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机电磁线圈设计程序.doc

30页
  • 卖家[上传人]:cl****1
  • 文档编号:439334059
  • 上传时间:2024-01-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89MB
  • / 3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线圈设计程序目 录 一、定子硬绕组…………………………………… 1二、定子软绕组…………………………………… 2三、转子插入式绕组……………………………… 3四、转子散下线绕组……………………………… 4五、简化公式……………………………………… 5六、编制说明……………………………………… 6定子硬线圈(成型)一、需要数据定子外径Da;定子内径D; 铁心总长L;定子槽数Zi;极数2P;线圈节距Y(以槽数计);每圈匝数n,每极每相槽数q;未绝缘绕组的高度和宽度a′×b′,绝缘后绕组直线部分的高度和宽度a″×b″绝缘后绕组端部的高度和宽度al″×bl″导线规格; 绝缘规范;槽形尺寸二、线圈尺寸计算1.线圈两边在定子圆周上所垮的角度:α= 2.相邻二线圈端部之距离:Lcb= bl″+△△ ——两线圈端部的间隙见表1(电压≤660)表1 2P定子外径 △ 24≥6Da≤5001.8~21.5~1.81.2~1.5Da>5002.221.73.上层线圈斜边所张开的角度(图一)Φ=sin-1 R1=D/2+G(图一)4.槽口到未包绝缘的上层线圈的距离:G=hK+δ+δ′+hohK——槽楔厚;δ——线圈槽部高度单边绝缘厚度;δ′——槽下垫条厚度;ho——齿尖高。

      5.未包绝缘的下层线关到槽口的距离:H=G+a″+δ″ (图三)δ″——层间垫条厚 6.线圈鼻端到定子内圆的垂直距离j其值的大小以使线圈端部抬高6°~8°一般可选用表2数值(铁心外径大者选用大值)表2极数24≥6j20~2515~2010~15de12167.拉轴直径de——一般采用12或16见表2三、用作图法求斜边平均长,线圈抬高值及其垮距:8.作图步步骤(图四)(图四)(1) 以D/2为半径作一弧gi(2) 通过圆心O点作任意直线OX,使其与gi相交于V点3) 作OX1及OX2两直线,使各与OX,成α/2角度,并分别与gi交于Q和S点4) 在OX取QB=G,取BB1=a′,在OX2上取SE=H,取EE1= a′,再在OX上取VK=j5) 连接BK,并作B1K1∥BK(6) 在OX上取KY=YF=de/2,再连接EF并作E1F1∥EF7) 作YX′,使用权YX′与YX成10°角,得YX′与F1E1交点L8) 连接BE、B1E、EY并作LL1⊥BE,连接LO交gi上一点L2。

      9) 由作图量得BK、EY、B1E、LL1、LL210)修正BK与EY成弧长(只对2、4极)以OK为半径分别以B、K点为圆心划弧,交于一点O1,再以O1为圆心,O1K为半径为BK,并量角∠BO1K以OY为半径分别以Y、E点为圆心划弧,交于一点O2,再以O2为圆心,O2Y为半径为EY,并量夹角∠YO2EBK=O1Kα1=1.745×O1Kα1×10-2EY=O2Yα21=1.745×O2Yα2×10-2四、确定中部分尺寸9.斜边部分的伸出长(图二)Ld1=tgΦ×BK10.斜边假想弧长(图二) (图二)T= 11.斜边与直线部分弯曲之半径伸出长M及弧长PQ(图二)弯曲半径rB=r+r——见表3M=rBtgPQ=(90-Φ)=(90-Φ)表3极数2、46、8、10r252012.线圈端部总伸长Ld=A+M+Ld1++ae″A——线圈端部伸出直线部分长见表4表4 极数电压 A2、4极6极以上500以下20~2518~20660~300025~3020~2513.平均每匝导线长(不计引线)Lcp=2[L+2A+2PQ+2T-2M+π]14.两线圈间引线长L1=+(20~30)15.极间引线长L2=+2016.加引线长后的每个线圈平均长: L=n(Lcp+)=nLcp+2L1+17.每台绝缘导线总重:G=8.9×k×S×L×Z1×10-6公斤S——导线截面积(包括并绕导线)k——导线绝缘系数(双纱包线1.08;双玻璃丝包线1.2)。

      转子插入式线圈一、 需要数据:转子外径D2;极数2P;铁心长L;转子槽数Z2;相数M;线圈跨距Y2(以槽数计);接法; 铜线规格a×b;绝缘规范;(长度单位:毫米)二、 计算(一)槽尺寸校核:(参见绝缘规范)线圈宽度=b×并列排数+线圈绝缘厚度+匝间绝缘厚线圈高度=a+线圈绝缘厚度 (图一)则槽宽应≥线圈宽+槽绝缘厚度+铜线线圈槽宽的公差+装配间隙 槽深应≥2×线圈高+槽绝缘厚度+铜线线圈及槽高的公差+装配间隙+槽口到楔底部的距离+垫条总厚度二)线圈计算1.半线圈沿转子槽间所跨之角度:(见图四α)图二整节距时α1= 式中y2——整节距时的跨距图二短节距时α2= 式中y2′——短节距时的跨距图三长端部时α3= 式中y2″= y2(或y2′)+0.5图三短端部时α4= 式中= y2(或y2′)-0.52.相邻二槽两线圈端部斜边之距离:E1F1=WS+△式中:WS——端线部分绝缘后之宽度;△ ——相邻两线圈斜边间隙,选用1.0~2.0(极数少者,功率大者选用较大值)3.由槽口至上层线圈边之距离(见图二或图三)(图二) (图三) G=4.由槽口至下层线圈边之距离(见图二或图三) H=5.由中心至上层线圈端部导线之平均半径:R1=-(G+)6.由中心至下层线圈端部导线之平均半径:R2=-(H+)7.上层线圈端部射线之弧长:图二整节距时L1=图二短节距时L1′=图三长端部时L1″=-(+槽内匝间绝缘)图三短端部时=-(+槽内匝间绝缘)8.下层线圈端部射线之弧长:图二整节距时L2=图二短节距时L2′=图三长端部时L2″=-(+槽内匝间绝缘)图三短端部时=-(+槽内匝间绝缘)9.上层线圈端部展开时与直线部分所成的平面角度(由三角形可得)见图四、图五。

