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word论文】有效需求规模假说、研发投入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经济学专业论文】.doc
13页1有效需求规模假说、研发投入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一、引言在《内生技术变迁》的研究中,Romer(1990)有一个重要理论前提,即新技术的产生主要是在市场利益驱动下,追求新技术之最终赢利的结果,新技术的生产量是由新技术的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共同决定的沿着这一思想,对一国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就有两种可能的思路,一是从新技术生产供给的视角进行,另一是从新技术市场需求的视角进行现有的关于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均是以 Romer(1990)的新技术生产模型、波特(1990)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Nelson(1993)的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等思想为分析框架,从新技术生产供给的角度展开的这些研究发现,研发投入对一国创新能力有着决定性影响(Furmanetal,2002;Anneloes and Hesen,2004;Cheung and Lin,2004),如 Furman et al(2002)发现仅研发投入就能够解释 OECD 国家之间创新能力差异的 90%这些研究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一国研发投入的决定因素,既然研发投入对一国创新投入的提升如此重要,那么,为什么世界上众多的国家不尽可能多地把资源配置到技术创新部门呢?事实上,世界各国研发投入占其 GDP 的比重均不高,不少国家低于 0.5%,仅少数几个国家超过了 3%。
一旦我们开始思考一国、一地区乃至一企业研发投入的决定因素,我们就不能仅从新技术生产供给的角度来研究新技术的生产,而必须把目光转向一国新技术的市场需求对研发投入和新技术生产的决定性影响从新技术市场需求的视角,来对国家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可能会得到一些有意义的发现这是本文的目的,也是本文与现有实证研究的不同之处本文下面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对现有文献的进一步评述;第三部分是本文实证研究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市场需求规模制约技术创新的机制,提出了有效需求规模假说;第四部分是用跨国的数据对一国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能力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及对有效需求规模假说的验证;第五部分是结论,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二、对现有文献的评述与从需求角度研究国家创新能力相关的文献,可分为对国家创新括动与经济周期关系的研究和对国家创新能力的研究,下面分别加以评述一)研究国家创新活动与经济周期关系的文献的评述一些经济学家支持创新活动的“供给推动”(supply push)假说,认为创新活动的决定因素包括科学知识的发现、技术机会、研究实验室的效率、投资的机会成本等(Rosenberg,1974;Dosi,1988)。
另一些经济学家支持创新活动的“需求拉动”(demand pull)假说,认为销售规模和可赢利性的变化刺激了研发投入(Judd,1985)为了验证这两个假说,不少学者把经济周期和创新活动的周期性行为联系起来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创新活动是顺周期的(需求拉动),还是反2周期的(供给推动)但是实证的结果很不一致一些学者发现创新活动是顺周期的(Geroski and Walters,1995;Fatas,2000;Walde and Woitek;2004),另一些学者发现创新活动是反周期的(Bental and Peled,1996;Francois and Lloyd-Ellis,2003),还有些学者发现创新活动既无显著的顺周期性,也无显著的反周期性(Saint-Paul,1993)上述研究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如果创新活动是供给推动的,那么为什么世界上绝大多数优秀科学家、工程师和实验室仅聚集在少数发达国家,而且技术机会总是降临在这些国家?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超越关于国家创新活动和经济周期关系的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困扰笔者认为,某种程度上人们过多地关注了短期需求波动对创新活动的短期影响,而忽视了需求规模对创新活动的长期影响。
实际上需求规模对创新能力的长期影响可能比需求拉动的短期影响更重要因为需求规模不仅影响创新活动的需求面,在长期,需求规模还通过影响产业分工与协作、市场结构、产业集群的微观创新环境,进而对创新活动的效率和动力有着决定性影响(下文将进一步分析)二)国家创新能力研究文献的评述自从 Solow(1956)的论文发表后,技术创新对长期经济增长的中心作用得到了广泛认可,然而直到上世纪 80 年代末,有关技术内生增长模型的文献才开始出现,其中 Romer(1990)模型中的新技术生产函数成为现有关于国家创新能力实证研究的基础根据 Romer(1999),新技术的生产速度是知识存量和研发人员数量的函数,而研发投入是由研发部门的生产效率和新技术的私人经济收益决定的Furman et al(2002)以 Romer(1999)的新技术生产模型、Porter(1990)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和 Nelson(1993)的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国家创新能力理论该理论认为国家创新能力由创新基础设施、基于产业集群的微观创新环境以及产业集群与创新基础设施的联结质量等三方面的因素决定,其中一国创新基础设施包括一国知识存量、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教育、对外开放度,以及产权和税收制度因素;基于产业集群的创新环境包括了 Porter(1990)提出的影响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四种要素:要素环境、需求环境、支持性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与企业战略及竞争状况。
