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道路设计课件-第五章之二平面设计-于小娟.ppt
113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五章 城市道路平面与纵断面设计,§5-1 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5-2 城市道路平面设计,上一页,下一页,退出,§5-1 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一、设计原则,,二、设计内容,,二、设计要点,,三、纵断面设计方法步骤及注意问题,,四、纵断面图的绘制,,五、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要求,,六、城市锯齿形街沟设计,,七、土石方计算,,,,一、设计原则,,,(一)道路纵断面设计应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并适应临街建筑物立面布置及沿线范围内地面水的排除二)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一、设计原则,,,(三)山城道路及新辟道路的纵坡设计应综合考虑土石方工程量平衡和汽车运营经济效益等因素,合理确定路面设计标高四)对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车行道,宜按非机动车爬坡能力设计道路纵坡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一、设计原则,,,(五)纵断面设计应对沿线地形、地物、地质、水文、气候、地下管线和排水要求综合考虑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1.道路经过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段时,应适当提高路基标高以保证路基稳定。
当受规划标高限制时,应采取稳定路基措施2.旧路改建在旧路面上加铺结构层时,不得影响沿路范围的排水一、设计原则,,,(五)纵断面设计应对沿线地形、地物、地质、水文、气候、地下管线和排水要求综合考虑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3.沿河道路应根据路线位置确定路基标高位于河堤顶的路基边缘应高于河道防洪水位0.5m,当岸边设置挡水设施时,可不受此限制位于河岸外侧道路的标高按一般道路考虑,符合规划控制标高,并应根据情况解决地面水及河堤渗水对路基稳定的影响4.道路纵断面设计要妥善处理地下管线覆土的要求5.道路最小纵坡应≥0.5%,困难时可≥0.3%纵坡<0.3%时,应设置锯齿形偏沟或采取其他措施以加强道路的排水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一、设计原则,,,(五)纵断面设计应对沿线地形、地物、地质、水文、气候、地下管线和排水要求综合考虑六)山城道路应控制道路的平均纵坡越岭道路的相对高差为200~500m时,平均纵坡宜取4.5%;相对高差>4%;任意连续3 000m长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宜大于4.5%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一、设计原则,,二、设计内容,,(一)纵坡设计:坡度设计和坡长设计;,,,道路纵坡度的设计包括,最大纵坡和最小纵坡,两个方面。
《规范》规定城市道路最小纵坡为,0.5%,,困难地方为,0.3%,机动车道最大纵坡详见表,非机动车最大纵坡《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规定为,3.5%,《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分别对机动车道纵坡限制长度和非机动车道纵坡限制长作了明确规定,详见表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二、设计内容,,,(二)竖曲线设计:在两条相邻坡度线的交汇处即变坡点处,设计适当曲率和适当长度的竖向曲线,以缓和坡的变化,保证行车的平稳和舒适;,,竖曲线型式一般采用,二次抛物线,设计内容包括抛物线参数的确定和竖曲线长度两个方面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二、设计内容,,,(三)视距验算:纵断面上产生视距不足的情况主要在小半径的凸形曲线处和设置立交桥的凹形曲线路段,在这些地方应进行视距验算,避免出现视距不足的情况发生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二、设计内容,,,(四)锯齿形街沟的设计:在道路纵坡<0.3%时,其街沟的纵向排水能力很差,为此,需要人为调整加大街沟沟底纵坡——锯齿形街沟设计;,,(五)平面及纵断面配合设计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一)关于纵坡极限值的运用,,,根据汽车动力特性和考虑经济等因素制定的极限值,设计时不可轻易采用,应留有余地。
