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单纯的——略论徐志摩的爱情诗.doc
8页标题】 “单纯的信仰”——略论徐志摩的爱情诗【作者】李雪琴 【关键词】徐志摩 爱的信仰 爱的意象 爱情诗 内在蕴涵 【指导老师】梁平 【专业】中文 【正文】一、前 言徐志摩——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才子,从头到脚充溢着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虽然在世只“云游”了三十五个年华,创作生涯只有短暂的十年,但他却一直是现代文坛的一个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的评论热点从1923年初见赏析评论其诗作的文章,直到本世纪当前,关于这位作家的诗歌、散文、思想倾向、艺术风格、文学史意义等多方面的话题,一直被人们热闹的谈论着,而且今后还将被谈论下去在对徐志摩的研究中,主要集中于诗与散文这两种体裁,并由此铺展探及到了诗人思想信仰、精神气质、人格特点等问题总体呈现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研究局面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在研究中出现了不能给作家做出正确历史定位,不能真正做到该说好处说好,该批评时就批评的客观公正态度所以本文针对这种情况,为他的诗歌做一个新的评判胡适在《追悼志摩》(载《新月》杂志第4卷第1期“志摩纪念号”) 一文中对徐志摩的人生理想曾做过这样的概括:“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汇合在一个人生里,这就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梁实秋对此的阐释更为具体:“志摩的单纯的信仰,换个说法,即是‘浪漫的爱’……这爱永远存在于追求的状态中……”[1]由此可见,徐志摩‘爱,自由,与美’三位一体的人生理想中,其核心就是爱而徐志摩自己也曾说过:“人生至宝是情爱交感[2]在徐志摩的抒情诗歌中,他的爱情诗为他挣来了无尚的荣誉——被誉为中国现代诗诗歌史上抒写爱情的能手他的爱情诗是诗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其诗风不但热烈奔放且也柔美细腻,更有他独特的浪漫气息也许从某方面说,徐志摩的爱情诗还不如他的情史为人津津乐道,但他的爱情诗也正是体现他狂放爱的追求所以从他爱的追求中就能更好的把握诗人诗歌的发展,也就能更深刻、更准确的认识诗人而本文就从他一生的经历中去了解其爱情诗,展现诗人不同的情感状态和人生追求二、苦涩的爱徐志摩,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的巨擘出生在浙江硖石的一个富商之家是家中独子且聪明伶俐,备受家人溺爱,因此自小养成任性而为的性格在美留学期间,由于他抱定“实业救国”的决心,学的又是历史,所以其诗性人格并未得到多大发展只是接受初步的人道主义思想,而给他思想影响最大的,还是英国的人文思想精神。
在这种具有唯美主义倾向的浪漫主义文学的熏陶下,他的张扬个性、追求理想的诗人气质被突显出来这种气质就决定了他对爱情采取一种理想化的浪漫追求态度而且,从徐志摩在第二次游历欧洲时一路凭吊与拜访名人看出:徐志摩具有一种名人崇拜的思想在与这些名流的接触中,他们的人格精神会在徐志摩身上产生同化作用这些至情至性的文学艺术大师大都有着纯粹、强烈的爱情追求,如浪漫诗人拜伦、诗歌王子雪莱、法国小说家卢梭都有着轰轰烈烈的爱情经历,特别是徐志摩留美时,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人物——罗素他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这样写到:“不论别的,单说求学我到英国是为要从卢梭[3] ①卢梭来中国时,我已经在美国他那不确定的死耗传到的时候,我真的是出眼泪不够,还做悼诗来了他没有死,我自然高兴我摆脱哥伦比亚大博士衔的引诱,买船漂过大西洋,想跟这位二十世纪的福禄泰尔[3]②,认真念一点书去[3]从这儿就可看出罗素在他心中的地位而罗素与妻子阿鲁丝的分手更无疑触动了他,因为罗素与妻子恩爱了八年,罗素突然觉得他不爱妻子了于是就提出离婚,并与心爱的多拉结了婚这或多或少对后来他与张幼仪的婚姻产生了影响张幼仪——徐志摩的结发之妻两人的婚姻是父母包办,婚后虽说不上如胶似漆,却也相敬如宾。
