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 名词解释+思考题 精.docx

11页
  • 卖家[上传人]:第***
  • 文档编号:34387964
  • 上传时间:2018-02-2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0.72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何谓史学史.史学史就是叙述史学本身发展演变的过程,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历时性地研究历史学本身2、谈谈中国史学史的任务1、清理中国史学遗产2、阐明中国史学演进的过程3、揭示中国史学发展的规律3、试述中国史学史的对象和基本内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国史学自身的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1、史家的史学活动及其成果2、历史观:即人们对客观历史的根本本看法和观点(历史是否变,变的方向、动力、规律等) 3、史学思想:即人们对史学自身的认识(撰史目的、历史的作用、史家的修养、官修及私修的利弊、求真求用的关系等)4、历史编纂学:关于如何编撰史著的具体方式方法的学问,涉及到编写形式、内容和技巧,有史料的搜集、整理、鉴别、选择、体例安排、史书语言修饰等问题5、官方史学及其相关的制度与举措:包括关于史观建置、史馆机构、官方修史制度、官方修史活动等同时,私家修史也历代盛行,写出了不少优秀史著,那么,也需要官私修史的利弊利弊得失的比较研究6、史学评论:对客观历史和史学自身的评论前者包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后者包括对史料真伪、史书体例、成就高低、影响大小的判断,还有对史家素养、史学思想、史学方法的论说。

      7、史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史学史研究必当汲取哲学史、思想史以及历史学各门专业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同时也将自己的成果至于置于其他关联学科的知识系统中检验与定位8、史学发展的社会运行机制:史学的发展不是孤立的现象,越是在古代,史学活动越是与政治文化及其他社会因素交织一起,处于相互作用之中1、远古的传说有怎样的史学意义?一是反映了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保存了一些历史真实二是文字出现以后人们加工整理记载下来,成为揭示氏族社会历史面貌的重要资料三是传说中反映出来的自然、社会、神和人及其相互关系的意识,影响了后世史家观点和史学风貌2、夏商周三代史官的基本情况及其职能据说黄帝时就有了史官,仓颉夏商周三代均有史官甲骨文中有多处“史”字,另外还有“尹” 、 “作册”等等,据考证都是当时的史官;周代史官分工很细,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春秋战国时期亦有史官后世还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之说通过对三代史官的大量研究,我们得知三代史官至少有五种职能:一是起草公文;二是宣读文件;三是记录时事;四是保管文书;五是在宗教活动中担任一些职务3、结合本讲内容分析中国史学的起源在远古的传说中,就有了历史意识,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就是先民的历史意识。

      在卜辞金文中,有对时事的记载和对历史的追溯卜辞中有关记载祭祀祖先的记载,包含有追寻历史的意识;金文中“子子孙孙永宝用”的观念已是明确的历史观念4、谈谈你对“殷鉴”的认识殷鉴”是周初统治者提出的概念,表达了对历史的思索与总结,就是要以前朝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作为行政的借鉴与警惕这种思索深化到天命与人事的关系、民众的作用以及施政措施、政治原则等问题,形成了在天命论外壳内具有理性精神的历史观与政治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天命转移的观念第二, “敬德”以修人事的观念第三, “保民”的观念第四,将“殷鉴”观念具体化:3、解释名词:“属辞比事” 属辞比事”——“属辞”即表述史实时讲求遣词造句,注重文辞表达(一字褒贬) ;“比事”即按年月日的顺序排比史实,亦指对史实比较其大小轻重而取舍、详略2、谈谈史书《春秋》 1、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 )2、断限:记载了鲁国十二位君主 242 年的历史哀公 14 年西狩获麟3、内容:会盟、战争、灾异等等,是春秋时期的政治简史4、笔法:“属辞比事”——“属辞”即表述史实时讲求遣词造句,注重文辞表达(一字褒贬) ;“比事”即按年月日的顺序排比史实,亦指对史实比较其大小轻重而取舍、详略。

      5、特点:(1)初具编年体的雏形(2)史书的多种因素能够有机结合内容四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形式三大要素:文、史、义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也 ”(《孟子·离娄上》 )(3)以政治史为核心内容(4)简——一般 10 个字少则只有一字,最多 45 字5)是第一部私修史书,开私人修史之先河3、试述孔子的史学思想1)畏天命而重人事的天人观孔子没有否认天命和神的存在,存在畏天命思想,但是在天人关系神人关系上更注重人事孔子肯定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也存在尊先王,重圣贤的英雄史观2)历史变化的损益史观孔子承认历史在不断变化,而变化的标准为是否符合“道” 在孔子看来,历史变化不会改变社会根本性质,只能在某些礼仪制度上进行损益3)惩恶劝善的史学功用观孔子对历史上的人物,历史事件评价采用惩恶劝善的《春秋》笔法,属辞比事,微言大义,“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4)讳书思想孔子用隐讳写法寓含褒贬, “为尊者讳,为亲者輝,为贤者讳” ,如践土之盟实为晋文公招周天子与会,孔子《春秋》中则写“天王狩于河阳” 5)多闻阙疑的历史观史学方法论上孔子把握相近略远原则,同时注重史实的可靠性,有疑则阙。

      1、解释名词:《春秋》三传、 《竹书纪年》 、 《国语》 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 ,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和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 《左传》以补充《春秋》史实为主,其他二传以阐发《春秋》义理为胜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 16 种 75 篇其中《纪年》13 篇 , 记 载 了 夏 、 商 、 周 三 代 的 历 史 , 至 周 宣 王 后 , 则 特 记 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 299 年) 由 于 司 马 迁 写 《 史 记 》 时 没 有 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约前 947 年) ,下至智伯被灭(前 453 年) 2、分析《左传》的史学思想1)强调历史变动论 《左传》记载了春秋五霸霸业、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重大历史变革事件,显示其具有历史进化论的倾向2)继承《春秋》的惩恶劝善思想 《左传》采用“君子曰”的史评方式评论历史,发挥史学的惩戒功能。