一般讲,纵坡缓些为好,但为了路面和边沟排水,最小纵坡不应低于,0.3%,~,0.5%,三、纵断面设计要点,,(二)关于最短坡长,,,坡长不宜过短,以不小于计算行车速度,9,秒的行程为宜对连续起伏的路段,坡度应尽量小,坡长和竖曲线应争取到极限值的一倍或二倍以上,避免锯齿形的纵断面三、纵断面设计要点,,(三)各种地形条件下的纵坡设计,,,1,.平原、微丘区:保证最小填土高度,作包线设计2,.山岭、重丘区:按纵向填挖平衡设计三、纵断面设计要点,,,一般情况下:竖曲线应选用较大半径为宜坡差小时:应尽量采用大的竖曲线半径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一般最小值,,特殊困难情况下:方可用极限最小值有条件时:宜采用表规定的满足视觉要求的最小半径四)关于竖曲线半径的选用,(五)关于相邻竖曲线的衔接,同向曲线:,相邻两个同向凹形或凸形竖曲线,特别是同向凹形竖曲线之间,如直坡段不长应合并为单曲线或复曲线,避免出现断背曲线反向曲线:,相邻反向竖曲线之间,为使增重与减重间和缓过渡,中间最好插入一段直坡段若两竖曲线半径接近极限值时,这段直坡段至少应为计算行车速度的,3s,行程当半径比较大时,亦可直接连接五)关于相邻竖曲线的衔接,§5-1 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一、设计原则,,二、设计内容,,三、设计要点,,四、纵断面设计方法步骤及注意问题,,五、纵断面图的绘制,,六、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要求,,七、城市锯齿形街沟设计,,八、土石方计算,,,,四、纵断面设计方法步骤及注意问题,(一)纵断面设计方法与步骤,,,,1,.准备工作,,,2,、标注高程控制点,,,3,、试坡,,,4,、调整,,,5,、核对,,,6,、定坡,,,7,、竖曲线计算,,,8,、设计高程计算,,(一)纵断面设计方法与步骤,,,1.准备工作:,,(,1,),应收集有关设计资料:,,①里程桩号和地面高程;,,②平面设计成果;,,③沿线地质资料等。
四、纵断面设计方法步骤及注意问题,(一)纵断面设计方法与步骤,,,1.准备工作:,,(,2,)点绘地面线,填写有关内容JD,5,R= Ls=,JD,6,R= Ls=,JD,5,R= Ls=,四、纵断面设计方法步骤及注意问题,(一)纵断面设计方法与步骤,,,,1,.准备工作,,,2,、标注高程控制点,,,3,、试坡,,,4,、调整,,,5,、核对,,,6,、定坡,,,7,、竖曲线计算,,,8,、设计高程计算,,JD,5,R= Ls=,JD,6,R= Ls=,JD,5,R= Ls=,,2,.标注高程控制点,,控制点是指路线起终点、路线交叉口、桥梁顶面或梁底、沿线重要建筑物地坪以及依据横断面确定的填挖合理点等,这些点往往在道路设计之前就因它因素而限定了其标高JD,5,R= Ls=,JD,6,R= Ls=,JD,5,R= Ls=,3,.试坡:,俗称拉坡,在标定全线的各控制点后,即可根据定线的意图,综合考虑有关技术标准如最大纵坡、最小纵坡、坡长限制等,以及和断面与平面线形的组合和土石工程量大致平衡的要求,进行坡度线的设计JD,5,R= Ls=,JD,6,R= Ls=,JD,5,R= Ls=,4.调整:,按平纵配合要求及《标准》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调整。
5.核对:,典型横断面核对6.定坡:,确定变坡点位置及变坡点高程或纵坡度JD,5,R= Ls=,JD,6,R= Ls=,JD,5,R= Ls=,JD,5,R= Ls=,JD,6,R= Ls=,JD,5,R= Ls=,,R= T= E =,R= T= E =,R= T= E =,7. 竖曲线设计:,确定半径、计算竖曲线要素,,8. 设计高程计算:,,,从起点由纵坡度连续推算变坡点设计高程;,,逐桩计算设计高程1.设置回头曲线地段,拉坡时应按回头曲线技术标准先定出该地段的纵坡,然后从两端接坡,应注意在回头曲线地段下宜设竖曲线二)纵坡设计应注意的问题,2.大、中桥上不宜设置竖曲线(特别是凹竖曲线),桥头两端竖曲线的起、终点应设在桥头10m以外但特殊大桥为保证纵向排水,可在桥上设置凸竖曲线二)纵坡设计应注意的问题,3.小桥涵允许设在斜坡地段或竖曲线上,为保证行车平顺,应尽量避免在小桥涵处出现“陀峰式”纵坡二)纵坡设计应注意的问题,4.注意平面交叉口纵坡及两端接线要求道路与道路交叉时,一般宜设在水平坡段,其长度应不小于最短坡长规定。
