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北京胡同街巷名称杂谈.doc
16页老北京胡同街巷名称杂谈门与北京胡同街巷名称 (图 ) 过去,北京不少胡同名称是人们根据其比较有特点的地标物或地标性建筑,约定俗 成叫起来的,含有“门”字的胡同街巷名称即属此类在民 国初期的地图上, 大门巷的地界儿曾标的是 “破大门”,1934 年出版的《北平全市详图》始见“大门巷”三字,直到 1986 年拆迁,这里一直称大门巷从大门巷往南走,在石驸马大 街 (今新文化街 )和象来街之间,还有一条胡同叫月台大门, 1965 年改成了月台胡同其他含有“门”字的胡同还有:陡山门街——位于景山 西街和北海公园东门之间,因北海公园东门陡山门而得名; 铁门胡同——位于宣武门外大街东侧、西草厂街南面,因明 代设有圈虎的铁栅栏门而得名;山门胡同——位于太平桥大 街西侧、武定侯胡同南面,因明代显灵宫山门而得名;门框 胡同——位于大栅栏街和廊房头条之间,因在狭细的胡同中 建有一座供奉财神的“过街楼”很像门框而得名;穿堂门胡 同——位于西直门内大街和马相胡同之间,因胡同有穿堂院 落与其他胡同相通而得名;门楼胡同——位于东直门内海运 仓南面,因明代一大户家门建有一高大门楼而得名;黄化门 街——位于地安门内大街东面,因地处皇城、门洞顶部覆有 黄色琉璃瓦而得名黄瓦门,后讹称为黄化门街;东华门大街——位于东安门大街西面,因紫禁城的东华门而得名;西华 门大街——因地处紫禁城西华门外而得名 ,, 此外,还有一 些含“门” 字的胡同是一处地标性建筑, 多条胡同以其命名。
比如,位于东直门内,因元、明、清三代储粮仓库而得名的 北门仓胡同、南门仓胡同、西门仓胡同、东门仓胡同、东门 仓横胡同;位于府右街西面,因明代御苑兔儿山的红色大门 而得名的东红门胡同、西红门胡同和南红门胡同;位于阜成 门内大街北侧、白塔寺西北面,因明代朝臣演习礼仪及皇家 打醮的朝天宫而得名的宫门口头条至五条、宫门口东岔、宫 门口西岔等说到含“门”字的胡同街巷,其实还要数以城门命名的 为最多过去,北京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每个城门 都有多条以其命名的街道 “内九”指德胜门、安定门、东 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崇文门、宣武门、正阳门, “外七”为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 便门、西便门, “皇城四”则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 西安门比如一座崇文门,因其而得名的街巷名称就有崇文 门内大街、崇文门外大街、崇文门东大街、崇文门西大街、 崇文门西小街、崇文门东河沿、崇文门西河沿、崇文门东顺 城街、崇文门东城根等 9 条另三座著名的“门”——和平门、建国门、复兴门则原 本不是城门, 而是在城墙上扒开的门洞 据传,和平门是 1926 年冯玉祥在北京时,为方便市民出行,命其部下鹿钟麟率士 兵开辟的;而建国门和复兴门则是 1939 年,日寇占领北京 时,为方便其侵略和掠夺而分别在城东和城西的城垣上挖出 的门洞,东为启明门,西称长安门。
1945 年抗战胜利后,这 两座门才分别更名为建国门和复兴门后来的和平门外东 街、和平门外西里以及复兴门内、外大街,建国门内、外大 街等,都是因这些“门”而得名的1950 年,建国门被拆除,改造成豁口; 1952 年,西便 门拆除,变为通衢;到上世纪 50 年代末,陆续拆除的还有 广安门、永定门、东便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复兴 门 1965 年,为修建地铁 1号线,宣武门、崇文门及其周围 的城墙被拆; 1969 年和 1970 年,又相继拆除了西直门、安 定门、东直门、朝阳门 ,,如今,许多带有 “门”字的胡同已经消逝, 昔日的城墙、 城门更是难觅其踪,但含“门”字的胡同街巷名称,却承载 着我们这个城市永远的记忆! (王朝网络)庙宇与北京胡同街巷名称 (图 )过去,北京城庙宇众多,因而留下很多以“寺” 