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doc
20页第一章 绪论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研究 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c.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d.城市问题: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二、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在我国,地理学属自然科学,而城市地理学常常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第二章 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一、城镇和城镇的区别: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二、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1 城市的行政地域; 2 城市的实体地域; 3 城市的职能地域;三、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五大特点:〔l多核心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大都市区各核心城市之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大面积森林、零星分布的牧场和草地这些非城市性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2交通走廊这些大城市核心及大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大都市区联结起来,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4规模特别庞大戈特曼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5国家的核心区域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四、我国现行的设市、设镇标准:现行的设镇标准:20 000人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 000人的,可以撤乡建镇;总人口在20 000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 10%以上的,也可以撤乡建镇县政府所在地均应设镇的建制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区、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2 000,如确有必要,也可设镇表2-1 我国现行的设市标准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一、城市出现的具体时间:城市形成于原始公社制社会的末期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 - 农牧分离:产生了固定居民点,即聚落 -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城市雏形形成 - 商业与手工业分离:城市规模扩大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气候条件与城市分布:中纬度——降水400mm以上的半湿润、湿润地区 低纬度地区存在城市的两种情况:〔1海拔高、气候凉爽的高原或山间盆地;〔2能接受海洋的调节三、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的纬度分布: 1.集中在气温适中,又有适度降水的中纬度地带,主要在南北纬25~60;并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纬度缓慢移动。
2.在低纬度地区的大城市有两种区位:一是高而凉爽的高原或山间盆地;二是低纬度受到海洋调节的滨海低地3.在高纬度地区的大城市都在受大西洋暖流影响的地方四、城市腹地概念:指城市周围与城市具有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的毗邻地区其大小受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因素制约五、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中心位置:如果城市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则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这种有利的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辟新的交通线,因而促使城市的发展重心位置:当一个地理区内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大时,假想按不均匀性进行加权,就会有一个偏向于优势区域的重心位置邻接位置:即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门户位置〔出入口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六、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1、沿河城市区位,可分成六种区位类型:航运端点、梯级中转点、河流交汇点、河曲位置、过河点位置〔渡口、河口2、海港城市的区位,除了河口港类型外,还有位于海湾〔如XX、XX、岛屿〔如香港、XX、陆连岛〔如澳门、陆岬〔如开普敦、直布罗陀等其它位置类型3、铁路:枢纽位置:主要枢纽、一般枢纽、次要枢纽和专业性枢纽通过位置:若城市有两个方向的铁路对外联系端点位置:城市只有一个方向的铁路对外联系七、不同类型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原因:〔1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需要而形成的中心地城市,如大多数集镇、城镇、县城等;〔2为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等;〔3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如工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大学城等。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1城市化定义一 城市化的概念1.城市化反映了乡村变为城镇的一种复杂的过程2.城市化的基本定义: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3.各学科对城市化的不同定义:人类学 城市化是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 经济学 城市化是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经济活动由农业转向非农业的过程或者说是产业结构非农化的过程 地理学 城市化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转换与集中,也是地域空间变化的过程,一是城市数量增加、二是单个城市地域的扩大 4.城市化的内涵:A 城市化是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人口转变B 城市化是农业向非农业转变的过程;〔产业转变C 城市化是地域景观发生转变的过程;〔地域转变D 城市化是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向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生活方式转变E 城市化是生产要素在城市集聚的过程F 城市化是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扩张过程二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1.[美]弗里德曼城市化过程划分:城市化Ⅰ: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城市的集中,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是物化了的实体过程城市化Ⅱ: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展过程是精神的抽象的过程。
2.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a.按照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的对比关系划分同步城市化: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发展水平趋于一致,能够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和经济的同步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与城市的发展相适应,城市化的发展与农业提供的剩余产品基本相适应,是一条比较理想的城市化道路过度城市化: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并且进入大都市,城市就业主要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形成大量的失业人口和非正规部门的就业人口,带来严重的 "城市病"滞后城市化:城市化进程明显落后于工业化的水平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水平:过度城市化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同步城市化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水平:滞后城市化b.按照城市化物质要素转变与非物质要素转变的组合关系划分正统城市化: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价值、生活方式的地域扩散,物质性转变与非物质性转变协调发展假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有城市文化、价值、生活方式的地域扩散即只有表面物质性转变而没有实质的非物质性转变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指城区人口向郊外迁移,因同传统的人口向城市迁移方向正好相反,因此叫逆城市化2城市化的机制一 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原因:城市是人类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即农业和手工业分离后的产物。
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农产品的剩余 第二前提:剩余农业劳动力―农业人口的剩余二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大题>1.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现代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工业化促进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集中,使小城市变为大城市〔城市化同时,城市人口的集中〔城市化又为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商品与劳动力市场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的现象在城市化第二阶段非常明显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水平:过度城市化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同步城市化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水平:滞后城市化[美]诺瑟姆于1979年提出城市化过程可以看作是一条稍被拉长的"S"形曲线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现代条件下,整个社会的生产流通容量在加大,市场交换频率在加快,因此企业对城市的生就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集团化,跨国公司增多,形成新的国际分工关系,进一步刺激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对城市科教要求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特点是需要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使第三产业不可能像工厂那样大规模的迁郊,而且,第三产业门类众多,手工操作比例仍然很高,只有在城市中才能找到所需的大量的不同性质的劳动力,这就使得它成为现代城市的主要就业部门。
经验表明,城市规模越大,第三产业在就业中占的比例越高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p63 图4-1〔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与区别:区别:经济增长意味着更多的产出,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如1季度、1年、3年、5年、10年内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或按人口平均的实际产出的增加经济发展即不仅意味着产出增长,还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加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广,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增长又包含质量变化的概念,突出体现在结构变化实现持续经济发展,必须得到全面的增长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经济发展联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切社会进步的首要条件〔2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提高无疑会加速经济增长三 乡村―城市人口迁移的动因分析人口移动:包括移民和人口流动,都会影响不同地区人口的增减变化,以及它们的劳动力的结构人口流动:包括人口在地区间所作的、各种各样短期的、重复的或周期性的运动。
人口迁移:指人口由一个行政区单位迁至另一个行政区单位长期定居伯格提出"推―拉"假说,认为人口迁移是其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移民的推力主要来自与那些促成人口外迁的政治、经济、社会与自然因素原因:战争、宗教与种族歧视、政治迫害,其处境一般是非常悲惨的移民的拉力则主要来源与某些地区所拥有的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与工作条件的因素拉力因素也是由多种政治、经济、社会与自然因素造成的关于负面选择和正面选择负面选择是指某些困难地区为了促使区域经济起飞所作出的一种移民选择,鼓励人才迁入,减少人才外流,同时帮助那些老弱或只能从事简单劳动的壮工外迁正面选择则正好相反,在那些欣欣向荣的兴旺区域,政府会指定政策鼓励人才迁入,限制只能从事简单劳动,无一技之长的壮工迁入,这种移民选择被称为正面选择踩路效应:所谓"踩路效应"是指在由一个落后地区向特定繁荣地区移民过程中,只要前人踩出了一条路,后人就会跟进,路越踩越宽,人越来越多,只到饱和为止近年来人口移动量不断增加的原因:区际分工越来越细、越深入;劳动者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越来越专门化;交通条件的改善,迁移阻力减小;各地劳动力市场需求情况的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传播面越来越广;踩路效应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