两端接线纵坡应不大于3%,山区工程艰巨地段不大于5%二)纵坡设计应注意的问题,§5-1 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一、设计原则,,二、设计内容,,三、设计要点,,四、纵断面设计方法步骤及注意问题,,五、纵断面图的绘制,,六、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要求,,七、城市锯齿形街沟设计,,八、土石方计算,,,,五、纵断面图的绘制,比例尺:,,横坐标采用,1:2000,(城市道路采用,1:500,~,1:1000,),,纵坐标采用,1:200,(城市道路为,1:50,~,1:100,)五、纵断面图的绘制,纵断面图组成:,上部:地面线和纵坡设计线,,标注竖曲线及其要素;,,坡度及坡长(有时标在下部);,,沿线桥涵及人工构造物的位置、结构类型、孔数和孔径;,,与道路、铁路交叉的桩号及路名;,,沿线跨越的河流名称、桩号、常水位和最高洪水位;,,水准点位置、编号和标高;,,断链桩位置、桩号及长短链关系等五、纵断面图的绘制,纵断面图组成:,下部:自下而上分别填写超高;,,直线及平曲线;,,里程桩号;,,地面高程;,,设计高程;,,填、挖高度;,,土壤地质说明六、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要求,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的要求,除了前面讲述的最大和最小纵坡、坡长限制、合成坡度、平均纵坡、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短长度、平纵组合的要求以外,还应满足由城市道路的特点所决定的具体要求。
六、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要求,(一)纵断面设计应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适应临街建筑立面布置以及沿路范围内地面水的排除二)应与相交道路、街坊、广场和沿街建筑物的出入口有平顺的衔接三)山城道路及新建道路的纵断面设计应尽量使土石方平衡在保证路基稳定的条件下,力求设计线与地面线接近,以减少土石方工程数量,保持原有天然稳定状态六、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要求,(四)旧路改建宜尽量利用原有路面,若加铺结构层时,不得影响沿路范围的排水五)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车行道,最大纵坡宜不大于,3%,,以满足非机动车爬坡能力的要求六)道路最小纵坡应不小于,0.5%,,困难时不小于,O.3%,,,特别困难情况下小于,0.3%,时,应设置锯齿形街沟或采取其它综合排水措施七)道路纵断面设计必须满足城市各种地下管线最小覆土深度的要求六、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要求,七、锯齿形街沟设计,(一)设置目的,,,我国大多数城市都座落于地形平坦的地区,道路设计中为减少填、挖方工程量,保证道路中线标高与两侧建筑物前地坪标高的衔接关系,有时不得不采用很小的甚至是水平的纵坡度对设计纵坡很小路段,要设法保证路面排水通畅,其中设置锯齿形街沟(或称偏沟)就是一种有效方法。
七、锯齿形街沟设计,(二)设置锯齿形街沟的条件,,设计纵坡小于0.3%的路段,尽管设计了路拱横坡,但由于纵坡很小,使纵向排水不畅,路面会产生局部积水,不仅妨碍交通,而且影响路基稳定性因此,对于设计纵坡小于0.3%的路段,要设法保住路面排水通畅,必须设置锯齿形街沟三)计算公式,,,,,,,,,,,,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四)锯齿形街沟设计注意事项,,1.一般情况为根据已定的雨水口间距l设计锯齿形偏沟,故i,1,、i,2,、m、n、应互相协调,以适应值2. 侧石高度m应有一定高度要求,避免暴雨时路面水涌上步道,m=0.10-0.20m(通常m取0.18-0.20)n取值应保证立道牙有足够的埋深, m-n)值宜控制在为好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四)锯齿形街沟设计注意事项,,,3. i,2,与i,1,方向相反,其值应小,但应保证水流有一定坡度,即要大于0.3%,过大则使n及i1值增大4.锯齿形偏沟宽b应视路面宽度而定,一般不超过一条车道宽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四)锯齿形街沟设计注意事项,,,5.一般情况下,锯齿形偏沟符合的条件为: i,1,>0、 m≥10cm、 n≤25cm、i,1,及i,2,<0.8%。
