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九札》读书笔记(共5页).docx
5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十九札》读书笔记——关于朱青生答学生问的总结与思考《十九札》(2011年11月第一版)是一本小型书信札记,前半部分收录了十九封由朱青生先生(以下称朱老师)在1998至2000年间(一说跨度为四年)就学生提出的学业疑问和个人困惑所作的解答;后半部分是收信人作的跋语这些信件所涉及的问题,几乎都是中国大学学生碰到的共同疑问,它们虽然写作年代已久,却在最近几年被集合出版,成为中国各院校学生的必读书目之一,可见其传扬、影响之广朱老师在信中既广谈学术意义、学术规范、学习方法等具体问题,也述及学科反省、自我纠察、人生航向等宏观问题,给后学者以知识、方法、引导,启示以下我就“大学的本质和意义”“求学的目的和原则”“治学的要求和启示”“对自身的考问与儆醒”四个方面,浅谈我对《十九札》的一些理解与看法一、 大学的本质和意义 第一封信《大学的意义和性质》是朱老师在40岁生日这天,为解决几个大二学生提出的对大学学业价值的疑惑所作的一封回信在信中他展开了对“劳心者”和“劳力者”的分述,大学要求学生面对“无用”的学习,即非功利性的学习,如何面对和处理,这是对学生心智的测试如果大学把学生训练得很会榨取和利用他人以达到专门的目的,那就不会再有大学,只有特务培训中心(《大学的意义和性质》)。
正如提问者施杰所谈到的:“大学的设立不应该是作为职业培训中心或求职中介所,而应该是对追求科学和理性这一人类最高价值活动的表达和实现塑造学生预备成为一个高水平的人,一个强有力的人,以期成为为民众乃至全体人类的福祉而作出贡献的社会精英,这是大学设立的根本目的和意义,也是大学教师的职守所在对于学生,作一个自觉的知识分子,或作一个权力和金钱的执着占有人,还是二者兼而有之,选择与践行的过程无疑是人一生所要面临的一场持久的考验朱老师选取这一篇作为《十九札》的开篇之作,其意图了然,引人深思作为一名艺术院校的学生和文化艺术行业的执业人员,在既往的学习和工作中,观察力和感受力方面的训练常被一再地强调,而理性与科学的保证却是被放在较为次要甚至无足轻重的位置重感受,轻实据,重个性、轻规则是艺术类专业的通病朱老师身为艺术史学科的教师,早年以学习油画出身,他给出的意见令人信服—— “在大学的结构中每个参与者都是‘无我’的脑力劳动者……个体的思维和科学的运作共同营造着人类的理性理性和科学是人性的显现,任何个人和任何环境不能改变人性,至多只会影响其展现的幅度和美丽的程度人类的理性在大学这个系统中,根据理性本身的逻辑,自我生长和推演,自我检测和批判。
一切的研究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才有汇集、酝酿出成果的可能二、 求学的目的和原则王岩在2000年即将前往日本研修之际,对朱老师提出了关于求学目的惶惑:“求学难道只是以学历在劳动力市场上取得较之其他人更高的标价的可能吗?只是被锻造成更成熟精密的社会零件的可能吗?求学的意义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对于众多终日碌碌而不知所为的人仿佛当头一记求学是为取得一技之长,为了能够处理和解决现实生活和专门学科中的具体问题,为了获得一生的物质保障,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 “专家的训练已经使每个人失去了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来生活的机会(《关于专家与学者》)此话虽过于绝对,却具有启示意义中国传统士大夫为统治者献计献策,魏晋清流隐遁于山林间亲近真理,其向学的目的与得道的结果自然不同对于信念不同的人,我们不能用同一种思想加以规范和约束求学的目的因人而异,而最高的目的是成为学者学者不仅指代某一领域内的专家,同时指代一种坚持不懈地“去研究、去怀疑、去反省”的精神这一最高目的的实现,有赖于价值取向,更有赖于一个人在求学过程中基于科学与理性的长期的自我建设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者,是“经过对一种科学执着而深入的研究,获得了理性的充分生长,在这种理性的保证下得以承担一个时代的设计和推动”的一群人。
