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实施计划方案.doc
65页2011年XX省XX市汉源县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单位:XX市汉源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编制日期:二〇一〇年十一月 杨兴品核定:陈永志审查:胡展 编写与主要工作人员:曹 晓 杨 兵 宋 强 杨光普 魏红英 李春强 目 录第一部分 项目设计任务书 1一、项目区基本概况 1(一)自然概况 1(二)社会经济状况 19二、项目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23三、开发目标 25四、开发措施与任务量 25(一)水利措施 26(二)农业措施 30五、项目投资计划 31(一)资金来源情况 31(二)项目资金安排和使用计划 32六、项目预期开发效益 32(一)经济效益 32(二)生态效益 33七、项目进度计划 34八、项目建设与管理 34第二部分 工程设计依据、说明、图件 38一、水利工程设计 38(一)设计依据 38(二)设计说明 381、总体布局 382、设计原则 393、设计标准 404、渠道防渗整治 40(三)图件(附后) 45(一)设计依据 45(二)设计说明 45第三部分 项目建设预算 50一、水利部分 50(一)编制说明 50(二)工程投资 51附件:1、项目建设概算书(附后) 53二、农业部分 53(一)、投资预算依据 53(二)、投资预算 54 / 第一部分 项目设计任务书一、项目区基本概况(一)自然概况1、地理位置、地貌汉源县位于川西南大渡河中游两岸山地区,地理坐标在东经102o16′~103o00′,北纬 29o05′~29o43′ 之间。
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与彝族、藏族、回族等多民族杂居的山区农业县东邻洪雅县和XX市金口河区,南连甘洛县,西靠石棉县和泸定县,北接荥经县南北长67.8km,东西宽61.6km全县幅员面积2382.06km2汉源县2010年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由大树镇的摆鱼、新民和大维村共3个相邻的村组成,位于汉源县城东南12公里地理位置在北纬29°18',东经102°43'幅员面积共51.15km2项目区海拔高度900m至1580m,,曾有“李子之乡”和“鱼米之乡”的美称,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之乡,属河谷平坝和高山地带项目区农业人口5419人,耕地面积5490亩,其中:水田面积1463亩大树气候温和湿润(亚热带气候)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8℃ ,年平均降雨量800毫米,无霜期300天,土地肥沃,出产丰富,适宜各种作物生长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农业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丰硕成果,粮食总产量达5175吨,农村经济总收入3063万元,人均纯收入3150元全乡境内特产丰富,粮食作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红苕、洋芋、雪山大白豆等作物经济作物主要种植大蒜、海椒、蕃茄,其中:大蒜、海椒较有特色,远销各省市县,水果主要有李子、核桃、樱桃等。
