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doc
25页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九陈友冰 意境是指客观事物与诗词作家思想感情的和谐统一,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真实生活,却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和“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所谓“意境”,即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一、意境的类别 王国维吸收西方文艺学观点,写了部《人间词话》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境界”说,认为“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并且根据主客观关系,将境界分为“造境”和“写境”,又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别所谓“造境”即经诗人主观情感加工改造过的境界,亦即“有我之境”,也就是文艺理论上说的“表现”;所谓“写境”即如实客观再现客观环境,亦即“无我之境”,也就是文艺理论上的“再现”以上是从无我关系上分类,如果再加上表现手段,可以分为以下六类: 1、实感性意境 即王国维所云“写境”诗人调动状物、描写、叙事等艺术手段,通过刻画形容,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真实形象地再现客观环境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实感性意境的形成,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体物的细密工巧,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宋诗的代表人物梅尧臣诗作“工于平淡,自成一家”(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他以素朴的诗风,真实地再现当时繁重的赋税和征战给民生带来的疾苦,写下《陶者》、《田家四时》等传世之作作为一位写实诗人他曾举贾岛、姚合、温庭筠等人诗作为例,说明什么是实感性意境以及它的意义和作用:“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贾岛云‘竹笼拾山果,瓦瓶担石泉’;姚合云‘马随山鹿放,人逐野禽栖’等,是山邑荒僻,官况萧条,不如‘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为工”诗人又举严维诗作,来说明何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至境:“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若严维‘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则天容时态,融合骀荡,岂不在目前乎”?(转引自魏庆之《诗人玉屑》) 梅尧臣引述的“县古槐根出”中的“县古”是作者感觉,看不到具体形象,但以细描“槐根出”加以补充,就使“县古”具体可感;同样的,“官清”是自白,以“马骨高”加以补充形容(马都因没有好料草而高耸瘦骨),主人的清廉不就显然了吗当然,马高耸瘦骨,也有主人清高之内涵这就将山邑荒僻,官况萧条逼真地再现,确实比贾岛云‘竹笼拾山果,瓦瓶担石泉’;姚合云‘马随山鹿放,人逐野禽栖’来得形象且具有更深的内涵。
梅氏又举严维“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作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诗例春天的天气融和,春天日脚变长春天这种典型特征被诗人敏锐地抓住并细腻地再现,这就是“春水漫”和“夕阳迟”前者暗示天气转暖,冰雪消融,而且“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样才会“春水漫”;由冬到春,日照时间加长,给人迟迟之感,所以才会“夕阳迟”正因为“漫”和“迟”二字用得精当,所以便使难以传达之情状,表露无遗王夫之曾说:“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妙化之功”(《夕堂