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李斯特交响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特征.pdf

4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3216914
  • 上传时间:2018-06-04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33.2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李斯特交响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特征“通过与诗的内在联系,音乐获得了新生这句话出自被人们称为“钢琴之王”的匈牙利浪漫派音乐家—— 弗朗兹 · 李斯特在世界音乐的史册中,他占有很特殊的地位,他的名字与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评论家、教育家以及音乐社会活动家等称号相连,并被后来的几个世纪看作是浪漫主义理想的化身李斯特于1811 生于匈牙利,父亲是尼古拉·埃斯特哈齐亲王手下的管事他在维也纳师从贝多芬的学生卡尔·车尔尼学习钢琴,11 岁便开始令人眼花缭乱的音乐会独奏生涯,一直延续到1848 年,中断的次数不多这一阶段主要以巴黎为家自1846 年到 1861 年,他在德国的魏玛任宫廷音乐总监,鼓励新音乐,指挥许多重要作品的演出,包括1850 年上演瓦格纳的《罗恩格林》除了钢琴家、指挥家、作曲家的盛名外,他还有欧洲各地倾注给他的荣誉 1861 年至 1870 年李斯特主要住在罗马,担任天主教会的低品神职余年平分子罗马、魏玛和布达佩斯三地之间1886 年 7 月 31 日晚,这位伟大的天才终于与世长辞李斯特生前其演奏创作和评论活动、生活方式一直是巴黎乃至欧洲舆论所关注的热点,他的生活可谓历尽坎坷的确,生活给他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沉重打击:长女和儿子丹尼尔的早逝,女儿科西玛与自己心爱的学生冯· 彪洛的婚姻的破裂,好友瓦格纳与科西玛暧昧关系以至于二人终于反目,再加上那些保守音乐家们对他音乐无休止的指责 ,, 面对着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这些无不深深刺痛他的心。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李斯特真正的价值①沒錯,李斯特不仅是一位伟大钢琴家、管弦乐作曲家,在巴黎的他因受雨果、拉马丁、夏多布里昂等浪漫主义文艺家思想的影响,向往资产阶级革命,所以他最大的成就就是首创了名为“ 交响诗 ” 的标题音乐交响诗是一种自由形式的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它的前身是音乐会序曲李斯特认为 “ 标题能够赋予器乐以各种各样性格上的细微色彩,这种种色彩几乎就和各种不同的诗歌形式所表现的一样” ,因此他把标题交响音乐和诗联系起来称交响诗正如李斯特所説:“通过与诗的内在联系,音乐获得了新生 交响诗 ” 表现出李斯特要发展新的和声语言的强烈愿望他以全新的原则来指导交响音乐的创作,即以文学诗歌的内容来决定乐曲的构思其所作 《塔索》 、 《前奏曲》 、 《匈牙利》等十三首交响诗以诗歌、戏剧、绘画以及历史事迹等为题材,广泛采用主题变形的手法,塑造出特定标题内容的艺术形象②根据我的分析,李斯特交响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特征分为以下5 点:1、继承发展贝多芬交响乐贝多芬生活在18 世纪 70 年代和 19 世纪 30 年代之间,他是古典音乐的忠实实践者,又是浪漫主义的强力开拓者他的作品给人以色彩清新,音乐语言大胆而多姿的感觉。

      许多浪漫派作曲家都深受其影响,其中包括李斯特李斯特认为“ 音乐和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依靠并运用这种联系,音乐就能达到人的思想、感情意志、愿望所交织成的一个焦点”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李斯特的标题音乐概念离贝多芬较近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他誓要卡住命运的咽喉,与命运作顽强斗争,贝多芬就是这样用音乐达到人的思想感情而李斯特的《英雄的葬礼》,反映了他对在匈牙利民族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的深切哀悼和对奥地利统治者——俄国沙皇血腥镇压起义的憎恨,所以李斯特的标题性也更多地继承发展了贝多芬交响乐中通过艺术形象2、锐利的短动机从浪漫主义的美学观出发,李斯特赞赏柏辽兹的“ 固定乐思 ” 手法和门德尔松的单乐章标题序曲但是,李斯特音乐中最主要的元素,并不是长旋律,而是锐利的短动机他的主题旋律一般是建立在一个短小的类似简单的基本音型或动机上,然后这一动机衍生出骨架相同而情态各异的主题根据标题的需要,这些主题可以作必要的变形与修饰,过门也通常根据动机发展而来,使全曲在一个明晰的概念中展开因此,造成了高度的旋律统一性:主题与主题的变形以不同的速度与调性在乐队的各个音域出现。

      所以, 尽管它们都是单乐章,但却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形式,包含风格和速度不同程度的对比的几个段落,包含根据每部作品的具体布局而展开重复变奏或变形的几个主题其段落顺序和主题结构仍有古典交响曲的痕迹,最典型的例子是交响诗《前奏曲》和《塔索》,这些曲子的形式结构不受任何固定格式的约束,而是以一个基本动机(主导动机 )出发,加以变化而形成适应诗的内容③3、丰富的音响李斯特的交响诗具有大型管弦乐队配置的丰富音响,而且突出乐器的特殊色彩可见,李斯特的手法具有明显的古典交响乐的思维特征,如第三交响诗《前奏曲》第三乐章,这段音乐用了许多造型手法,大提琴上下起伏的半音阶旋律、木管乐器和弦乐器尖锐紧张的不协和和弦,加上铜管乐器的呼啸、定音鼓的轰鸣,描写风起云涌,电闪雷鸣当音乐发展到高潮时,木管乐器和弦乐器上的半音阶下行犹如暴风骤雨,震撼人心展开部后面的插部,是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田园曲暴风雨渐渐平息,大地上雨过天晴,双簧管吹出一个明朗安静的曲调,好象牧人的笛管在演奏这个曲调是呈示部中连接部主题的变形在插部中,我们还可以听到显示部中副部主题的变形副部的爱情主题,现在变成了田园曲了田园曲逐渐变得激动起来,成为一首进行曲。

