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介评论发展与社会应激性建设.docx
8页媒介评论发展与社会应激性建设 口赵战花来向武【摘要】以新闻评论为主的各种形式的媒介评论在近些年得到了新的发展,其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并表现出多种跨媒介评论形态的融合,内容指向上题材更加广泛,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其传播效果也出现了不同层次的分化,或如“润物无声”或如“黄钟大吕”,全方位地介入社会生活媒介评论的这些新变化,对社会系统的反应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系统是否具有自觉、迅速、准确的应激性反应,对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正在表现得越来越重要要提高社会系统对于媒介评论的这种应激性,重点在于两方面的努力,一是社会管理系统中的机构建设,二是社会公众媒介素养的提高关键词】媒介评论;社会管理;应激性;媒介素养出现在大众媒介上的各种评论,往往非常直接地对各种新闻事件、社会生活现象进行评说,指陈利弊,表达观点,是大众媒介和新闻“社会守望功能”的重要体现方式,对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媒介评论本身并不直接产生这种作用,它首先需要将自身所要表达的观点传播给受众,进而为社会管理系统所接受,然后才能产生直接的作用力在这个过程中,包括受众在内的整个社会系统对于媒介评论的反应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
在生物学上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应激性,可以借用来描述社会系统的这种反应能力它的本意是指生物能接受外界刺激而发生合目的的反应反应的结果使生物能“趋吉避凶”这中间包括两个过程,一是对刺激的感受,二是反应①生物正因为有了应激性,才能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发生一定的反应,并对变化的环境条件产生适应性,久而久之导致其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行为习性的改变这样,才能适者生存,不断地进化发展同样的道理,社会的进化发展,也必须具有类似这种应激性的反应机制以新闻评论为主的各种形式的媒介评论在近些年得到了新的发展,而且,伴随着媒介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发展,媒介评论还在不断以新的形态出现,这种态势给社会系统的反应提出了新的要求再将这种要求放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之下,提高社会系统的这种类似应激性反应能力,就成了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下面我们将在深入考量媒介评论在现阶段的各种表现的基础上,来探讨建设社会应激性反应的问题评论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基础上的融合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媒介评论,是指登载刊播在大众媒介上的各种评论性的文章和节目其中主要是新闻评论,此外也可以是各种形式的评论性内容,如博客文章、论坛杂文以及微博评论等它可以是专门的社论、社评、评论文章,也可以是简短的、以各种方式出现的即时评论,特别是当下网络媒体上所出现的网络评论等等。
在现阶段,大众媒介的评论表现出新的发展态势,重点表现在报纸的评论和网络的评论两个方面就报纸评论方面,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首先是《中国青年报》,在其版面上加大了评论,重点是时评的分量,紧随其后,《南方都市报》和《北京青年报》也都增加专门的评论栏目和版面,随着《新京报》的诞生,这种方式也被移植到了《新京报》的版面上《新京报》的评论周刊使得报纸评论达到了一种规模化的传播效果,而且在版面次序的安排上,评论版也都被予以重点强调按照新京报评论部的说法,“这是一个全民寻求言说的时代……”自由言说与公共评论不只是一种时尚,更是一个社会谋求共识、宽容异见的生活方式与精神气质②此外,还有另一个背景,也极大地促进了报纸评论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期和新世纪初时,在我国报业中一直引领潮流的都市报纷纷开始寻求改变其早期的媚俗化、格调不高的倾向,积极向主流媒体转化而评论被认为是提升报纸品位的一种重要方式,于是在众多都市报的版面上,评论的内容都得到了极大地加强在网络媒体上,各种评论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多种形式出现,基于网络“公共话语平台”的作用,网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随时发表评论,各种评论、讨论区、BBS讨论、新闻跟帖、网上调查、电子邮件、个人博客等等,都使得网络成为表达意见、传播观点的极为集中和方便的渠道,成为重要的意见市场。
同时,在广播电视媒介上,评论的分量也在增加,节目中大量穿插的短片、现场报道、观众热线等内容,也增强了评论的力度如中央电视台2008年底推出的《新闻1+1》,选取当天或者近日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由主持人和嘉宾进行点评分析, “同样的新闻给出不一样的解析”在节目播出的过程中,节目尝试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深度解读新闻事件,使得观点不仅易于被受众接受,形式更是喜闻乐见《壹周立波秀》是近几年电视荧屏上出现的一档特别节目,定位为娱乐节目却带有鲜明的评论色彩周立波对热点事件进行调侃、讽刺、点评,言辞犀利、却又不乏笑点与温情这档节目对于新闻评论表现空间的拓展以及评论语言的使用,都值得新闻评论者去思考和借鉴评论内容:广泛性与多元化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在多种评论形式的背后,是意见来源的多层次性,原先较为单一的意见渠道被打破,意见不仅仅从社会管理层传递出来,来自于专业领域、草根阶层的话语也常常登上大众媒介的大雅之堂这些意见或者论证严密,说服力强,或者率性而言,一吐为快,客观上分化了这些评论的层次性,给受众的接受带来了新的要求就目前媒介评论的内容来看,表现出评论对象的广泛性、评论主题的社会化、评论人员多元化等特点。