永日绪论》)这两句诗就是“体物而得神”所产生的“灵通之句”柳宗元的《南涧中题》也是“体物入情”的典型诗例: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去国魂已游,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唐宪宗元和七年(812)秋天,被贬为永州司马的柳宗元游览永州南郊的袁家渴、石渠、石涧和西北郊的小石城山,写了著名的《永州八记》中的后四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和《小石城山记》这首五言古诗《南涧中题》,也是他在同年秋天游览石涧后所作南涧即《石涧记》中所指的“石涧”石涧地处永州之南,又称南涧。
诗人以记游的笔调,写出了被贬放逐中的忧伤寂寞、孤独和苦闷 全诗大体分为前后两层前八句,着重在描写南涧时所见景物;后八句,便着重抒写诗人由联想而产生的感慨其中状物遣词,确能“体物入情”如诗歌首句“秋气集南涧”,虽是写景,点出时令,一个“集”字便用得颇有深意:悲凉萧瑟的“秋气”怎么能独聚于南涧呢?这自然是诗人主观的感受,在这样的时令和气氛中,诗人“独游”到此,自然会“万感俱集”,不可抑止他满腔忧郁的情怀,便一齐从这里开始倾泻出来诗人由“秋气”进而写到秋风萧瑟,林影参差,引出“羁禽响幽谷”一联诗人描绘山鸟惊飞独往,秋萍飘浮不定,使人仿佛看到诗人在溪涧深处踯躅徬徨、凄婉哀伤的身影这“羁禽”二句,虽是直书见闻,然“其实乃兴中之比”,开下文着重抒写感慨的张本诗人以“羁禽”在“幽谷”中哀鸣,欲求友声而不可得,暗示他对同期放逐的“八司马”的怀念,因而使他“怀人泪空垂”了体物而得神”是此诗最大特色,苏轼称赞此诗“妙绝古今”,“熟视有奇趣”,也正是从此着眼当然,这种体物的细致、状物的工巧,首先需要静心地细致观察客观景物,洪亮吉亦曾对柳宗元这两句诗体物的细密、状物的工巧发出感慨:“静者心多妙,体物之工,亦唯静者能之。
如柳柳州“回风”、“林影”云云,鲁莽者能体会及此否?”(《北江诗话》)“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这类诗例还很多,如岑参的《祁四再赴江南别诗》“山驿秋云冷,江帆暮雨低”沈德潜特别欣赏诗中的“低”字,认为“著雨则帆重,体物之妙,在一‘低’字”(《唐诗别裁》)郑锡有首《送客之江西》,也用“低”来形容帆重:“九湃春潮满,孤帆暮雨低”岑参写秋雨,郑锡写春雨,有一点共同就是雨湿船帆,又是乌云压顶,无风又湿重,故而低垂所以一个“低”字,将船在雨中的形态表现的十分传神 二是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再现客观环境吴融的《春词》就是变静态为动态,给人留下鲜明的视觉印象:鸾镜长侵夜,鸳衾不识寒羞多转面语,妒极定睛看 “羞多”、“妒极”都是一种心理状态,十分抽象,但通过“转面语”和“定睛看”这两个表情动作,将抽象的心理活动变得具体可感,而且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因为一位女性娇羞时会背过脸去,不敢正视;一旦妒火中烧,就会勇敢面对,盯住看这种心理、情态及其转化过程,通过“转面语”和“定睛看”这两个表情动作,真实地得以再现元代诗论家方回十分欣赏这两句,说:“三、四(句)非十分着意,何以说得至此”(《瀛奎律髓》)。
清人纪昀也说“三、四极真”元稹有名的《遣悲怀》也是采用化静为动的方法,使昔日夫妇在困顿中相守相爱的情形再现出来: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她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这是一首深情的悼亡诗,是元稹怀念亡妻韦丛所作的三首悼亡之作第一首韦丛是工部尚书韦夏卿最小的爱女下嫁元稹时,元稹只是一个官职卑微的校书郎但韦丛没有丝毫的怨言,安于清贫,在元稹最失意的时候给了他莫大的支持后来元稹做到宰相,妻子却因积劳成疾而死去,给元稹留下无限的遗憾在这首诗中,面对着生与死无法逾越的鸿沟,诗人通过昔日夫妻贫贱相守时几件生活琐事的回忆,表达深长的思念之情诗的前六句都是追忆生前的生活琐事,完全用动态的描绘而不是静态的叙述表现出来:为了给贫困中的元稹找一件像样的衣服,诗中用了“搜荩箧”;文人无酒自是憾事,但家中无钱,只好央求这位贵族小姐用她的金钗换酒,诗人用了动态感极强的“泥她”、“拔金钗”;没有柴火做饭,只能扫取庭院内槐树的落叶,诗人写成“落叶添薪仰古槐”,使秋风落叶、古槐人影跃然纸上,使人深深感动这就是化静为动的功劳 2、改造性意境 即王国维所说的“造境”,或“有我之境”。