大学阶段的教育,虽然不能在短时间内将学生塑造为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更不必谈学者,却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门径,让我们时刻不忘在此阶段的根本任务是潜心学习,在成为一个“具备理性是非判断的基础、能力和习惯”的学者的道路上前进在求学过程中所应持守的几点原则,朱老师分了四点简要说明它们不仅对即将开展或已在进行学业的学生具有先决性的指导作用,对每一个依然在孜孜不倦地学习与成长的社会人,亦是一种极大的勉励四点原则分别是:1、 开张心怀:广选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的课程(不指数量,而是指幅度);2、 审慎周密:掌握实实在在的方法,以周密和严谨的态度治学;3、 清晰判断:明确掌握问题,并尽可能全面收集材料作分析,以作出独立的判断;4、 谦逊:方法永远在自我更新,材料日有所增,学科自成规律,科学中没有天才这四点原则,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希望学生在逐步踏入专业领域的过程中,首先可以尽可能多地接触外沿知识和了解学科动向,以达到知识涵养的丰富度和鲜活度;其后能在专业内深耕不辍,同时保持思维的敏锐性和判断力;而最后一点,应该也是最重要而又最难做到的一点,即谦逊一个人无论走了多远的路,都应谨记我们所有的成果都是建立在前人的耕耘之上,也应当不忘自己在历史当中亦是作为这样一段桥梁,为后来者提供参照。
无论做出的贡献大小与否,都应当知道一人之力甚微,知识磅礴无涯,学习之路永无止境,时刻地反观自省,才会有继续成长的空间三、治学的要求和启示(一)如何阅读信中所涉学术的规范与方法,朱老师首要谈的是阅读读书因目的不同,方法亦有差异良好的读书习惯、有效的读书方法是走向科学学术的第一步他在第二、三封信中分别讨论了科学阅读和思考阅读的目标和方法,以及科学浏览文献和借阅读激活思维、提炼和升华思想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为学生指出了进入阅读的有效途径《关于科学阅读》介绍的是以专著和学术论文为对象的阅读方法在浩如烟海的学科著述当中,我们应该读什么?怎样读?朱老师教我们铺开材料,从框架和结构入手,以关注作者、出版年代为先,以内容提要和目录为重,以查看结论为末,通过“八看”(文章结尾处附具体步骤)逐一甄别,择取所需进行详细分析,以便快速攫取专业信息,了解学科发展的积淀与进展,有效利用资源进行研究根据特定的课题建构、检验、反思具体的问题,有赖于科学常识,亦有赖于思想的构架朱老师在第九封信《关于科学语言》中言明:“理性有两种:第一种是算计性:对因果逻辑的求证,最佳手段是数学;还有一种是思想性:对真理的反省和追求在掌握科学阅读的要领之后,老师进一步阐释了思考阅读的要义。
《关于思考阅读》是朱老师在德国回复给其刚入学的研究生盛磊的一封信,信中辨析了科学阅读与思考阅读、个人与他人思想、科学与思想之间的关系,还言及艺术史学科的实质是借助艺术的形相信息来研讨历史、文化、社会和人性,同时向学生推荐了奠定艺术史基础可供详读的书籍、资料,以及可跟随的课程思考阅读,是一种介于科学与思想之间的精神活动,在拾取了科学信息的程度之上,考证它们——包括历史事实、作者思想和该思想的历史价值等,借助这样一个读书过程形成、发展、砥砺自己的主张思考阅读可被分为“读中思”、“读后思”和“不读思” “读中思”这一段的叙述在理,“读先贤书,当知先贤都是向道之人,与你是同路,本应事事相析,多所辨驳,才能同道所以自己的心胸有定见,每读一书,并非吸收他的思想,而是与他交谈,补充和修正自己的见识、自己的思想初时可能不习惯,或因浅陋,被先哲们罩盖在下,只有追随之心,再无自见之地,此是历代读书人多,得道者稀的心病切不可有一日自己不思想!切不可有一时随顺他说!开始时,要读得慢,先读一个意思,前思后想,所以精读法不仅是做学问的方法,也是求道的门径陈衔老师在课堂上也谈到过,一本好书可以反复读,每个阶段,见地自有不同。