当徐志摩刚到英国伦敦,就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家信,希望父母允许妻子来到身边,以慰寂寞之苦刚到伦敦不久,张幼仪就怀孕了而正在此时,随着与林长民的频繁交往,对其才貌双全的女儿产生了不可抑制的爱慕之情而正是这把不可抑制的爱火点燃了他内心深处追求个性恋爱自由的反叛精神想爱就爱个彻底,徐志摩宁可抛弃弃子也要为心中那份爱挣脱婚姻的桎梏1922年3月,徐志摩与张幼仪于柏林正式解除婚姻关系在离婚后的三个月徐志摩才写了唯一的一首给张幼仪的诗——《笑解烦恼结——送幼仪》,他在诗中痛斥封建包办婚姻:把人道灵魂磨成粉屑,只有消除了烦恼才会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好由此他不仅制造了中国现代史上头一宗西式离婚事件,并且报刊上公开挑战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立即震动了传统的中国,第一次公开的展示了 “爱的信仰”在他心中的份量和他像西班牙斗牛一样为爱而不顾一切的横冲直撞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他理想爱恋的对象——才貌双全的林徽因为了她,徐志摩甘愿舍弃道义、名誉、背负负心汉的罪名,只为求得他唯一灵魂之伴侣不幸的是,冲破婚姻围城的他并没有得到林徽因爱的回音虽然他自己也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找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4]但当他真正面对林徽因对他的强烈爱意的逃避时,却也只能书写这样的感伤:“水粼粼,夜冥冥,思悠悠,何处是我恋的多情友?风飕飕,榆钱斗斗,令人长忆伤春的歌喉[5]此时的他虽然情路受挫,但是林徽因和梁思成没有订婚只有婚约让他觉得还有机会,却也担心机会是渺茫在《荒凉的城子》中就展示他当时的心境“她,——我心爱的,那里去了,——那女子她的明星似的闪耀?……她,我的挚爱,哪里去了,她,认识我的魂灵?那热情的如今在哪里?曾经对着我的眼含情的凝睇?那亲吻我的香唇如今在那里?在那里,那酥胸曾经我的胸怀依偎?……一片凄凉的城子,灾难后的城子,只剩有剐残的人尸 [6]他的心无疑是低沉的直到1924年4、5月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才有机会接近林徽因刚见到了魂牵梦萦的心上人却得知她将随梁思成去美留学面对即将离去的爱人,在陪同泰戈尔离京去太原的火车上写下了下面一段文字——大致意思是这样:我真不知道我要说的是什么话,我已经好几次提起笔来想写,但是每次总是写不成篇这两日我的头脑只是昏沉沉的,开着眼闭着眼都只见大前晚模糊的凄清的月色,照着我们不愿意的车辆,迟迟地向荒野里退缩离别!怎么的能叫人相信?我想着就要发疯,这么多的丝,谁能割得断?我的眼前又黑了!至此他也不得不告别那有缘无份的爱恋。
说是离别却也难斩情丝,只能托付笔端以说再见而《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7]这首诗也能品味出徐志摩当时的心境,找出林徽因的影子这首经典的诗歌作于和泰戈尔访日期间,也即刚失恋的时候沙扬娜拉—首——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沙扬娜拉!诗的开始就描摹了少女的“一低头”,那婀娜的身姿和温柔的动作,也正是这“一低头”的瞬间动态就留住了少女永恒的羞涩美特别是一个“最”字,似乎宣告若无此字,那美态就流露的得不够又“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由此勾勒出了少女袅袅娜娜的身体,飘飘荡荡的裙袂,温温润润的肌肤,粉粉红红的面庞,羞羞涩涩的朱唇,清清爽爽的感觉,那一切的美就在读者的脑中慢慢的延展开,美的让人晕旋,让人无法再用言语表达后面的复沓“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种离别时想说却又无从说起、欲言又止的情状表现得真真切切然后“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就把那离别之情释放了出来最后的“沙扬娜拉!”是日语“再见”的音译,似乎不是说再见而是像在呼唤心爱少女的名字,也像那柔柔的、软软的、依依不舍的低语如此美的诗,仅仅是诗人赠日本女郎的吗?而不是另有所指?况且当时的徐志摩正处于失恋的时候,心无疑被爱挫得伤痕累累。