从评论对象来看,大到国家大政方针,国计民生,小到个人的家长里短,坊间趣闻,只要评论者有话说、想说话,几乎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表达渠道如同股市成为经济的睛雨表一样,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一个晴雨表,各种形式的网络评论已经成为这个社会敏感的神经反应系统从评论主题来看,这些评论大部分表现为针对新闻事件的直接意见表达,包括了政治、经济、法制、社会生活、福利保障、城乡差距等与当前社会形势密切相关的问题,甚至人生感悟,生活体会等等不同思潮、不同价值观的评论也相杂而生、共同存在从评论人员来看,社论和本报(本刊)评论员代表着编辑部的声音,显示集体的影响力;而专栏作家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专业的声音,是个人的深层次发言;最后是读者之声,散见于读者来信版或者听众热线以及网络论坛,代表群众的呼声 评论效果:润物无声与黄钟大吕这种媒介评论一片繁荣的局面,带来的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其传播效果的问题这种[来自Www.lw5u.Com]形势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前进,是否有利于舆论导向的把握,怎样才能更好地接受这种评论的有效功能,使其发挥好其正面的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呢?从目前看,媒介评论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当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如何将这种有利的影响利用好,而尽量减小其不利的影响。
这些评论意见的充分表达,既针对某些大家普遍关注的事件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声音,促进了问题的解决,又在一些细小的问题上起到了自然消解,润物无形的作用前者如典型的“孙志刚案”的最终解决,后者如许多日常事件的解[]决但是,媒介评论的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在目前我们国家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各种社会矛盾集中体现,蕴藏着许多不安定和不和谐的社会因素,建立针对大众媒介的良好的应激性,使得整个社会能够及时准确地做出反应,以趋利避害,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网络本身也催生行动,在越来越多的事件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网络意见为先导,进而产生网友间的行动联盟,直接将网络意见付诸于行动,可以看做是网络评论直接产生的传播作用,在这里,网络上的意见表达既是一种思想外露,也是一种行动号召各种各样评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打破了传统的下情上达的渠道简单性,传统的媒体如《内参》或有限的新闻节目、新闻版面,以及传统新闻的把关要求等等,都限制了各种舆情的表达和传递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在评论的对象和观点上互相支撑,强化了媒介评论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大众媒介具有的社会矛盾“减压阀”的作用,在许多方面也通过媒介评论的方式表现出来。
提高社会应激性的主要途径媒介评论的繁荣对于社会进步,具有极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媒介评论本身更多的是一种监督作用,而不能直接产生促进社会进步的行为而且,对于媒介评论的反应疏导如果不当,还会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所以必须建立起有效的针对媒介评论的反应机制,提高社会的应激性提高针对媒介评论的社会应激性,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工作,而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培养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一个是建立相应的政府管理机构等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判断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作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有的能力@具体来看包括信息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受众是不成熟的受众,能很好地接受信息,却不能很好地分析和批判所面对的信息或单方面强调某一方面的作用,或者盲目夸大某一方面的作用是目前受众使用媒介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这些对媒介的不当使用往往是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因此,提高公众媒介素养是社会应激性得以提高的重要途径此外,建立相应的政府管理机构、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信息公开等都是提高社会应激性的主要途径其中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是关键。
2009年4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2年)》其中第二款“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保障”第(七)条“表达权”中写道: “采取有力措施,发展新闻、出版事业,畅通各种渠道,保障公民的表达权利加强对新闻机构和新闻记者合法权利的制度保障,维护新闻机构、采编人员和新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法保障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批评权、评论权、发表权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将评论作为公民权利写进国家人权行动计划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当评论权作为公民权并写进国家人权行动计划时,社会的应激性在提高,而这恰恰是通过保护媒介评论权得以实现的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