Faber 和 Hesen(2004)在对欧盟 14 国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中,提出了一个关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分析框架,认为国家创新体系由大量创新管道(innovation trajectory)组成,创新管道与产业集群有关每个创新管道被看作是研发投入经过加工转换,最后形成创新性产出的过程,一国特定的经济条件和制度条件决定了创新管道的数量,并影响每一创新管道中对研发投入的加工转换过程现有的关于国家创新能力的研究文献,为我们从供给面分析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框架下文第三节将在 Furman et al(2002)提出的理论基础上,分析市场需求规模对一国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三、有效需求规模假说3Furman el al(2002)对国家创新能力的定义是,一国在长期内创造世界领先技术并使之商业化的能力参照此定义,本文把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界定为一国在长期内创造世界领先技术并使之商业化的能力,且这种技术的第一发明人是具有该国国籍的公民或企业这一定义与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对其授权专利国籍的定义相一致本文把新技术定义为制造新产品的技术和提高现有产品(以下简称老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的新制造工艺。
新产品包括新消费品、新资本品、新材料和新中间投入品,在提高老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新工艺中,大多数会用到一些新资本品、新材料或新中间投入品一国对新技术的市场需求是由该国对新、老产品的市场需求引发的派生需求,但从新技术的定义来看,其市场需求主要是新产品市场需求的派生需求一)市场需求规模制约技术创新的机制之一:分摊研发成本,提高研发赢利的预期水平技术创新的成本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创新失败所遭受的损失,二是成功的创新所需要的固定投资许多研究表明技术创新的失败率非常高一项对化学、制药、石油和电子产品开发的研究发现,只有大约 20%的研究项目最终实现了成功的商业化(Mansfield,1981)对 3 家企业(其中一家是化学公司,两家是制药公司)产品开发的深入研究表明,大约 60%的项目实现了技术指标,30%进入了商业化阶段,只有 12%创造了超过成本的利润除了非常高的失败率,技术创新的固定成本也非常高据报告,开发Windows XP 的成本是 10 亿美元,开发像伟哥这样的新药品的成本可能高达 5 亿美元但是技术创新的边际成本却相对很低,对于微软,再制作一份 Windows XP 的边际成本接近于零,而药厂生产每片药的边际成本可能不过几分钱(希尔和琼斯,2005)。
平坦而低位的边际成本曲线意味着,技术创新的平均成本曲线会随着市场需求规模的增大、产出的上升,一直下降技术创新要想赢利,必须有相当大的市场需求规模来摊薄其巨额固定成本简言之,由于非常高的失败率和巨大的固定成本投入,技术创新实质是高风险投资,较大的市场需求规模,有利于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分摊研发成本,为预期技术创新赢利提供可靠的保证二)市场需求规模制约技术创新的机制之二:影响市场结构和技术创新的动力1.市场需求规模对市场结构的决定性影响垄断性市场结构的主要原因是市场进入障碍从供给面来看,不考虑政府因素,主要的进入障碍是技术障碍,如一个厂商可能拥有生产某产品的特定技术,使得其他厂商不可能进入该产品市场从需求面来讲,进入障碍主要是有限的市场需求规模如在一个贫穷的小镇上,不可能有五星级酒店,而在一个现代化的大城市,五星级酒店却有多个当市场需求规模仅能容纳一个或少数厂商时,垄4断性市场结构就会形成从动态来看,如果市场需求规模足够大,由技术障碍造成的供给面垄断性市场结构是不会长久的,因为垄断利润将激励更多的厂商扩大研发投入,从而打破技术障碍,进入市场但有限的市场需求规模所形成的垄断性市场结构却可能是长久的,如在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可能永远只有一家五星级酒店。
上述分析说明了产业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市场规模和规模经济是产业市场结构的关键性决定因素(Kaufman,1979)桑塔纳轿车在中国市场地位的变化,是市场需求规模对市场结构有决定性影响的另一个有力证明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中期,上海大众在中国轿车市场上占据着垄断地位20 世纪 80年代末期,上海大众的桑塔纳轿车几乎占有中国同档轿车 100%的市场份额,90年代初期占有 90%左右的市场份额,直到 90 年代中期,仍然占有 60%的市场份额桑塔纳轿车之所以能够在此期间取得垄断地位,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中国轿车市场的需求规模有限,无法容纳更多的跨国汽车制造商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中国的经济增长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轿车市场的需求规模不断扩大,更多的厂商投资于中国市场,中国轿车市场的竞争性随之增强,桑塔纳轿车的垄断地位逐渐被打破,其市场份额被一汽捷达、二汽富康、天津夏利、广州本田、通用别克等产品分割(江小涓,2003)2.市场结构对厂商采用新技术的动力有着决定性影响产业组织理论一般认为,在垄断性市场结构下,厂商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而在有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厂商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推出新产品,才能生存和发展(Greenstein,1998,2002)。
本文有竞争的市场结构包括了一定条件下能促使创新的潜在竞争例如,从 1983 年到 1998 年,上海大众的主导产品一直是第一代桑塔纳,车型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此期间,上海大众的外方母公司已于80 年代中期在全球市场上淘汰了这个车型,但上海大众并没有引进其母公司在全球市场上推出的新车型,而且在 1997 年底之前,桑塔纳在中国市场的价格水平,高出其先前在国际市场上价格近一倍但从 1998 年开始,随着中国轿车市场竞争的不断增强,德国大众改变了态度,于 1999 年底将其全球流行车型帕萨特引入上海此后,中国轿车市场乏善可陈的局面迅速改变,2001 年和 2002 年,跨国公司巨头至少将 11 款全球流行的新车型生产线引进中国市场(江小涓,2003)三)市场需求规模制约技术创新的机制之三:在长期,对技术创新效率有决定性影响如前所述,创新基础设施、基于产业集群的微观创新环境以及产业集群和创新基础设施之间的联结是 Furmanetsl(2002)国家创新理论的三个组成因素市场需求规模对这三个因素均有决定性影响1.市场需求规模对一国创新基础设施的决定性影响为什么绝大多数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实验室仅聚集在少数几个国家?要5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分析一下,一国市场需求规模的一个短期增长对该国创新基础设施的影响。
一国市场需求尤其是对创新产品的短期需求增加,虽然只是短期内增加了该国对新技术的需求规模,但是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