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取生辰纲设计.doc
12页11、《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备课人:武宁中学 曲 波【教材分析】《智取生辰纲》一文是鲁教版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节选的精彩片段,目的是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使学生养成用历史眼光观察小说中人物的习惯,善于把握情节发展的脉络《智取生辰纲》一文在创作上体现了我国古代小说突出的艺术成就,节选自古典名著《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水浒传》是施耐庵的代表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课文节选部分写了晁盖、吴用等人劫取梁中书生辰纲的经过故事围绕“智取”二字逐步展开,悬念一个接着一个,明写护送队伍头领杨志警惕性之高,暗写晁盖、吴用等人用计之妙虽然是节选,但有相对的独立的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读来引人入胜学情分析】对于初四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受力,并且以往学过了几个小说单元,能够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小说的主要特点同时,学生通过欣赏影视作品、阅读文本,对本文节选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内容也有个大体的把握对于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兴趣,这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学习的乐趣。
但对古典文学名著积累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加之文章采用古白话并夹杂方言,篇幅较长,情节较复杂,对学生理解文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发挥“导演”的作用,灵活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这是小说阅读的一种基本模式这节课也将采用这一方法,这既是对前面所学小说阅读方法的巩固,也是对今后小说阅读教学的延伸 关于作者和作品人物的有关内容,可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查找,再由教师做简要的补充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了解与这个情节有关的一些故事情节②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中较为生僻的古典词汇,能根据语境推断方言语汇的意义③能正确地理解本文明暗线交织的叙事手法,完整地复述课文2、能力目标①通过阅读课文,鉴赏故事中如何体现“智取”②通过品味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描写,把握杨志的性格特点,感受个人性格对自己做事的影响③赏析“天热”的文字,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做事要有头脑,忌心浮气躁,学做说话有分寸、做事有谋略的人重点难点】1、吴用和杨志用 “智”的体现方面2、把握杨志的性格特点,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确立为:围绕题目中的“智”字,分析讨论双方是怎样斗智斗谋的?【教学策略】1、以歌曲和图片导入的方式吸引学生,创设情境2、运用赏读法、引导点拨法和讨论法,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与思维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设计:一是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图片、声音的选用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关注度,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到课堂情景中;二是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清晰明了,更易把握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中较为生僻的古典词汇、方言语汇的意义3、把握情节发展脉络,体会明暗线索,完整地复述课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电视剧《水浒》主题曲“好汉歌”并且播放杨志、吴用、晁盖等人的图片(师)大家一定熟悉这首歌吧,这是刘欢为电视剧《水浒》演唱的主题曲《水浒》以我国历史上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为主要内容,描述了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了生动的人物形象,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英雄传奇,成为文学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同学们,你对这部作品有哪些了解?能否说出刚才屏幕上的人物都是谁?(学生可结合自己的积累回答)二、作者和作品介绍:(多媒体) 施耐庵(1296——1370),名小安,元末明初人,原籍苏州,后迁居兴化,曾一度居住淮安。
《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主要的人物有108人他们大都形象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具体内容可结合课本后面所附的名著导读《水浒》部分)可简单介绍其中典型的、熟悉的一些人物及其相关故事情节如:人物绰号相关故事情节宋江及时雨浔阳楼题反诗、三打祝家庄、怒杀阎婆惜李逵黑旋风沂岭杀四虎、元夜闹东京、斗浪里白条鲁智深花和尚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拳打镇关西武松行者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林冲豹子头误入白虎堂、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吴用智多星智取生辰纲杨志青面兽押送花石纲、杨志卖刀三、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1、学生速读课文,交流自行积累的生字生词趱zǎn行 虞yú 侯 嗔chēn怪 尴尬gān gà 朴pō刀 别拗niù 恁nèn地 怨怅chuàng 省xǐng得 絮聒guō 崎岖qíqū 怄òu 气 忒认真tuī 罗唣zào 晁cháo盖2、教师提示一些古今词义有变化的词语,提醒学生不要以今律古,以免造成误读。