不能符合此条件范围时,则应通过计算调整雨水口的间距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四)锯齿形街沟设计注意事项,,,6.为准确地保证锯齿形偏沟坡度变动,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并有利于路面施工,凡设置锯齿形偏沟的路段,应采用平石与立道牙结合的街沟形式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五)计算示例,,,例1 已知基本道路纵坡 ,雨水口间距暂取40m,设m=0.20m,n=0.10m,试计算锯齿形街沟沟底纵坡及分水点位置参数x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解:,由于i=0,可设沟底坡 由公式 得:,,,,,,再由公式 得,,,,,,∴ 符合排水要求,,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作业:已知某路段中线设计纵坡为+2‰,在桩号2+100处(a段面) ,设计标高H中=10.0m,车行道宽度为14.0m,路拱平均横坡为2%,试合理设计锯齿形街沟,并分别算出分水点和雨水口处的标高(要求至少布置三个雨水口),设m=18㎝, n=12㎝,如下图。
八、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及调配,路基土石方工程是道路工程的主体工程之一在道路工程量中占有很大比重土石方工程数量又是道路方案评价和比选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之一土石方计算与调配的主要任务是计算路基土石方工程数量,合理进行土石方调配,并计算土石方的远量,为编制公路概预算、公路施工组织、施工计量提供依据八、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及调配,(一)横断面面积计算,1.积距法,2.坐标法,(二)土石方数量计算,(1)平均断面法,2.棱台法,(二)土石方数量计算,第五章 城市道路平面与纵断面设计,§5-1 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5-2 城市道路平面设计,上一页,下一页,退出,§5-2 城市道路平面设计,一、平面设计原则及主要内容,,二、平面线形设计,,三、平面定线,,四、城市道路平面设计成果,,,,一、平面设计原则及主要内容,(一)平面设计的原则,,,1.道路平面位置应按城市总体规划道路网布设,即平面设计应遵循城市道路网规划2.道路平面线形设计应与地形、地质、水文等结合起来,并应符合各类各级道路的技术指标3.道路平面设计应处理好直线与平曲线的衔接,合理地设置缓和曲线、超高、加宽等,合理地确定行车视距并予以适当的保证措施。
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一、平面设计原则及主要内容,,(一)平面设计的原则,,,4.应根据道路类别、等级,合理地设置交叉口、沿线建筑物出入口、停车场出入口、分隔带断口、公共交通停靠站位置等5.平面线形标准需分期实施时,应满足近期使用要求,兼顾远期发展,使远期工尽可以减少对前期工程的废弃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二)城市道路平面设计的主要内容,,,1.平面线形设计,包括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各自的设计及其组合设计,同时要考虑行车视距问题2.,弯道部分的特别设计,,如弯道加宽、弯道超高等3.沿线桥梁、隧道、道口、平面交叉口、广场和停车场等的平面布设,还有分隔带以及其断口的平面布置、路侧带缘石断口的平面布置4.,道路照明及道路绿化,的平面布置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二)平面设计的主要内容,,,1.平面线形设计,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汽车行驶轨迹,,平面线形要素,(1)汽车行驶轨迹,,行驶中的汽车其重心的轨迹在几何性质上有以下特征:,,,①轨迹是连续的、圆滑的,任一点不出现错头和破折②曲率是连续的,任一点不出现两个曲率值③曲率变化是连续的,任一点不出现两个曲率变化率值直线-圆-直线:,,不满足第二、三条性质,但满足第一条要求,满足了车辆的直行和转向要求,可作为低等级山区道路采用,。