随着种植业发展,农民人均收入已由不足1000元增长到近3150元,生活水平大为提高,80%农户住上了砖混结构小洋楼,户平一辆以上机动车水、电、路、有线电视村村、社社全部贯通,入户率达80%,农村旧貌换新颜 大树位于川西南高原与XX盆地过渡地带,历史悠久大树群山环绕,河流密布,四季分明,夏天酷暑冬天无严寒,中高山区雾霭阵阵,河谷地带阳光灿烂独特的光热资源、多样的地形状况为大树新技术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李子、桃子、樱桃等传统绿色食品誉满西南由于我乡海拔差异较大,河谷和中高山地带并存,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XX区有退耕还林面积1700亩,主要种植落叶松、核桃、板栗等林木;高山区有利于发展畜牧业2、水文气象项目区总体属川西南山地亚热带气候区,光热资源丰富,日照充足,晴朗多风、气候温和、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冬春少雨、降水季节集中在盛夏年均气温18℃,最低温7℃,最高温28℃年均降雨量800mm,无霜期300天,日照充足冬半年:由于西北有大相岭、泥巴山、飞越岭等高山阻滞寒流入侵、加之受温度较高的南支西风环流产生的焚风效应影响,致使河谷气候干燥温暖,多晴少雨,尽管有时骤然降温,但持续较短暂。
夏半年:主要受印度洋孟加拉湾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河谷气温更高,干湿季明显,降雨量集中因为上述特殊的气候条件,造成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暴雨、大风、冰雹等上游堰灌区从宰骡河与林罗沟筑坝取水,宰骡河在大渡河右岸,发源于甘洛县海棠乡凉山尖尖西麓,流经海棠、平坝、XX、晒经、小保等乡,从小堡乡团结村入大渡河主源海拔2555米,河口海拔850米,流域面积420平方公里上游13.7公里处称为深沟,亦名响水沟;至汉源县境大渡河大湾纳铜锣沟后称大沟;至盐井村,纳林罗沟后称宰骡河相传太平天国军受困于此,杀马宰骡为食而得名流域内森林覆盖率达50%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多年平均流量8.37立方米/秒,从上游至河口有杨家沟、山蒜沟、铜锣房沟、刺沟、汪家沟、何家沟、红岩沟、骆家沟、林罗沟、万家沟汇合其中以林罗沟为最大,流域面积108.6平方公里,由横沟、磨子沟、火房沟汇成3、地质概况3.1.1地形地貌在XX省地貌区划上,汉源县境内由于大渡河从西南部过境,流沙河从西北发源,纵贯县境,在县城富林镇汇入大渡河,因而地貌切割强烈,形成了以大树中坝为中心,四周群山连绵,中部河谷低平的深切割地形;大渡XX岸悬崖峭壁、沟谷交错,溪河纵横;观音崖临江壁立,龙塘山拔地而起,倒映在新建成的汉源湖中,甚为壮观。
本项目工程区所在,位于大渡河中游南岸的大树镇境内,为大渡河谷与尖顶湾—牯牛山、龙塘山的山麓河谷带龙塘山海拔2231米,牯牛山南尖顶湾海拔2477米,大渡河谷地段海拔约750米,相对高差1720余米两山之间受磨坊沟切割,形成晒经——大树镇一由西向东的凹槽地带,尖顶湾—牯牛山以西有西街河从南向北流入大渡河部分渠段两侧均为山坡荒地,部分渠道从悬崖陡岩上通过本项目由三大片区构成:1)摆鱼片区:位于龙塘XX麓、汉源湖西岸灌面599亩,主产水稻和玉米由上游堰西干渠之胜利堰控灌;2)新民片区:位于大树镇新民、富华两村灌面991亩,主产水稻、玉米、小麦、蒜苔等由上游堰西干渠之大树电站支渠和东干渠K14公里处的磨坊沟中东风堰控灌除解决农业生产用水外,还兼供部分水库移民生活用水;3)大维片区:位于大树镇大维、松林村,灌面3900亩,主产玉米、土豆,经济作物有黄豆、核桃、板栗、苹果、李子、当归等,且是当地主要收入来源渠道治理后,可以旱地改水田1000亩以上由上游堰东干渠尾大水沟中的冒水洞堰和龙窝堰控灌项目区有四条支渠,属于上游堰灌区,分别为胜利堰、东风堰、冒水洞堰和龙窝堰,胜利堰和东风堰取水于东干渠,取水流量分别为0.411立方米/秒、0.5立方米/秒、0.257立方米/秒和0.257立方米/秒,冒水洞堰和龙窝堰取水于尖顶湾西南的大水沟中上游,渠道沿大水沟北坡布设,向东北方向延伸,地形坡度25度至60度之间,海拔高程1500—1900米。