再进一步说,《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初是名为《沙扬娜拉十八首》后来作者删去了前十七首,只留了最后一首也许有为了更精练的原因,但也可以略窥出他当时最多的想法:与其说是和日本女郎说再见!倒不如说是他在和林徽因说再见但说再见就能不再相见不再想了吗?恐怕是他此时爱的思绪仍是牵挽在林徽因的手里而这也能从他的另一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中找出林徽因的影子徐志摩从与诗歌不相关,到诗情像“山洪暴发,不分方向的乱冲[8]的原因,不但有万千美的自然景色陶冶了他的性情,还有康桥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景观对他潜移默化的侵蚀他自己也说在这儿他懂得了:“‘爱窍”不通,那能懂生命;‘美窍’不通那能懂艺术;‘知识窍’不通,那能认识真理;‘灵窍’不通,那能望见上帝[9]也因为在这儿,徐志摩认为“爱虽最不严肃,却是万物中最有意义的通过爱和宣泄自己的情感和精力,个人就会成为充实而自由的男人和女人[9]“爱使人灵魂和知觉复苏”[9]由此看来,如果说康桥文化打开了徐志摩诗情的闸门,那么康桥的恋爱则是那闸门里奔涌不息的洪流因为他在康桥认识并爱上了林长民之女林徽因,由爱引发的激动与烦恼,满腔的狂爱需要倾述——也即诗性的爆发而这就是他所说的“一阵奇异的风”,“奇异的月色”和“一份深刻的忧郁” [10]占有了他,使他的思想倾向于分行抒写。
徐志摩一生共有三次游访康桥,这首《再别康桥》就是他在第三次游康桥后在回国的海上写的这次的游历再无昔日亢奋的情绪,更多的是逃避国内的尴尬处境而重游此地,逃避的是第二次婚姻的不得意因此当他看到康桥美景只觉得“物是人非事事休”,昔日于此的爱恋已不可说,今日的恋爱也仍是伤心满怀于此之景,告别我的灵魂再生地,告别我诗情的启发者,告别我曾经并着现在爱着的林徽因,告别那让我伤心累累的小曼!告别那我只有的那一春!走吧!就算走也要走得洒脱,也要走得“不带走一片云彩”过去的就让它停留在过去只怕是以前停留在过去,现在却也仍停留于过去至此,再别的不仅仅是康桥的山山水水,更重要的是告别他昔日爱的理想,告别林徽因,因为她已嫁做他人妇 当然以林徽因为原型所做的诗歌不仅仅是这几首,如《偶然》、《山中》等都是很优美的情诗,卞之琳曾誉赞《偶然》这首小巧玲珑的诗:“这首诗在作者诗中是在形式最完美的一首[11]而这些情诗都很含蓄不如写给陆小曼的诗歌大胆三、狂热的爱如果说林徽因让徐志摩这头为爱不息的斗牛暂时丧失斗志的话,那么陆小曼则是重燃他斗志的那团火,重燃他再次追求“爱的信仰”的理想为了林徽因,徐志摩不惜抛妻弃子为了陆小曼则更是大胆。
陆小曼出身世家,自幼聪慧,父亲陆定为日本帝国大学伊藤博文得意门生国民党元老,曾任国民党参事、赋税司长等职陆小曼从小跟随父亲在京学习,精通英法两国文字,又能诗会画,善演擅唱,才情皆备,乃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而更为重要的是她是有夫之妇但徐志摩对此毫不理会,只为了寻他的爱在世俗的眼里他是夺人之妻,但在徐志摩的眼中却是完美的理想追求他把他那火热的心掏出来向世人说道:“眉,只要你、有你,我就忘却一切,我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要了,因为我什么都有了眉,只有你能给我心的平安,在你完全的蜜甜的高贵的爱里,我享受无上的心与灵的平安[12]但是要克服社会的层层障碍,又需要多大的勇气徐志摩在《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中就表现出了社会对他的恋爱的层层压力以及不屈的反抗精神 “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容不得恋爱,容不得恋爱!” [13]如此坚定的控诉是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愤懑抛弃这个世界,殉我们的恋爱!”,就表达了作者同现实誓不两立的决绝态度与抗争精神,以及对理想世界的美好向往和热烈追求诗人的浪漫主义使他在否定一个旧世界的同时,以更大的热情去肯定一个理想中的新世界他让我们看到了白茫茫的大海,大海上有座美丽的岛屿,岛上有青草,有鲜花,有美丽的走兽与飞鸟,有更令人向往的是一个“恋爱、欢欣、自由”的理想国度,在这儿我们的恋爱是没有任何束缚的自由。
为了寻求这一理想世界,诗人抱着义无返顾的坚定决心:“抛弃这个世界,殉我们的恋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