直-缓-圆-缓-直:,,为满足第二条要求,在直线与圆曲线间引入了一条曲率逐渐变化的,“缓和曲线”,,使整条线形符合汽车行驶轨迹特性的第一条和二条,保持了线形的曲率连续它不满足第三条要求,不是最理想的,但与汽车行驶轨迹接近,国内外普遍采用行驶中汽车的,导向轮,与,车身纵轴,的关系:,,,,1,.角度为,零,:,,,2,.角度为,常数,:,,,3,.角度为,变数,:,汽车行驶轨迹线,,曲率为,0,——,直线,,曲率为,常数,——,圆曲线,,曲率为,变数,——,缓和曲线,现代道路平面线形正是由上述三种基本线形构成的,称为平面线形,三要素,2)平面线形要素,§5-2 城市道路平面设计,一、平面设计原则及主要内容,,二、平面线形设计,,三、平面定线,,四、城市道路平面设计成果,,,,,二、平面线形设计,,,,(一)直线,,直线在城市道路平面线形中用得最多,也最简单直线设计应注意两个问题,,(1),一次直线长度不能太短,常见发生于两个邻近的的圆曲线之间的直线;,,(2)是一次直线不能太长,这主要是指车速较高的快速路上,因为长直线容易引起驾驶员的疲劳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当设计,车速V≥60km/h,时,直线长度宜满足下列要求:,,,1.同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m)宜大于或等于设计车速(km/h)数值的,6倍,;,,,2.反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m)宜大于或等于设计车速(km/h)数值的,2倍,;,,,,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当设计车速,小于60km/h,,地形条件困难时,直线长度可不受上述限制,但应满足设置缓和曲线的需要。
关于一次直线,最大长度,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国外有资料表明,直线最大长度以小于,180秒(即3分钟)行程,为限比较理想另外,在长直线段还应通过变化周围环境,设置纵坡和竖曲线等措施来改善行车视觉效果,使驾驶人员不致很快疲劳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二)圆曲线,,,主要内容是合理确定,曲线半径和曲线长度,1.圆曲线半径,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V,——行车速度(km/h),,μ,——横向力系数,,i,h,——横坡度式中:,V——,计算行车速度,(,km/h,);,,,,,,,μ——,横向力系数;城市道路常用,0.067,;,,,i,h,——,超高横坡度;城市道路最大超高横坡度为,,2%,~,6%,i,1,——,路面横坡度当设超高时,:,不设超高时,:,1.圆曲线半径,城市道路两侧建筑物已经形成,故尽可能不设超高,以免与建筑物标高不协调而影响街景美观圆曲线半径应采用,大于或等于,规范规定的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值当受地形条件限制时候,可采用设超高推荐半径值地形条件特别困难时,可采用设超高最小半径值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2.圆曲线最小半径,计算行车速度(km/h),80,60,50,40,30,20,不设超高最小半径(m),1000,600,400,300,150,70,设超高推荐半径(m),400,300,200,150,85,40,不设超高最小半径(m),250,150,100,70,40,20,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计算行车速度,,(km/h),80,60,50,40,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m),2000,1000,700,500,3.圆曲线长度的确定,,,对于直线与圆曲线直接切向连接的平面线形来说,圆曲线起着改变行车方向,缓和折线突变的作用,因此其长度不得太短。