读书不一定在于量的积累,一本好书,阅读与思考的过程,自己的看法与作者的意见或共鸣、或有异、或交叠,或并行,此间耐人寻味,其乐无穷这不仅要求读者有一定的阅读积累,更要求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保持思维畅通、活跃,具有一定的独立判别能力,领受的同时反刍、思辨,才有可能围绕问题引发批评、讨论 (二)如何建立有效的理解与表达如第四封信《关于外语》中提到的,“用同一个词,互相说的却不是一个意思第六封信《关于资料卡片II【研究卡片】》中也说到,“很多人会争论都是因为不在一个‘书架’上这样的交流即使不能说是毫无意义,也可以说是非常低效甚至无益概念如若不能确切,意义就不能完全地负载而运行第九封信《关于科学语言》清晰地揭示了科学规范和科学语言在大学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并对重思想、轻科学的片面倾向做了必要的检讨,提醒我们“科学语言不是单纯的文体问题,而是一种‘诚实和认真’的理性精神的锻炼”;朱老师在发表的书信、讲座当中亦多次谈到“以外语反观母语中存在的问题”这一议题,呼吁学生以追溯词源的方式,确定某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确切含义在第十三封《关于术语》的信中更陈明:“……同一个词,由于学术的发展,旧义或更改,或析离,或归属其他,而又不断增入新的解释、增补和结构性置换。
……所以要说明‘原称……’、‘旧名……’”在表达上力求拿捏有度,而不要求所谓的“可读性”以上要求的提出,为学术论文的写作提供了先行准则老师在这本札记中,谈论力度最大的,是关于研究型学术论文报告的要旨和注意事项在人文学科的学术报告当中,将汉语作为科学语言使用,目的不在于文学性,而在于符码功能我们希图通过文字较为明确而又无损地传达意旨,“必须时刻注意在不同语境下,不同层次中,同一语词在指称、外延和内涵上的细微差别”,当中需要严谨、精炼、微妙的研究与把控,不可如口语般依赖个人习惯,按照自身现有的水平断章取义,马虎使用 (三)如何提问在第八封信《关于提问》中,朱老师先谈对现行大学学术研究方法的几点质疑和沿袭前人成果可能带来的弊病;也顺带提到在北大,对他人科学成果和思想精神的追随导致的文化原创力消弭的现象,引发思考我们为什么要提问?“提问不仅有学问中问学求知的动机,还有对课题的设置和解决方法的追寻,更有对精神成长的一种怀疑、辨析和创造的积极鼓励在第十七封信《关于专家与学者》中,他同样强调,应该“要求自己不断地去研究、去怀疑、去反省……即使面对一个流行的道理或者一项通俗的规则,也要不断地发问,探讨它们背后的意蕴”。
提问的三种方法和目的分别是:1.疑问,为了寻求知识2.质疑,为了寻求问题3.怀疑,为了寻求观念这三种提问方式渐进关联,层层深化,“疑问”在学习过程中无时无刻都在发生,也较容易通过自主学习得到解决;“质疑”是我们在专业领域进行了一定量的研究后,对一些过去存在或即将发生的现象提出个人的意见和想法,并从中发现问题的探究路径;“怀疑”则是在学习和研究进展到一定程度时,能够站在一个更为宏观的角度对现象背后所包含的意蕴展开深刻反思,论及对象、论及自身,更论及人类共同的发展,这必须是在具有一定的视野和一定的高度的情况下,才能提出并讨论古往今来的仁人智者,其开创性的贡献亦都是从“怀疑”始然而,无论是哪一种提问,它们本身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没有思考,没有提问,才是作为学生所最不应当的中国长期以来的教育模式,以灌输式为主学生将课本知识奉为圭臬,在学科考试的重压下将知识线性化硬背下来虽然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对书本知识没有疑问,但是作为外在唯一评价标准的考试往往只有一个正解,而与考试无关的问题,更是被纳入“不需要知道”之列教育现状如此,学生的自主性、原创性也受其影响而遭到折损朱老师在《关于提问》一信中叮嘱学生,前人成果无板上钉钉之说,做学问应知而存疑,疑义相析。
若是一味汲取现学而不做推敲,无异于因循守旧,止步不前第十五封《关于考试》一信中也谈到:“个体在社会中不可避免身陷外在标准和内在追求两种人生评判尺度的夹隙,既要应对外在标准(为了生存),又不能为其所役提出问题,这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