①杨志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 古:赶 今:动词,拿,拿走 ②这里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 强人——古:强盗 今:能独当一面,坚忍不拔,有所作为的如女强人 ③只见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 古:遮蔽,躲藏 今:名词,影子 ④你理会得甚么! 古:懂,知道 今:理睬 ⑤五贯便依你五贯,只饶我们一瓢吃 古:(买卖场合)多给,让人占点便宜今:宽恕,饶恕 ⑥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 古:索性,干脆 今:任意;马虎、随便 ⑦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 古:被 今:吃东西 ⑧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 古:计策 今:计算比较;争论;算计、筹划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把握矛盾冲突,着重突出杨志与晁盖、吴用等人斗智斗勇的过程设计依据:课文篇幅较长,在预习和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目的是以讲代读,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同时又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依据不同的描写对象、故事发生的地点及不同的叙述阶段进行梳理层次的训练,明确小说的两个部分:第1—6自然段是写杨志押送生辰纲,第7—12自然段是晁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
四、合作学习,理清文脉1、文中围绕生辰纲这一事物主要写了两个人,其中( )是守方,你认为他智否?体现在哪些文字?( )是取方?他的智体现在哪些文字?2、课文在叙事上采用了双线的结构,引导学生明确本文的明暗线索板书)⑴杨志押送生辰纲,这是明线: 上路——中计——失纲⑵吴用智取生辰纲,这是暗线: 定计——施计——劫纲 3、问题研讨:全文在篇末才点出好汉的名字及所用计策,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明确:采用补叙的记叙顺序作用:使行文错综多变,避免平铺直叙;既吸引读者,又取得强烈艺术效果,对“智取”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五、课堂小结:文中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采用明暗线交织的方法,围绕杨志押送生辰纲和吴用智取生辰纲展开作者一路写来,将杨志如何进入了“智多星”吴用设计的圈套逼真地再现出来本节课重在了解文章脉络,理解内容,便于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与把握六、课堂练习提供《水浒传》中“吴学究说三阮撞筹”的章节阅读(资料打印),学生分析吴用的“智”的体现七、布置作业:改写要求:①以晁盖一行“智取”为主线,将末段补叙内容插入叙述之中 ②在规定时(六月初四)空(黄泥冈)范围内叙述故事。
设计依据: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训练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改变叙述角度,实现阅读的迁移)【参考】六月初四,未及晌午,红日当天,十分大热晁盖吴用一行七人潜伏在黄泥冈松林里歇凉来也!来也!”眼尖的,早见十五人沿着一条僻路,慢慢走上冈来内中一个,头戴凉笠,面皮上老大一块青记,手持藤条挥舞众人知道,此人便是江湖上人称“青面兽”的杨志十五人上得冈来晁盖一行隐身松林,听得松林那边一场争说:原来杨志不准在冈上停留,众军士公然抗命争得不可开交之际,吴用吩咐一人去林边舒头探脑张望,却故意让杨志瞧见杨志果然拿了朴刀,赶入松林七人指着地上排开的七辆江州车儿,称是濠州贩枣商客杨志去疑,同意众军士在冈上暂息这时,白胜挑着一担酒,唱着山歌走向高冈天热难当,众军士要买酒止渴见杨志制止军士买酒,晁盖一行掏出五贯钱,顷刻喝光一桶刘唐从另一桶兜了一瓢,拿上便吃白胜赶上制止,追入松林吴用趁机去松林里取药抖在瓢中,便去桶中兜酒却被回头的白胜劈手夺过,倾在桶里--此时,蒙汗药已当着杨志之面不知不觉下于酒中杨志见剩下一桶酒已被吃过,料酒中无药,同意众军士买酒杨志自也吃了半瓢白胜挑着空桶唱着山歌下冈晁盖、吴用一行指着杨志等十五人喊道:“倒也!倒也!”只见十五人一个个头重脚轻,软倒在地,动弹不得。
晁盖一行推出江州车儿,将十一担金银珠宝装上车子,叫声“聒噪”,扬长而去板书设计】 智取生辰纲 施耐庵 押 取杨志 生辰纲 吴用 上路 定计黄泥冈中计 松树林 施计失纲 劫纲(明线) (暗线)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明确吴用和杨志用 “智”的体现方面2、品味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描写,把握杨志的性格特点以及你喜欢的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 3、赏析“天热”的文字,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常言道:“智不智看《三国》,勇不勇看《水浒》。
意思是说:三国多智士,梁山多勇夫那么水浒英雄是不是都是 “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呢?答案是否定的他们的计谋同样让人拍案叫绝面对“生辰纲”这笔巨大的财宝,负责押送的杨志,一路费尽心思,力求“生辰纲”不失;而“智多星”吴用巧设妙计,众好汉志在必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智取生辰纲》,感受这场英雄与英雄之间的斗智,领略一下梁山好汉的计谋二、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本文题为《智取生辰纲》,全文紧紧围绕一个“智”字展开,因此,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 :1、讨论分析吴用的“智”和杨志的“智”2、品味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描写,把握杨志的性格特点3、选取文中其他人物的描写片段,对文字进行赏析,体会任务性格特点4、赏析“天热”的文字,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设计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