      图四)(图五)sinα===0.159310.下层线圈端部展开时与直线部分所成的平面角度:sinβ=0.159311.上层线圈斜边部分射线之弧长K1=L1-(m1+)=L1-2(r1+bs/2)(1-sinα)设r1=r2=6~10 m1+ bs——绝缘后线圈宽r1——从直线部分转向斜边部分的弯曲半径;r2——从斜边部分转向线圈端部的弯曲半径; 式中L1及下式L2分别以项7、8中的值计算之12.下层线圈斜边部分射线之弧长K2=L2-(m2+)=L2-2(r1+bs/2)(1-sinβ)13.弯曲部分之伸出长a1、c1、a2、c2a1值系由三角形D1N1C1求得a1=D2N=(r1+ bs/2)cosα 取r2=r1C1=a1=(r1+ bs/2)cosαa2=(r1+ bs/2)cosβ同理C2=a2=(r1+ bs/2)cosβ14.斜边部分伸出长Cx图四时:Cx=1/2(Cx1+Cx2)=1/2(K1tanα+K2tanβ)图五长端部时: =1/2(K1tanα+K2tanβ)图五短端部时: =1/2(K1tanα+K2tanβ)15.线圈端部伸出总长图四时:Ld=A+a1+Cx1+C1+d图五时:Ld=A+a1+ +C1+d=(A+2)+a1+C2+(d+2)式中A——直线部分伸出铁心长,其值见表1 d——尖端部分伸出长=并头套宽度+10mm(一般取25~35)表1转子电压V500及以下500~1000Amm202516.上层线圈端部斜边弦长T1图四时:T1=图五长端时: =图五短端时: =17.下层线圈端部斜边弦长T2图四时:T2=图五长端时: =图五短端时: =18.端部斜边的弯曲半径ρ(从图六求得)所对的弦长KK1=2R1sin()K2=2R2sin()MN1=R1-MN2=R2-ρ1=ρ2=(也可以用作图法求出弯曲半径ρ)19.斜边T1T2所对的弧长 =2Raicsin20.上层线圈由于r1r2所接之曲弧长 L1=(r1+)(90°-α)21.下层线圈由于r1r2所接之曲弧长L2=(r1+)(90°-β)22.上层线圈半匝平均长 图四时Lcp1=L+2(A++2L1+d) 图五时Lcp1=L+2A+++4L1+2d+423.下层线圈半匝平均长 图四时Lcp2=L+2(A++2L2+d) 图五时Lcp2=L+2A+++4L2+2d+424.每台线圈未绝缘导线的总重 Gcu=r(Lcp1+Lcp2)Z2S×10-6 (公斤) 式中r——导线比重,铜线r=8.9,铝线r=2.7 s——导线截面积(包括并绕导线的截面)注:短节路与整节路线线圈计算方法一样,分别以短节距或整节距y2计算即可。

      图六)注:端部斜边的弯曲半径的求法:1. 计算法:ρ=∵ (∴ρ==2. 作图法:如图,先画R1(R2)和斜边伸出长Cx作一假想圆柱连和使其分别等于、作的垂直平分线,交于在上取=MN,过三点作圆即得弯曲半径转子软线图(散下线)一、已知数据:转子外径D2;铁心长L;转子槽数Z2;极数2P;节距y2(以槽数计);每圈匝数n;导线规格;转子槽形(平均槽宽b,槽高h);绝缘规范;长度单位:毫米二、线圈基本尺寸1. 线圈平均跨距:2. 线模宽度:三、计算:(一)单层链形线圈(图一) (图一)3.弯曲半径的确定:R——一般采用20 4.线圈端部伸出长:Ld=A+b+RA——线圈端部伸出铁心直线长(一般为10~20,跨距大者选大值),见表1表1跨距80以下80~120120以上A1015205.线圈平均匝长:Lcp=2[L+2A++](二)单层梭形线圈(图二)(图二)6.弯曲半径的确定: R——一般采用20或25,τ大者用大值 r——一般采用57.线圈端部伸出长:Ld=A+b+k1见表2表2极数2468、10k10.28~0.30.3~0.320.32~0.340.34~0.368.作图量出L1、α1α2。

      9.线圈平均匝长: Lcp=210.引线长:L=+20二、 每台线圈的重量:G=10-6 公斤ρ——导。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