      3)轻天命重人事 《左传》没有完全否定天命,也讲天道,认为“周礼”是社会的纲纪,但表现出对天命轻视态度,认为神“依人而行” ;还重视民心向背对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的作用,体现重视人事的进步思想4)对世俗迷信的放任态度记载许多预言,星占等,大部分应验不误5)提倡直笔著史继承前代著史的优良传统,提倡直书实录精神3、谈谈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以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历史过程的某些时期对应起来,虚构出一个金、木、土、水、火相勊的历史循环论,强调人类社会就是按照五行相勊的原理和顺序运行的,并且往复循环黄帝为土德,夏为木德,商为金德,周为火德,代周者必为水德1、 试述董仲舒的史学思想1、三统论——历史依黑、白、赤三统循环 2、天意史观——天决定和支配人间一切 3、君王史观——君王决定国家兴亡2、分析《史记》的成因1、时代原因:(1)经济繁荣(2)国家统一(3)统治者重视文化(4)历史资料的丰富与齐备2、 个人原因:1.家学渊源(2)拜师所得(3)游历的收获(4)李陵之祸的磨难(5)效法孔子写《春秋》精神的激励3 试述《史记》的体例与内容1、体例:“发凡起例”是指《史记》创立了纪传体的史书体裁。

      《史记》分为五体: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有机结合本纪是编年,记帝王大事;表以时间为序,用表格形式展示历史大事;书以专题形式叙述各种典章制度;世家记世袭诸侯;列传是人物传记,也记载少数民族史2、内容:一是时间上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空间上写了当时最广阔的汉代疆域上发生的事情二是《史记》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交通、民族、宗教、风俗等等三是描写了各个社会阶级和阶层帝王、贵族、官吏、学者、游侠、农工商贾等等4 分析《史记》的历史观和史学观历史观:1、历史变化的状态和方向问题其一,认为历史变化的变化具有过程性和阶段性其二,认为历史的变化具有变革性其三,认为历史的变化具有从量变到质变的特性其四,认为历史的变化方向具有类似循环的特性2、历史变化的动因问题其一,未彻底摆脱天命论的人事动因论其二,杰出人物决定历史变化的观点其三,注重了经济对历史的作用其四,认识到了地理环境对历史的作用史学观:1、对历史作用的认识——自镜、求理2、实录的治史态度 3、 “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史学方法5、简论刘向刘歆父子对史学的贡献1、整理图书的方法一是广集异本,去除重复,确立篇章。

      二是调整篇章,序次篇目,力图恢复原书面貌三是校订文句,订核讹脱四是统一书名,勘定缮清2、 《七略》的产生刘歆将《别录》丰富化,写成了《七略》 《七略》是我国目录学史上现存最早的分类目录书,共分七个部分,即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3、第一部女性史——《列女传》1、试比较《史记》 《汉书》之同异二书相同之处:其一,都是纪传体其二,内容有许多相同处,汉初至武帝时其三,班固通变化,在思想上亦受司马迁的影响其四,二书都体现了实录精神其五,二书都关注文字表达二书相异之处:其一,体例上,一是通史,一是断代史班汉有四种体例,去掉了世家其二,在思想上, 《史记》敢于揭露统治者的黑暗面, 《汉书》有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其三, 《史记》以通古今之变为特色, 《汉书》以详赡为优点其四,文风不同, 《史记》文字跌宕起伏, 《汉书》文字严整2、简述《东观汉记》的编修过程1 明帝永平五年,汉明帝命班固、陈宗、尹敏、孟异等2 汉安帝时著述场所转到东观,邓太后命刘珍、李尤、刘毅等3 汉安帝时又命伏无忌、黄景等4 汉桓帝命边韶、崔寔、朱穆、延笃等5 汉灵帝命马日磾、蔡邕等3、何谓“天人三势”?何谓“立典五志”?“天人三势”说:“夫事物之性,有自然而成者,有待人事而成、失人事而不成者,有虽加人事终不可成者,是谓三势。

      ”“灾祥之应,无所谬矣” , “虽日遇祸福,亦在其中矣” (《汉纪》卷六)“立典五志”说:《汉纪·序》——“夫立典有五志焉:一曰达道义,二曰彰法式,三日通古今,四曰着功勋,五曰表贤能”1、 解释名词:《后汉书》 , 《三国志注》 , 《华阳国志》 , 《后汉纪》 ,沈约, 《文心雕龙·史传》 ,崔浩史狱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文帝因陈寿的《三国志》过于简略,命史学家裴松之为之作注,即《三国志注》或称“裴注” 内容上裴松之不只注重对文义、名物、典制和地理等注释,而且更注重补足史实他引用当时所能用的大量史籍对《三国志》加以注释,引用史料往往大量引用原文注明出处一般不加以割裂做到大量补充史实、列举异同、考辨真伪、发表评论,为史注类史书和史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途径常璩的《华阳国志》 :是我国保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一部记述中国古代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方面的地方志史书,由东晋常璩所著内容记事上起巴蜀两国传说时期,下至东晋时期十六国之一成汉政权的灭亡,比较系统反映当地上下千余年的历史面貌,对研究西南地区历史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体例上吸收纪传体和编年体长处,创造性在地方志中把编年史、人物传、地理志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史著体裁。

      《后汉纪》 :东晋史学家袁宏撰,是记载东汉一代史事的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后汉纪》是现存最早的有关东汉史的著作,它不但由于成书较早而最接近原始资料面貌,而且还保存了许多连范晔的《后汉书》也没有收录的史料《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一朝从光武帝到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