、“庙”、 “观”、“庵”等命名的胡同街巷比如历史悠久的天宁寺, 北魏孝文帝时期就已兴建,名曰光林寺,隋代改叫弘业寺, 唐开元年间更名为天王寺,辽时寺内构筑舍利塔,元末寺毁 塔存,明初重建后改称天宁寺,天宁寺前街和天宁寺东里、 西里,即是因此寺得名道教名观白云观同样也有着 1000 多年的历史,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的白云观原叫天长观,元 代时因道教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居于此,而丘处机号为长春 子,遂改称长春宫, 明洪武二十七年更名为白云观, 白云路、 白云观街等都是因此观得名。
据 1949 年时的统计,当时胡 同总数约 3000 多条,以寺庙命名的则达 600 多条,占胡同 总数的 20%除去带“寺” 、“观”、“宫”、“阁”、“庵”等字 的胡同,直接以“庙”命名的胡同也多达 80 多条在以庙宇命名的胡同中,叫真武庙和火神庙的地方最 多过去北京城内有 10 处叫真武庙、 7 处叫火神庙的街巷 复兴门内的真武胡同、复兴门外的真武庙路和真武庙头条至 四条,其来源从名称中即可一目了然另外几处真武庙为避 免重名,则分别改成了安康胡同、针线胡同、红岩胡同等 7 处以火神庙命名的胡同分别是位于地安门东大街南侧的焕 新胡同、位于建国门内大街北侧的春雨胡同、位于朝内南小 街东侧的前芳嘉园胡同、位于德外大街东面的五路通街、位 于太平桥大街西面的安平巷、位于大栅栏街北面的青风夹 道,这些地方昔日都叫火神庙在旧时的北京城区,以城隍 庙命名的胡同街巷也有 3 处,除了今天刊发的因都城隍庙得 名的成方街外,现在金宝街南面的北总布胡同和宣武门外的 南横东街过去也都建有城隍庙,前者清代称城隍庙胡同,后 者曾叫城隍庙街旧时北京城区以庙宇命名的胡同街巷还可以列举很多, 有的一提名称即可知道昔日的庙宇,如马神庙街、三庙街、 三庙前街、白庙胡同、红庙街;有的是去掉“庙”字只留名 称,如玉钵胡同得名于玉钵庙、扣钟胡同得名于扣钟庙、晋 太胡同得名于晋太高庙、响鼓胡同得名于响鼓庙、真如镜胡 同得名于真如镜庙;有的则很难想象出胡同的名称与原来庙 宇的关联,比如培英胡同原叫大马神庙胡同,培智胡同原叫 小马神庙胡同,南文昌胡同原叫马神庙,北帅府胡同原叫马 家庙,北火扇胡同东段原称七圣庙,勤劳胡同原称老爷庙, 灵光胡同原称灵官庙胡同,月光胡同原称娘娘庙,樱桃胡同 原称皈子庙,大红巷原称大宏庙,西章胡同原称三官庙,西 厅胡同原称关王庙街,兴旺胡同原称药王庙前街,迎新街原 叫阎王庙街,铁鸟胡同得名于铁老鹳庙,前、后百户胡同得 名于白虎庙 ,,在以庙宇命名的胡同街巷中,有两条街颇为有趣,这就 是三庙街和精忠庙街——前者住过金代名将金兀术,后者则 建有纪念抗金英雄岳飞的精忠庙。
三庙街位于长椿街东侧, 因有第三座关帝庙而得名据传,三庙街即唐代幽州城的檀 州街, 是北京城最古老的街巷, 金朝初年, 金兀术曾居此街; 精忠庙街位于天坛路西口路北,因精忠庙而得名精忠庙建 于清康熙年间,庙有三重殿堂,中殿供奉岳飞像,门口还有 秦桧夫妇的铁铸跪像 1965 年,精忠庙街改为精忠街碑与北京胡同街巷名称 (图 )中国碑碣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因此,老北京胡同名称 中有不少是以碑命名的,比如麒麟碑胡同、半截碑胡同、石 碑大院、石碑胡同等等,都是因为胡同中最早曾有作为景物 标志的汉白玉石碑而得名麒麟碑胡同位于张自忠路北面,炒豆胡同东边,这条胡 同里的麒麟碑,本是明朝嘉靖年间武将仇鸾府宅门前影壁上 嵌着的一块雕刻有麒麟的汉白玉石碑清末民初,在一次道 路施工中,这块被埋于地下数百年之久的麒麟碑重见天日, 并被移至有关文物单位收藏;半截碑胡同位于新文化街北 边,北闹市口南面,后来改成了闹市口中街;石碑大院位于 德胜门西大街和西直门内大街之间,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胡 同,因有寺庙残留下来的石碑而得名此外,还有 4 个叫石碑胡同的地方第一处石碑胡同位 于鼓楼西大街南面, 烟袋斜街北面, 清乾隆年间称石碑胡同, 宣统时分为两条胡同,原胡同北部宽阔的地方称大石碑胡 同,南部的支巷叫小石碑胡同;第二处石碑胡同位于阜成门 内大街南侧、锦什坊街西面,后来随着城市道路的建设,这 条胡同消逝;第三处石碑胡同位于东四南大街东侧的礼士胡 同北面,后并入了礼士胡同;第四处石碑胡同在东绒线胡同 与西长安街之间,呈南北走向,明代因胡同北口有一通下马 碑而得名。