西方文艺理论将其称为“表现”,即将客观环境和事物,经过主观的想象加以改造再表现出来其手法或者是以人拟物,赋予无生命的事情和物体以生命动态,或是赋予有生命的植物和动物以人的思想和情感,或是以物喻人,将无知的物体寄以灵性、托为有情,以造成物我交会的境界王国维曾举北宋词人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和张先的“云破月初花弄影”为例,来说明什么是“境界全出”的“有我之境”这种改造性意境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以人拟物即让无生命事物带上人的感情和动作,从而使得形象生动,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据孟綮的《本事诗》:中唐诗人崔护清明时节在郊外城南庄有次艳遇第二年清明,他再次游城南庄,“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崔护是否有此艳遇,这自然代考但此诗的广为流传却与下面两点关系极大:一是在结构上用“人面”、“桃花”作为贯穿线索,通过“去年”、“今日”的“同”与“不同”映照对比,将诗人对“人面不知何处去”的怅惘、感慨、回环反复、曲折尽致地表达出来明代戏剧家曾据此编成传奇《人面桃花》也是有感于此;二是以人拟物,让无生命的桃花带有人的情感和知觉。
笑”是灵长类独有的表情,桃花是不会“笑”的,那么,诗人刻意地强调“桃花依旧笑春风”意义何在呢?今年与去年,春光依旧,桃花仍然那样鲜艳,但是去年那个和桃花一样艳丽的姑娘却不在“门中”了这株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动对往日的美好回忆,徒然增添无限的怅惘外,再就是好景不长、命运多变的感慨这些都是通过以物拟人的手法来实现的中国古典诗词中、类似的以物拟人诗例还很多,如龚自珍的“西池酒罢龙娇语,东海潮来月怒明”《梦得》),“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座灵”(《夜坐》,“木有文章曾是病,虫多言语不能天”(《释言四首之一》),“紫皇难慰花迟暮,交与鸳鸯诉不平”(《梦中作四截句》)等其中“东海潮来月怒明”的“怒“字,将东海夜色的黝黑,海上浪涛的汹涌,在此背景下月亮在海上的升腾,皎洁和幽冷、硕大和园足,写得极富动态感,充满外张力,给人一种魂悸魄动的异样感受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形容“雄浑”风格是“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龚自珍的这个“怒”字,就起到这样的作用又如高适的《同陈留崔司户早春宴蓬池》:“隔岸春云邀翰墨,傍檐垂柳报芳菲”春云也解人意,为赴蓬池宴会的诸君催诗;垂柳也知春讯,前来报春远从隔岸,近从檐前,良辰美景、贤主嘉宾、赏心乐事,“四美俱、二难并”。
人情、风物都充满早春气息,都交融着温馨的气氛,这正是这两个拟人诗句给我们带来的感受再如岑参的《夜过磐石寄闺中》:“春物知人意,桃花笑索居”春物并不能知人意,桃花不会笑,更不会讪笑诗人的独眠所谓“春物知人意,桃花笑索居”,完全是诗人的想象,完全是拟人的手法诗人通过这种手法,把自己在它乡春夜独处的孤寂、落寞表现得既含蓄又生动杜甫的《愁》:“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用江草喻愁,这个比喻本身就很妙,因为江草萋萋,比喻愁既多又乱,而且草得江水滋润,生长急快,以喻旧愁未断,又添新愁用“唤”字拟人就更妙:它使得无意识的江草变得有意识、有动态、有声音从内在的情感到外在的视觉、听觉,让“愁”变得可见可闻、可触可感;贾岛的残句:“长江风送客,孤馆雨留人”,让风雨也懂得送客留人,富有人的情意、人的痴情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推崇这两句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还好,“为岛平生之冠”此联之所以让杨才子如此倾心折服,也是应用拟人手法的结果杨万里《自赞》:“清风索我吟,明月劝我饮醉倒落花前,天地即衾枕宋长白在《柳亭诗话》中认为这是杨万里退职后在南溪之上的生活写照:“老屋一区,仅避风雨;长须赤脚,才三四人,如是者十六年”。
诚斋在清贫闲适中度过晚年,只有清风明月为之相伴醉倒在落花前,以天地为衾枕,人和自然如此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天人合一的愉悦感受其中清风索句,明月劝饮,更增添了大自然对诗人的接纳和欣赏感他还有首《添盆中石菖蒲水仙花》,也是用以人拟物的手法写退职后的闲适:旧诗一读一番新,读罢昏然一欠伸无数盆花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