      铜管乐器吹出了战斗的号声,它号召主人公去迎接新的生活和斗争,这号声一是连接部主题的又一次变形④李斯特从贝多芬、门德尔松等人的序曲中,敏锐的悟到器乐曲的理想形式,他在创作手法上的探索与创新又丰富了舒伯特、门德尔松、 舒曼等人在主题思索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开创了单乐章的交响诗体裁这种材料紧凑、 构思一贯到底的简练形式,易于发挥作曲家的才能,无论在体裁、和声、织体各领域,都对后世众多音乐家产生深远的影响,并迅速使它发扬光大起来4、完美的抒情表达方式李斯特的目标是完美的抒情表达方式,用他所说的“ 音调的神秘语言” 来表现精神状态他创造性地写出交响诗的形式,使他的抒情有自由表现的余地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塔索》:作为奏鸣曲式呈示部的主部,运用了葬礼进行曲的体裁,是一首哀歌,采用威尼斯贡杜拉船工唱的塔索的《解放了的耶路撒冷》的歌调,激起人们对诗人生活的种种回忆副部运用夜曲体裁,是船歌的继续发展结束部是一首庄严的进行曲,表现人们对诗人的歌颂,预示最后的胜利全曲的中部是一个插部,贡杜拉船歌中乐句结尾的音调蜕化为典雅的小步舞曲,描写塔索在菲拉拉的宫廷生活再现部的主部,仍为葬礼进行曲的体裁,与呈示部不同的是,中部小步舞曲的节奏和织体贯穿其中,并延续到副部的再现,接着出现了引子中骚动不安的因素,标志爱情生活的破灭。

      这一段充满暴风雨气息的音乐,刻画了诗人横遭迫害以及内心的激愤至此描写“ 哀愁 ” 的部分结束尾声是讴歌“ 胜利 ” 的部分,虽然不长,但意义重大,也是全曲的高潮,歌颂塔索在死后“ 以足使迫害他的人无地自容的力量放射出万丈光芒” ,全曲以宏伟、壮丽的全奏结束⑤《塔索》 的副题是“ 哀愁与胜利” ,李斯特道出了交响诗的中心思想,即通过 “ 哀愁 ”(塔索生前的悲惨生活)和“ 胜利 ” (塔索死后得到的荣誉)的对照,歌颂创造力量的伟大和正义事业的永垂不朽全曲的主要部分写“ 哀愁 ” ,在尾声中画龙点睛地讴歌“ 胜利” 这就是李斯特完美的抒情表达方式,听他的作品就像听他讲述着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里每一部分都描写的非常精致,绝无多余的情节5、鲜明民族个性李斯特给音乐注入了鲜明的个性,这是浪漫主义个性的具体体现我们知道,李斯特是现代钢琴技术创造者之一,他的钢琴小品像他的歌曲一样,具有真正的浪漫主义的抒情性质李斯特的19 首匈牙利狂想曲,可以说是一幅幅匈牙利人民的生活图画,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他的这些作品在他的交响诗作品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李斯特的 19 首匈牙利狂想曲都是以匈牙利人和匈牙利的吉普赛人的民歌和民间舞曲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和发展而成的,具有鲜明浓烈的民族个性。

      下面,试举一例说明之:《匈牙利狂想曲》第2 首运用匈牙利的民间舞曲“ 查尔达什” 写成这种舞曲的主要特点是双拍子,前半部称“ 拉苏 ” ,速度缓慢,后半部称“ 弗里士 ” ,速度迅急乐曲开始是缓慢的引子,它沉着有力而带有宣叙调性,带倚音的音调具有浓烈的匈牙利民间音乐的色彩然后是“ 拉苏 ” 部分,悲愁的旋律充满内在的激情,它唱出人民的悲痛、民族的不幸随后,音乐变化反复,犹如钟声敲鸣不停接着,速度加快,进入“ 弗里士 ” 部分,高潮来临,犹如民间节日欢欣鼓舞的场面然后重整旗鼓,一泻千里,在振奋人心的沸腾气氛中终曲⑥交响诗使得音乐的标题性原则成了李斯特创作的主要特征,同时也反映他革新的另一个方面 尽管在他之前, 标题音乐就在贝多芬等人的音乐中有了最初的萌芽,但对其理论的系统探讨与发展以及对其合理而实际的运用则应归功于他可以说他是标题音乐的光大者,他认为, 标题音乐能使听众在作曲家所希望的轨道上去理解音乐、发挥想象力, 并同作曲家保持思想上和精神上的一致性,这样, 听众就可不必在一种无目的状态下去感受音乐李斯特的影响很大, 涉及了 19 世纪下半叶甚至20 世纪,他的交响诗音乐体裁和形式结构方面的成就被成批的作曲家继承。

      所以,他是欧洲音乐由早期浪漫主义通向后期浪漫主义,甚至20世纪的一座桥梁①百度 ②张爱民《论李斯特“交响诗”之音乐美学观》 ④百度百科 ⑤百度 ⑥百度。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