参照国内外的经验,圆曲线最小长度为车辆在设计车速状态下的3S行程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4.圆曲线几何要素计算,切线长,,,,,圆曲线长,,,,,,外距,,,,超距,,计算基点为,交点里程桩号,,记为,JD,,,,,ZY=JD-T,,,YZ=ZY+L,,,QZ=ZY+L/2,,,,JD=QZ+E/2,5.,园曲线里程桩号编制,(三)平曲线,,,城市道路上的平曲线主要是单圆曲线和,带缓和曲线的圆曲线,两种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缓和曲线的设置:,,,1.直线(曲率=0)与圆曲线(曲率=C)之间,,2.半径相差较大的圆曲线(曲率=C1和C2)之间,1.缓和曲线,,缓和曲线是道路平面线形三要素之一缓和曲线:,设置在直线和圆曲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的两个转向相同的圆曲线之间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规范》规定:,在城市道路上,缓和曲线也被广泛地使用当圆曲线半径大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可省略缓和曲线1)缓和曲线的作用,曲率,连续变化,适应汽车转向操作的行驶轨迹及路线,,的顺畅,便于车辆行驶,(车的轨迹),,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不致产生侧向冲击力,乘客感觉舒适旅客感觉舒适,(人的感觉),,超高、加宽,逐渐变化,行车更加平稳,(施工连续),,与圆曲线,配合,得当,增加线形美观,(视觉效果),曲率不连续,,,视觉效果突兀,(2)缓和曲线的采用形式,,回旋线,,三次抛物线,,双纽线,,,n,次抛物线,,正弦形曲线,,我国,《,标准,》,推荐的缓和曲线是,回旋线,,O,R,Ls,Y,X,O,说明:行驶轨迹的,弧长,与曲线的,曲率半径,之,乘积,为一,常数,,---回旋线性质。
3)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1.旅客感觉舒适,,,,2.超高渐变率适中,,,,3.行驶时间不过短,设计速度(km/h),120,100,80,60,40,30,20,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100,85,70,60,40,30,20,2、带缓和曲线的平曲线几何要素,q-切线长增长值,p-内移值,β,0,-缓和曲线角度,T-切线长,L-平曲线长,E-外距,J-超距,两缓和曲线长度不等,以交点里程桩号,JD,为起算点:,,,,ZH = JD – T,,HY = ZH + Ls,,QZ = ZH + L/2,,YH = HZ – Ls,,HZ = ZH + L,3.平曲线主点里程桩号编制,4.平曲线的布设与连接,,设计车速大于或等于40km/h时,半径不同的同向园曲线连,,接处应设置缓和曲线受地形限制并符合下述条件之一,,时,可采用,复曲线,小圆半径大于或等于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小圆半径小于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但大圆与小圆的内移值之差小于或等于,0.1m,大圆半径与小圆班子之比值小于或等于,1.5,设计车速小于,40km/h,,且两圆半径都大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可不设缓和曲线而构成复曲线。
两同向曲线直接相连、组合而成的曲线四)平面线形设计的一般原则,,平曲线长度足够:每种曲线长度应大于行驶3″的距离,1、应直捷、连续、均衡,并与沿线的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2、不论转角大小均应敷设平面曲线,并尽量选用较大的圆曲线半径当转角较小时,应设法调整平面线形,当不得已而设置小于7,o,的偏角时,则必须设置足够长的曲线四)平面线形设计的一般原则,,3、曲线间应设置足够长度的直线,一般以,不小于6倍设计车速(以 km/h计)的直线长度,为宜不得以短直线相连形成断背曲线而影响线形连续和美观,否则应调整线形使之成为一个单曲线或复曲线,或运用回旋线组合成卵型、复合型及凸型等曲线,改善线形质量四)平面线形设计的一般原则,,4、曲线间应设置足够长的直线,一般以不小于2倍设计车速(以km/h计)的直线长度为宜否则应调整线形,或运用回旋线将其组合成S型曲线,改善线形质量5、连续急弯的线形,可在曲线间插入足够长的直线或回旋线,以保证线形的光滑、连续、平顺四)平面线形设计的一般原则,,6、组合复杂的线形,应特别注意整条路线技术指标的均衡性与连续性,以获得良好舒适的行车条件7、平面线形设计时,应注意平面线形与纵断面线形之间的良好组合,形成良好的空间线形,保证行车的快速、安全、舒适。
