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中药学教案.docx
29页2023年中药学教案 中药学 总论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以及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学科 ●相关概念∶ 1、中药∶中华民族传统药物的总称即按照中医药理论用以防治疾病的药物 2、生药∶即生品药材 3、生药学∶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等知识研究生药的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和医疗用途的科学 4、天然药物∶指来源于自然界,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的药物 5、本草∶古代记载药物的书籍 授课内容 1.中药的概念,中药学的概念及特征10分钟) 2.中药的起源和发展10分) 3.历代有代表性本草著作的成书年代、作者、载药量及贡献等20分钟) 4.中药的产地(20分钟) 5.中药的采集(20分钟)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 重点难点 1.中药的来源、特征、概念 2.历代有代表性本草著作的药学成就 3.地药材的含义,如何发展道地药材 4.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1.掌握中药的概念,中药学的概念 2.掌握各个时期本草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著作。
3.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4.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了解国家中药GAP发展计划及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 5.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笫一章中药学发展概况 1、东汉《神农本草经》作者不详,载药365种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奠定了中药学基础,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本草专著 2、南朝齐梁时期《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载药730种整理、订正《神农本草经》 365种药物,并增补《名医别录》365种药物,标志综合本草模式的初步确立 3、唐代《新修本草》由苏敬等主持编纂,载药844种总结了唐以前的药学成就,为我 国最早的一部官修本草 笫一章中药学发展概况 4、宋代《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作者唐慎微,载药1746种总结了宋以前药学成就,为最早的一部综合本草本书保存了大 量药学史料,具有重要的学术文献价值 5、明代《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总结了明 以前的药学成就,其药物分类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方法,其 内容广博,被后世誉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 6、清代《本草纲目拾遗》。
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总结了我国16~18世纪本草学的新成就补充了《本草纲目》的不足,纠正了《本草纲目》的某些错误收载了大量民间药 物和民间验方 笫二章中药的采制 1、道地药材概念 2、炮制目的 ①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烈性或副作用 ②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③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④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⑤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位, 使药物纯净,利于称量正确和服用 3、附子、半夏、大黄、延胡索、地黄、何首乌、巴豆、麻黄、磁石、朱砂、甘草、桑螵蛸炮制目的 笫三章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五味 1、药物四气的含义及确定依据 含义∶药物四气,又称四性,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确定依据∶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2、药物五味含义及确定依据 含义∶五味,即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确定依据∶基于口尝,定于临床 3、药物五味的作用 辛∶能散,能行即有解表散邪、行气行血的作用 甘∶能补,能和,能缓。
即有补益、调和、缓急的作用 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苦∶能燥,能泄即有燥湿、通泄、降泄、清泄的作用 咸∶能软,能下即有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 此外,涩∶与酸味作用相似;淡∶能渗,能利,即有渗湿利水作用 二、归经 1、含义∶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 2、意义∶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和疗效,起到执简驭繁作用 3、学习注意点∶ ①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 ②归经所依据的是用药后的机体效应所在,而不是指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分布 三、升降浮沉 1、含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 2、意义∶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3、药物升降浮沉与四气五味的相关性∶药性温热,药味辛甘的药物大多主升浮;药性寒凉,药味酸苦咸涩者大多主沉降 4、药物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相关性∶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主升浮;种子、果实、根茎、矿物、贝壳等质重的药物主沉降。