大树镇东风堰取水于料林乡磨坊沟,向东北经文笔山、麻家XX北麓至大树镇富华村,海拔高程1000米左右,地形坡度20度至65度,沿线植被稀少,沟谷遍布,地形起伏大大树镇胜利堰从李子坪电站前池取水,向西北经白堡子、杨家沟到摆鱼村枇杷树,海拔高程1200——1500米,沿途沟壑纵横,悬崖绝壁,通行十分困难 3.1.2 地层岩性工程区所在地层由新至老为第四系残坡积层(Q el+dl),第四系冲洪积层(Q al+pl),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砾岩、砂岩、碳质页岩,二叠系下统上部栖霞—茅口组(P1q- P1m)灰岩、生物灰岩、燧石灰岩,志留系中统纱帽组、罗惹坪组砂岩、灰岩、页岩(S2s-S2l),奥陶系中统宝塔组(O2b)龟裂纹灰岩、泥灰岩、砂岩,震旦系上统灯影组白云岩与硅质灰岩(Zbd),观音崖组砂岩、砂砾岩、页岩(Zbg),下统流纹岩段流纹岩、凝灰岩(Zaλ)场地地基土的分布主要有如下几类:(1)残坡积层(Q el+dl) 表层为0.2-0.5m厚腐植土或耕植土,植物根系发育,土层以亚粘土、粘土为主,含块碎石与角砾,粘粒含量低,主要分布于渠道沿线坡体上。
厚度从1米至数十米不等; 其下为强风化带,以块石为主,各处厚薄不一,一般厚2.5~10m左右主要分布在相对较缓的坡地或洼地2)冲洪积层(Qal+pl) 杂色,主要由褐黄色粉细砂、灰色粗砂、卵砾石组成,含少量泥质成分卵砾石成分以石英、花岗岩、闪长岩等为主,含量70—80%,一般粒径20—100mm,最大粒径可达500mm以上;磨圆度较差砂粒一般含量约15%,粒径0.5—0.15mm,充填于卵砾石孔隙间砂卵石主要分布在渠道所经沟谷和较宽渠段,未胶结,稍湿—饱和,稍密—密实3)第三系昔格达组(N2x) 细砂岩、粉砂岩、粘土岩灰白色、灰黄色,半胶结,,夹褐煤或泥炭,厚30——50米,不连续,主要分布于东风堰上游与渠下缓坡地带4)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 砾岩、砂岩、碳质页岩呈砖红色、紫红色,砂岩、粉砂岩,灰质页岩夹砂砾岩和煤层,中部产菱矿透镜体,底部为砾岩、粗砂岩厚度290-860米主要出露于冒水洞堰西部和北部的高处5)二叠系下统栖霞茅口组(P1q-m)灰岩厚层致密状灰岩生物灰岩夹薄层砂质页岩,少量结晶灰岩、白云质灰岩主要分布于冒水洞堰和龙窝堰后段6)奥陶系中统宝塔组(O2b)龟裂纹灰岩、泥灰岩、砂岩。
含生物碎屑微晶灰岩,龟裂构造,厚度20—70左右7)奥陶系下统红石崖——巧家组(O1)砂岩,页岩,砂质灰岩厚150米以上8寒武系中下统遇仙寺—大鼻山组(Є1y- Є 2d)砂岩、粉砂岩、白云岩,主要出露于龙窝堰堰上游与东风堰中后段冲沟和渠道右侧高处9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bd)白云岩与硅质灰岩 主要分布在东风堰渠道上段、大树电站支渠与胜利堰中段,岩石节理、裂隙不甚发育,岩性较坚硬10)震旦系下统流纹岩段(Zaλ) 分布于胜利堰后段,为砖红色、紫色流纹岩、流纹斑岩,岩石节理、裂隙发育,岩性坚硬3.1.3 地质构造与地震一、地质构造本区大地构造较复杂,受青藏滇缅印尼巨型歹字型构造的影响,全区的构造体系,由此造成一系列走向北10°-40°西的褶皱断裂1)主要褶皱汉源向斜:轴向北西40°—50°,全长约12km,宽4km其中右翼切割严重,隐伏于大渡河谷;左翼岩层出露齐全 桂贤向斜:位于汉源县东南部,轴向北西,倾角北偏东50°—65°,长度数公里两褶为宽缓开阔的对称褶皱XX背斜:轴向北东40°—50°,长约10 km,轴部出露震旦系下统流纹岩段岩层,被XX断裂破坏严重2)断裂场区断裂构造主要是:XX断裂、杨家沟断裂、坭美断裂、黑马乡断裂、片马断裂。
XX断裂:走向NE,长度约20km,断面倾向SE,压性,倾角陡立,大部分被第四系覆盖,局部切割震旦系地层杨家沟断裂:走向NE,长度约10km,断面倾向NE,倾角陡,为X性断裂坭美断裂:走向NW,长度约20km,断面陡立,呈弧形,压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