在明、清两代, 石碑胡同以东皆为皇家禁卫机构, 立在胡同口儿的那通汉白玉石碑上,刻有“官员人等,至此 下马”八个大字建国家大剧院时,胡同拆迁,如今石碑胡 同名称尚在,但胡同已变成宽阔的大街碑,其实最初并无文字,只是立在门前用以看日影和拴 马用的长形石头古时人们没有钟表,往往是通过竖石的影 子看时辰辞海中关于碑即有这样的注释:碑,古时宫、庙 门前用以识日影及拴牲口的竖石 《仪礼•聘礼》:“上当碑郑玄注:“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 (影),引阴阳也凡碑,引 物者,宗庙则丽牲焉 ,, ”石碑,石上镌刻文字,作为纪念 物或标记,也用以刻文告秦代称刻石,汉以后称碑后来 也称碑碣,但古人一般把长方形的刻石叫“碑” ,把圜首形 或形在方圆之间、上小下大的刻石叫碣据考,最早开树碑 立传之风的是秦始皇,东汉以后,碑碣渐多我国现保存碑 石最多的地方是位于陕西西安的碑林博物馆,这里原是北宋 元祐五年为保存唐代的《天成石经》而建的文庙 《开成石 经》又称唐石经, 唐开成二年刻成, 上面用楷书刻有 《周易》、 《尚书》、《诗经》、《论语》等 12 种典籍此后,历代陆续 将珍贵碑刻存入,现共收藏有碑石三千余方其中给我印象 最深的是明末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的遗物《明德受纪碑》 , 上刻李自成建立的政权“大顺”二字,同时还记载着当时陕 西大旱,“小麦每斗二两四钱,米每斗二两六钱”和“人食 人犬亦食人”的惨状。
这些碑石不仅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而且荟萃了历代著名书法家的艺术真迹,像唐代的怀素、颜 真卿、柳公权,宋代的米芾、苏轼以及元、明的赵孟頫、董 其昌等书法大师所书的碑石,在碑林博物馆里都可以觅到虽然在北京的胡同街巷名称中不少含有“碑”字,但有 趣的是,高碑胡同却并非因为碑而得名在明代,这里本叫 高坡胡同,因胡同的地势比其南面的兵部洼胡同高出一块, 故名清代,这里改称坡儿胡同,民国时期根据谐音被叫成 了高碑胡同,紧邻高碑胡同西面的另一条胡同则取名为高碑 大院十二生肖与胡同街巷名称 (图 )北京旧城以动物命名的胡同总计有 452条, 12 生肖中, 除了“蛇”外,其余 11 种动物都进入了北京的胡同街巷地 名中其数量依次为:马, 102 条;羊, 53条;牛, 37 条; 龙, 35条;虎, 33条;猪, 17条;狗, 14 条;鸡, 3条; 猴, 2条;兔, 1条;鼠, 1 条以 12 种动物作为人的属相,据说是缘于我们远古祖先 的动物崇拜 关于 12 生肖的记载, 现有文献资料中, 以《诗 经》为最早在《诗经•小雅•吉日》中,就曾有“吉日庚 午,即差我马”的记载到了南北朝时期,诗人沈炯还曾写 下过一首著名的十二生肖诗: 鼠迹生尘案, 牛羊暮下来 /虎啸 坐空谷,兔月向窗开 /龙隰远青翠,蛇柳近徘徊 /马兰方远摘, 羊负始春栽 /猴栗羞芳果,鸡砧引清怀 /狗其怀物外,猪蠡窅 悠哉。
12 种动物与 12 地支一一对应,可见生肖文化之源远 流长北京不少以生肖命名的胡同中,同样也都有着丰厚的历 史积淀比如,位于西皇城根南街东面的图样山胡同,最早叫兔 儿山,明代时为皇家御园据传,明时帝王九九登高时,或 攀万岁山 (今景山 ) ,或登兔儿山,《日下旧闻考》中称其为旋 坡台兔儿山怪石嶙峋,高五十多丈民国时期,根据谐音 改称图样山胡同再如虎城胡同、虎坊胡同、虎坊路、虎坊桥等含“虎” 字的地名,也是因为明代那里曾建有虎房,是明朝皇宫饲养 老虎的地方由于 2009年7月 28日已刊发的《胡同记忆》 版编辑手记“胡同寻虎”中,对“虎”胡同曾做过一一盘点, 所以这里不再赘述北京的胡同街巷一路走来,以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