5、药物升降浮沉与炮制的相关性∶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四、功效 1、含义∶功效,又称功能,即药物对病体的治疗和保健作用 2、确定依据∶中药的功效大多是直接从临床实践中发现,并经归纳概括而成 3、影响中药功效的主要因素∶ 药物品种,产地,采集时间,炮制,制剂,剂量,配伍 五、毒性 1、含义∶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伤害性能 2、有毒中药分级及分级依据∶分大毒、有毒、小毒三级 分级依据大多沿袭历代用药经验 3、临床用药引起毒性反应的主要原因∶ 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有毒药物炮制不当; 给药途径、给药方法不当;药物配伍不当等 4、对中药毒性应有正确的认识观 ①药物普遍具有药性和毒性两种性能临床用药尽量取利避害 ②毒性反应、副作用、过敏反应都是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但三者是有区别的 笫四章中药的应用 一、配伍 1、配伍含义∶配伍,即根据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选择两种以上药物配合应用的一种用药方法 2、药物“七情”的含义∶药物通过配伍,相互间可以产生协同作用,或抑制作用,或对抗作用。
前人将这种配伍关系总结为药物“七情” 3、药物“七情”的内容∶ 单行指用单味药治疗疾病,也称单方 相须指性味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起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相使指在性味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味功效虽不相同,但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 且以一药为主,另一 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 相畏指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相杀指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相恶指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相反指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4、药物配伍关系的临床意义 相须、相使能提高疗效,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 相畏、相杀能降低毒副作作,临床应用有毒药物时可充分利用 相恶能降低疗效,临床用药时应尽量避免 相反能增强原有药物的毒副作用,属配伍禁忌 二、用法 1、煎煮方法重点掌握入药方法 ①先煎∶矿物、贝壳类药物;某些有毒药物 ②后下∶有效成分容易挥发或破坏的药物 ③包煎∶质地过轻、过细的药物;含淀粉、黏液质较多药物; 含有绒毛的药物。
④另煎∶贵重药物 ⑤烊化∶胶类药物 ⑥冲服∶入水即化的药物及汁液性药物 2、内服方法重点掌握内服时间 清晨空腹服∶峻下逐水药、驱虫药 饭前服∶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 饭后服∶对胃肠道有刺激性药物 晚上睡前服∶安神药,缓下药 四、禁忌 1、配伍禁忌主要有“十八反”和“十九畏” 重点掌握和熟记“十八反”内容十八原指十八种相反药物,但由于其中药物品种分化,如贝母分川贝、浙贝,大戟分京大戟、红大戟等,所以,十八已失去原有的数量涵义,成为相反配伍禁忌的同义词 2、妊娠禁忌禁用药∶一般毒性较强,药性猛烈,或有堕胎作用的药物 慎用药∶一般通经祛瘀、行气破滞、辛热滑利的药物 3、服药食忌∶根据病情的不同,饮食禁忌有所区别一般而言,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油腻、腥膻、有刺激性食物 各论 解表药 1、含义∶凡能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2、功效∶发汗解表部分药物尚兼有利尿退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利咽、清利头目作用 3、适应范围∶外感风寒或风热表证 4、分类∶ ①发散风寒药性味多辛温,以发散风寒为主要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症状以恶寒发热,无汗或有汗,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为特点 ②发散风热药性味多辛凉,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适用于外感凤热表证症状以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头痛目赤,苔薄黄,脉浮数为特点 5、使用注意∶①发汗力强的药物用量不宜过大;②淋证、失血、表虚自汗、阴虚盗汗、疮疡日久等津血亏虚,正气不足者慎用;③入汤剂不宜久煎 麻黄 1、主要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尿消肿 2、配伍应用∶ 解表,配桂枝,如麻黄汤;平喘,配杏仁,如三拗汤;利尿,配白术,如越婢加术汤 3、麻黄炮制目的∶ 生麻黄发汗力强,用于解表;蜜炙麻黄发汗力减弱,润肺止咳平喘力强, 用于止咳平喘麻黄绒发汗力减弱,用于止咳平喘 柴胡 1、植物基源及药用部位∶北柴胡和南柴胡(狭叶柴胡);根或全草 2、功效∶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3、配伍∶退热,单用或配黄芩,如小柴胡汤;疏肝,配养血药当归、白芍,如逍遥散; 升阳举陷,配黄芪、升麻,如补中益气汤 4、炮制目的∶ 柴胡生用退热作用强;醋炙柴胡用于疏肝解郁;鳖血拌炒柴胡用于骨蒸劳热 其它解表药性能特点 桂枝∶辛甘温。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辛温发汗解表,行气宽中,安胎,解重蟹中毒 生姜∶辛温,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荆芥∶辛,微温祛风解表,透疹疗疮,荆芥炭止血 防风∶辛、甘,微温祛风解表,止痛,止痉 羌活∶辛、苦,温散寒祛风,止痛 白芷∶辛,温解表散风,通窍,止痛,止带,消肿排脓 薄荷∶辛,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牛蒡子∶辛、苦,寒疏散风热,利咽透疹,解毒散肿 蝉蜕∶甘,寒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止痉 桑叶∶苦、甘,寒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平肝明目 葛根∶甘、辛,凉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清热药 1、含义∶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清热药 2、功效∶清热泻火、解毒、凉血、清虚热等 3、适应范围∶温热性疾病、痈肿疮毒、湿热泻痢、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4、分类∶ 清热泻火药∶适用于以高热烦渴为特点的温病气分实热证; 清热燥湿药∶适用于泻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