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刺激-反应理论(现企).doc
1页斯金纳斯金纳 刺激刺激- -反应理论反应理论按经典的条件作用学说,让一个中性刺激伴随着另一个已知会产生某一反应 的刺激连续重复呈现,直至单凭那个中性刺激就能诱发这种反应,新的刺激-- 反应(S--R)联结就形成了也就是说,新刺激替代了原刺激,例如,在著名 的巴普洛夫实验(前苏联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 每天在喂狗之前在狗旁边摇铃铛,由于狗进食的时候会流口水,所以久而久之 就把铃声和进食联系起来,形成了“听到铃声就会流口水”的条件反射 )中, 铃声替代了肉丸引起狗流口水刺激替代现象在人身上也时有发生,例如在课 堂讲课时,当教师转向黑板时,学生就会拿起笔来准备作笔记,虽然“转身” 动作本身并非引起“做笔记”这一反应的原始刺激然而,在经典的条件作用 下建立的联结属随意性的学习行为,这种学习模式对于人类学习没有多大帮助, 反而往往造成误会研究学习行为的目的,是要形成一种分析各种环境刺激的功能的方法,以决 定和预测有机体的学习行为为此,斯金纳设计了一种特殊的仪器,即一个阴 暗的隔音箱——斯金纳箱,箱子里有一个开关(用白鼠为被试对象,就用一根杠 杆或一块木板;若以鸽子为被试对象,就用一个键盘)。
开关连接着箱外的一个 记录系统,用线条方式准确地记录动物“按”或“啄”的次数与时间,如图 2-3 所示斯金纳早期通常使用白鼠来作试验,后来大多以鸽子为被试对象 在实验时,并不是动物每一次按杠杆或啄键盘后都给喂食,食物的释放方式由 实验者决定除此之外,实验者还可以控制灯光、声音、电击、温度与湿度等斯金纳在用白鼠和鸽子作为被试进行研究,放在“斯金纳箱”中饥饿的白鼠起 先是因偶然的压杆动作获得食物,多次尝试后,它学会了主动压杆以获取食物 斯金纳认为学习就是通过强化某个刺激情景中的自发性反应,建立“刺激--反 应”联结,形成操作学习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有以下几个基本观 点: (1)斯金纳把条件作用的学习历程分为两类,即“反射学习”和“操作学 习” 他认为,机体并不一定需要接受明显的刺激才能形成反应他把机体由于 刺激而被动引发的反应称为“应激性反应” ,机体自身主动发出的反应称“操作 性反应” 操作性反应可以用来解释基于操作性行为的学习,如人们读书或写字 的行为为了促进操作性行为的发生,必须有步骤地给予一定的条件作用,这 是一种“强化类的条件作用” (2)强化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类型,正强 化可以理解为机体希望增加的刺激,负强化则是机体力图避开的刺激。
增加正 强化物或减少负强化物都能促进机体行为反应的概率增加这一发现被提炼为 “刺激--反应--强化”理论这一理论可以用来指导教学工作:在学习过程中, 当给予学习者一定的教学信息--“刺激”后,学习者可能会产生许多种反应(包 括应激性反应和操作性反应)在这些反应中,只有与教学信息相关的反应才是 操作性反应,在学习者作出了操作性反应后,要及时给予强化,如学生答对时 告诉他“好”或“正确” ,答错时告诉他“不对”或;“错了” ,这样在下次出现 同样刺激时作错误反应的可能性就会大为减小,从而促进学习者在教学信息与 自身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完成对教学信息的学习 (3)强化程序中有很多种不 同的强化实施方式,其中最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立即强化与延缓强化,立即强 化是指个体表现正确反应,立即提供强化物,而延缓强化则是指个体表现正确 反应后,过一段时间才提供强化物,实验的结果表明立即强化的效果优于延缓强化;另一类是连续强化与部分强化,连续强化是指每次个体出现正确反应之 后,均提供强化物,而部分强化仅选择在部分正确反应之后提供强化物,实验 的结果发现部分强化效果优于连续强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