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单元 中国现代诗三首练习方案 人教版 试题.doc
8页第一单元 中国现代诗三首练习方案★同步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1.两节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形式技巧把“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是比喻移就”是把用来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用来修饰乙事物的修辞手法荡漾”本是描写水的,在这里却用来形容“艳影”,这里采用了“移就”手法答案】比喻、移就2.写出两节诗的韵脚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韵律美第一节诗偶句押韵,押“ɑnɡ”韵;第二节诗偶句押韵,押“ɑo”韵押韵的字是:娘、漾、摇、草答案】娘、漾、摇、草3.“招摇”“甘心”有什么深意?【解析】此题考查词语的语境义做此题要注意题干的要求,问的是“深意”所以不能答词语的本义或常用义对词语深意的挖掘,需考虑诗人在诗歌中所渗透的感情,这是解决问题的钥匙答案】“招摇”生动地写出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甘心”深刻地写出诗人对康桥的永久眷恋二、阅读下文,完成1~3题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1.第三、四两句的修辞是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形式技巧把夏虫赋予人格“为我沉默”,是拟人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中,“沉默”既在前一句的末尾,又在后一句的开头,是顶针答案】拟人、顶真2.诗歌在韵律上具有什么特点?【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韵律美这是一首新诗,不注重外在的形式格律,而有意突出自然音节,让优美的韵律随着心灵的歌唱而自然流出,注重的是内在的韵律美答案】注重诗歌内在的韵律美3.诗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主观性问题诗人留学剑桥,对剑桥有着很深的感情,现在要走了,怎不生留恋之情!诗歌对“夏虫”“金柳”“青荇”等的抒写,就渗透着这种感情答案】对康桥的离情别绪三、阅读下文,完成1~4题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1.给第一句划出节奏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自然音节对音节的划分,不能靠语感,依靠的是语句的含义,以义划分是正确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语句的语法结构答案】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2.“死水”象征着 解析】此题考查词语的象征义做这个题离不开对整首诗歌的思想意义的理解。
诗歌是借对死水的诅咒,来诅咒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黑暗的现实死水”是由“丑恶”“开垦”“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这些文字表明了“死水”象征着当时黑暗的现实答案】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亟待变革的旧中国3.“绝望”一词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解析】此题考查词语的主观性问题把当时的社会比作“死水”,“让给丑恶来开垦”,说它造不出像样的世界这表明诗人对当时的社会不抱任何希望答案】对军阀统治的社会不抱任何希望4.“丑恶”指什么?能造出个什么世界?【解析】此题考查词语的语境义及其对诗歌的整体理解能力做这个题要结合着诗歌的时代特点来考虑诗歌反映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情况,当时是军阀割据混战,弄得社会衰败不堪,生灵涂炭,所以这个“丑恶”当是指封建军阀作者说“看它造出个什么社会”,实际上是说不会造出个像样的社会答案】封建军阀;不会造出个好社会★延伸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题也 许 ——葬歌 闻一多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不许阳光(a)你的眼帘,/不许清风(b)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c)松明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缓缓的飞1.第二节(a)(b)(c)三处各有一个词,依次填入后,恰当的一组是( )A.照 飘 树 B.弄 吹 片 C.拨 刷 伞 D.射 掠 团【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理解的综合能力细品全诗,可知:(a)处,主语是“阳光”,宾语是“眼帘”,“弄”字显然不当,据下文“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可知(a)(b)两处用的是拟人法,“照”和“射”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a)处应选“拨”飘、吹、掠”也都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b)处应选“刷”c)处,“团”字与“松阴”搭配不当,“树”和“片”与“撑”字搭配不当只有“伞”字,既能与“撑”搭配,又能与“庇护”搭配比较四个选项,答案当为C答案】C2.这首诗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时夭折而作表达的思想感情贴切的一项是( )A.表现父亲对死去的女儿无比疼爱怜惜,内心极度哀伤的感情B.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咒骂的人声”强烈的不满C.表现父亲为死去的女儿衷心祈祷,希望她能在地下安息。
D.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希望过一种安宁平静生活的强烈愿望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有些学生知道闻一多是个民主主义战士,知道他的诗集《死水》内容多抨击黑暗现实,因而在做题时不加考虑地选择B项这是不正确的本题题干已经提示:这首诗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时夭折而作,即是为亡女而作,抒发的就一定是哀痛之情所以,答案选A答案】A3.这首诗中写出了夜鹰、蝙蝠、阳光、清风、松阴、蚯蚓、小草、黄土、纸钱等事物及有关的动作或声音,这样写的目的是( )A.通过具体形象,象征社会的环境B.通过具体形象,进行生动的比拟C.通过具体形象,烘托真实的意境D.通过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写作方法的理解依据上面对诗歌的分析,B项不正确诗中有比拟,但不是这些事物都用了比拟了,A项以偏概全,也不正确D项“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表现主旨偏离太远只有C项与悼念亡女紧相联系,是正确的答案】C二、对诗人臧克家在1932年写的《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任意蹂躏的命运C.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D.揭示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苦难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本诗以马为描绘对象,但作者决不是在说现实中的马如何如何作者显然是在以马喻人本题A、B两项都错在不懂得这种技法C项能联系该诗写作的时代背景来展开想象和联想,懂得以马喻人,但对诗的主旨理解错了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有泪只往心里咽”这些关键语句描绘的形象是在“忍受”而非“挣扎”,它是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人民悲惨形象的真实写照答案】D三、对下面诗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盼 望艾 青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A.诗人抓住轮船起锚出发和到港抛锚的两个瞬时场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塑造艺术形象B.诗人选取两位海员不同的心态,表现出海员不同的情趣,反映了他们不同的追求C.诗人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由盼望出发和到达,表现了海员对航海事业的无限热爱D.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抒情诗,具有象征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航程这首诗正是人生追求的艺术写照。
解析】此题考查从整体上理解诗歌起锚出发和到港抛锚,概括了海员的日常生活,“喜欢”“高兴”两个词表现了海员对航海生活的热爱答案】B四、阅读下文,完成1~3题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画线一句怎样理解?【解析】此题考查诗句的象征意义做此题要结合着诗歌所反映的时代特点来考虑诗歌所反映的是日本侵华这一事实,日本的铁蹄践踏着祖国的土地,所以,“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正是诗人的愤怒与反抗的呼声答案】象征受日本侵略者践踏的土地2.诗歌采用的表现手法是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形式因素我是一只鸟”是比喻,第二句到第五句是排比答案】比喻、排比3.表明诗歌主旨的诗句是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性土地被践踏,但这毕竟是自己的土地,神圣不可侵犯,所以,诗人要变成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要把悲痛、愤怒与反抗表达出来诗歌最后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一句当是主题句。
答案】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五、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春穆 旦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A.“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这里运用比喻的方法,把小草的欲望即洋溢着的春意写成一片绿色的火焰,并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小草勃勃的生机B.“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这里运用倒装的句式说春来了,带来万物苏醒一个“伸”字,形象地说尽了花朵无穷的欢乐C.“你们被点燃”以下三行诗写“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从压抑到释放过程的情景,展示了青春在灵魂深处的跃动与诱惑,使人们更感受到春的撼动力量D.这首诗第一节主要写客观的春意,第二节主要写主观的感受,全诗将官能的感知与理性的思维交织成为生命的交响乐章,使人们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美解析】此题考查词的语境义伸”字形象地说尽了花朵顽强的意志,与“反抗着土地”呼应,不是“说尽了花朵无穷的欢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