五)平面线形的组合,1、基本型:直—缓—圆—缓—直,从线形协调性来看希望直:圆:缓=1:1:1,2、S型:两个反向圆曲线用回旋线连接的组合,(五)平面线形的组合,3、卵型:用一个回旋线连接两个同向圆曲线的组合,(五)平面线形的组合,4、回头:当山区因地形地质条件自然展线困难时所设置的圆心角接近于或者大于180 o的回头形状的曲线,被称为回头曲线,(五)平面线形的组合,§5-2 城市道路平面设计,一、平面设计原则及主要内容,,二、平面线形设计,,三、平面定线,,四、城市道路平面设计成果,,,,三、平面定线,,,,(一)纸上定线,,,(二)实地实线(实地放线),,,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一)纸上定线,,,1.正确选定平面控制点,,,2.合理布设直线和曲线,,,3.综合考虑其它因素,,(1)参照交通量调查资料,布设路线时让尽可能多的客货流量走最短的路线;,,(2)在选择路线方位时,适当考虑风向和日照的影响;,,(3)为道路绿化、市政杆线、管道的布设提供有利条件;,,(4)为城市或道路所在区将来的发展留有余地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三、平面定线,,,,(二)实地实线(实地放线),,,图解法,,,解析法(坐标法)。
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1.图解法,,,——根据纸上定线已确定的设计路线与其附近地物的相对关系,在实地先找到地物参照点,然后据此放线的定线方法步骤,如下:,,,(,1,)定直线2,)定交点3,)量测各交点间的距离4,)检核控制点和控制路线5,)测设曲线6,)编制里程桩号7)进行路线固定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2.解析法(坐标法),,,具体步骤,如下:,,,(,1,)收集路线附近导线点的坐标和方位角资料,或者沿线敷设临时导线2,)将路线起、止点和中间特征点与上述导线联测,取得距离和方位角等相对关系数据3)计算路线起、止点和中间特征点的坐标,作为路线实地定线的基本依据4)根据相交路线的方位角,算出路线各交叉口的相交角度5)编制测点的里程桩号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四、城市道路平面设计成果,(一) 设计图,:路线平面,设计,图,,路线平面,总体,图,,路线平面,占地图,,道路平面布置图,,,(二) 设计表,:直线、曲线及转角表,,,逐桩坐标表,,路线固定表,,总里程及断链桩表等设计图,,两侧范围应在,规划红线,以外各20-50m;,,,图中还应表明规划红线、规划中心线、现状中心线、现状路边线以及设计车行道线(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线、停靠站、分隔带、交通岛、人行横道线、沿线建筑物出入口、支路、电杆、雨水进水口和路线转点及其相交道路交叉口里程桩和坐标、交叉口缘石半径等;,,比例尺:1:,500,-1:,1000,设计图,路线如有弯道应详细表明平曲线的各项要素(,α、R、T、L、E,)、交叉路的交角。
图中应附有简单的工程说明:工程范围、起讫点、采用的坐标体系、设计标高和水准点的依据以及某些重要建筑物出入口的处理等情况《,直线、曲线及转角表,》,:,,反映了路线的,平面位置,和路线,平面线形,的各项指标,它是道路设计的主要成果之一设计成果:,,路线各交点桩号,JD,,,半径,R,,,缓和曲线长度,Ls,,,公路偏角,α,,,交点坐标,(,X,,,Y,),等直线、曲线及转角表,逐桩坐标表,,桩号,坐 标,,备注,,X,Y,,K0+000,3695504.88,514892.76,起点,K0+010,3695500.48,514894.93,,K0+020,3695496.08,514897.11,,K0+030,3695491.68,514899.27,,K0+040,3695487.28,514901.44,,K0+050,3695482.89,514903.61,,K0+060,3695478.48,514905.78,,K0+070,3695474.08,514907.95,,K0+080,3695469.68,514910.12,,已知:某一城市道路有一弯道(平曲线),α=15°28′30″,半径R=600m,缓和曲线长度Ls=70m, JD=K2+536.48。
计算曲线主点里程桩号练习题,(,1,)曲线要素计算:,(,2,)主点里程桩号计算,:,以交点里程桩号为起算点:,JD = K2+536.48,,ZH = JD – T,,HY = ZH + Ls,,QZ = ZH + L/2,,YH = HZ – Ls,,HZ = ZH +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