效的进攻因为几乎所有的国家深谙此道,所以大国之间的安全竞争无休无止只要无政府状态继续存在,那么没有什么能够缓解这个安全困境”(p. 36)在这个意义上,大国政治注定是一场恒久的悲剧简言之,米氏借鉴摩根索古典现实主义与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的精髓,随后对两者进行整合,最终阐述了进攻性现实主义的基本逻辑:第一,无状态体系下的体系结构而非国家固有的权力欲望是国家追求权力的主因。
第二,国家不满于既有的权力份额,因此不遗余力地寻求权力的最大化,直至成为地区霸主有关人性现实主义、防御性现实主义和进攻性现实主义的基本比较参看如下图示1图示1:三种现实主义理论的简单比较人性现实主义防御性现实主义进攻性现实主义国家为何争夺权力?国家与生俱来的权力欲望体系结构体系结构国家需要多少权力?越多越好,不断实现权力的最大化,最终谋求成为体系的霸主不多于它们所拥有的权力份额,国家集中精力关注权力的均衡(balance越多越好,不断实现权力的最大化,最终谋求成为地区霸主4John Mearsheimer, “Power and Fear in Great Power Politics,” in G.O. Mazur ed., One Hundred Year Commemoration to the Life of Hans Morgenthau (1904-2004) (New York: Semenenko Foundation, 2004), pp. 184-196.5John H. Herz, “Idealist Internationalism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 World Politics, V ol. 2, No. 2, January 1950, pp. 157-180.of power)资料来源:John J. Mearsheimer,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p. 22.二、实力、军力与生存战略行文至此,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何谓实力或权力?米氏在该书第三和第四章重点探讨了这个问题。
无疑,观察家普遍认为“权力”是国际政治当中的重要内容,但这并不是说他们在何谓权力以及如何衡量权力上取得共识6吉尔平曾指出,“在国际关系领域,更广泛地说,在政治科学领域,‘权力’是最棘手的概念之一”7在该书中,米氏显然将权力的界定与衡量进行简化操作在他看来,国家拥有两种权力,即潜在权力(latent power)和军事实力(military power)这两者密切相关但不能等而视之潜在权力指的是能够用于建设军事实力的社会与经济资源,因为军事实力主要依赖于一国的人口与财富然而,米氏认为,军事实力的强弱并不总是体现在国家财富的比较之中这是因为,第一,不同国家将不同比例的财富转化为军事实力;第二,转化效率的差异有时会对权力的均衡产生重要影响;第三,大国能够购买不同种类的军事武器,最终影响军力的均衡(pp. 57-82)因此,米氏更看重军事实力他指出,“在国际政治中,一国的有效权力在于军事力量的强弱以及与他国军事实力进行比较而得出的多寡”因此,“权力的均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军力的均衡”在此,米氏主要是从军事力量的角度来定义权力,这是因为他认为进攻性现实主义将这种力量看成是国际政治的“最终手段”(pp. 55-56)。
这种军事实力,主要包括陆军、战略空军、独立的海军力量和核武器据此,他阐述了两个基本论点:其一,在现代世界,陆军在一国的军事实力当中居于“主导”地位,这是因为无论是海军还是空军都有局限性,它们不能用于征服其他国家海军和空军的作用在于为地面武装力量提供海空支持(pp. 87-119)一言以蔽之,“最强大的国家定当拥有最令人望而生畏的军队(陆军)”因此,“对国家之间的陆军实力进行比较成为衡量大国相对权力的一个简约却有效的方法”其二,“水域的巨大阻遏力量极大地限制了一国地面力量的投送能力水域的阻遏力量极其重要,这不仅因为它是地面力量的核心要素,而且在于它对霸权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换言之,浩瀚无边的大洋导致任何大国都无法控制整个世界哪怕是最强大的国家也不能征服那些船只才能到达的遥远地域在这个背景下,大国只能谋求地区霸权(pp.83-84)那么,大国究竟如何扩大它们的世界权力份额从而确保它们的生存安全呢?米氏认为,除了渴望成为地区霸权这一雄心之外,大国还有其他三个重大目标:第一,大国渴望比它们的对手富裕得多,因为军事力量建立在雄厚的财力之上;第二,大国渴望拥有它所处区域当中最强大的陆军,因为陆军和提供支持的海军和空军是大国军事实力的主要部分;第三,尽管这个目标可望不可即,但大国依然致力于寻求核优势(pp. 140-146)。
这四个重大目标意味着大国要采取多种战略扩大它的权力份额,同时防止权力均衡的优势向对手倾斜米氏指出,这些战略包括发动战争、讹诈、诱敌厮杀(bait and bleed)、坐观血腥厮杀(bleed)、抗衡(balancing)和推诿(buck-passing)(pp. 147-154)米氏随后详细探讨了过去一百五十年来主要大国如何运用上述战略纵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