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产专用性79871.doc
3页奥利弗·威廉姆森(1932-),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命名者,200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关于资产专用性的经济学分析 资产专用性概念 1995年诺贝尔奖得主科斯,是新制度主义学派的开创者,他提出了“交易费用”(ransaction Costs,又称“交易成本”)这一革命性的概念科斯解释了企业的“存在性命题”,同时,他还试图解答企业的边界问题,即企业应当扩张到何种程度才会停下来,构成一种均衡?他给出了一个模糊的答案,其大意是,企业的确可以节约市场上的交易费用,但这是外部交易费用,而企业扩张之时,它会形成层级,会有科层组织上的信息传递和缺失,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本身也会产生内部交易费用所以,这种费用积累到一定程度,企业会停下来,权衡一下外部边际交易费用和内部边际交易费用的大小问题,由此,企业的边界就出现了威廉姆森详细分析了企业科层,他的贡献可以用塔脱夫肉商的故事来作注脚塔脱夫肉商是一个卖新鲜肉的专业商家,鲜肉离不开冻箱保存,冻箱几乎是鲜肉买卖的“生存线”由于鲜肉对冻箱形成了“依赖关系”,因而威廉姆森将其定义为“资产专用性”(asset specificity)一旦形成了这种“依附关系”,冻箱服务提供商就会时不时欺负肉商,例如提高租金,威廉姆森将这种类似“敲竹杠”的行为称之为“机会主义”。
而鲜肉商在焦虑中惶惶度日,他唯一的出路就是,积蓄资金开办冻箱业务,或去市场兼并类似的冻箱企业,摆脱原来的“资产专用性”威胁,而威廉姆森则将这种做法称为“纵向一体化”资产专用性”、“纵向一体化”、“机会主义”成为威廉姆森贡献给新制度经济学的词汇,而这些行为的机制跟科斯所揭示的企业边界是相同的,都是将“外部风险内部化”,将组织以外的不可测因素“内部消化”威廉姆森将问题的核心放到了“资产专用性”上,强化了生产中的资本相互依赖关系塔脱夫肉商可以有两种方法来解决“资产专用性”以及衍生的“机会主义”:一种是前述的“纵向一体化”,让“看得见的手”取代“看不见的手”,让组织内部行政化取代市场交易的风险性还有一种方法是,同冻箱商建立一种长期稳固的契约,即“契约关系的长期化”在这种长期约定的框架下,让冻箱商做出承诺,不随便“敲竹杠”随后,威廉姆森又简化了自己的观点,他将“纵向一体化”的行为也看作是一种“长期契约”,因为相对市场交易的缔结稳固,“纵向一体化”将交易对手变成了雇员,同雇员签订的合同长期性肯定超过了诡异而多变的市场交易毫无疑问,当威廉姆森将科斯的企业理论转化为稳定的契约理论,他开始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之间游走。
比如,他将契约的长短问题变成“资产专用性”的程度问题,如果鲜肉商对冻箱保存业务的依赖非常高,而对火车长途运输业务的依赖则没有那么高,那么后者的“资产专用性”级别就没有前者高,而“资产专用性”程度越高,为预防“机会主义”行为所需付出的成本就越高,这就越需要建立一种持久、稳定的契约关系这也可映射到企业人力资本领域现代企业核心部门的骨干大多能获得企业的股权,那是因为他们的“资产专用性”很高,企业希望通过“金手铐”的方式来“安定”他们,形成一种稳定的契约关系但这是不是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所有问题呢?内部化产生的稳定契约也会形成另外的交易费用再以塔脱夫肉商为例,在没有“纵向一体化”前,塔脱夫肉商从冻箱提供者那里获得服务,就像亚当.斯密所言,双方都是从自己的私利出发,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由此产生市场交易并确定竞争性的价格简单地说,就是彼此都对自己负责当塔脱夫肉商兼并了冻箱提供商,塔脱夫肉商要雇佣冻箱提供商来管理冻箱,冻箱不再是管理人的,而是塔脱夫肉商的当一个人管理不属于自己的资产时,很难像管理属于自己的资产那样“卖力”,即无法像过去进行市场交易那样对其提供强有力的激励肉商则通过监督来控制冻箱管理人,但这种监督必定是不充分的,肉商可以让冻箱管理人多“冻”一些肉,但是冻箱管理人可能不会爱护设备。
显然,威廉姆森的思路自然又“黏合”上迈克尔.詹森(Michael C.Jensen)和威廉.麦克林(WilliamMeckling)开辟的委托代理理论(Principal-agentTheory),这使一个伪装型的管理学问题变成了内部人控制问题,而后者则催生了企业治理结构理论 “月亮树梢影下工作的人” 塔脱夫肉商从被“敲竹杠”的境地变成了雇主的位置,冻箱提供商成了冻箱管理人,新的博弈上演由于肉商在监督问题上不可能让冻箱管理者视同“己有”,肉商在和冻箱管理人签订合同的时候,不可能杜绝冻箱管理人的“偷懒”、“卸责”、“故意浪费”或者偷偷冰冻自家水果之类的利己行为,因此这个合同是不完美、不完全的如果说委托代理理论是解决肉商的“如何监督”的问题,那么“不完全契约理论”(incompletecontracting theory/GHM model)就是强调权利再分配的问题这两种方式的不同在于,是否愿意改变原先的产权结构根据前者,肉商可以拍拍冻箱管理人的肩头说,“老弟,肉冻得不错,如果你能将冻箱的电费控制在比较低的水平,我就给你奖金根据后者,肉商对冻箱管理人说:“老弟,肉冻得还凑合,如果你能好好干,冻箱用了五年之后,我就送给你。
这其实引发了不同的激励方式重要的是,请不要狭窄地理解这种不完全性,似乎都归咎于代理人,而不是委托人,似乎都是冻箱管理人,而不是肉商的问题当存在资本市场的时候,委托人也会有机会主义,对于肉商来说,他知道冻箱业务存在内部人控制,他已经理解了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局势,他可以在资本市场选择有利的时机将其整体出售,而冻箱管理人则知道股东(肉商)会“出卖”(因为出售也许会导致经营层的换血),那么他在运作冻箱业务的时候,既要获得一个极其有利的薪酬价格,同时也要尽可能地规避股东控制,使资源流向自己喜欢的项目或者带来私利的项目上现在华尔街高管的天价薪酬和卸责问题,其实就属于这一问题威廉姆森不像另一个经济学家、哈佛大学的奥利弗.哈特(Oliver Hart)教授那样,过度在“不完全契约”上下工夫,他只不过用在不确定条件下的“资产专用性”问题来构造公司治理以肉商为例,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是这样的:肉商雇佣了养猪户、杀猪户、分销者……这是一个团队生产的概念,肉商组合这些生产要素形成企业,同时支付报酬(例如工资、原料成本)给这些生产要素,当支付完所有的要素报酬,剩余就是肉商自己的,阿门.阿尔钦(ArmenAlchian)、哈罗德.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z)将这种权利称为“剩余索取权”。
就像科斯的发问一样,威廉姆森也同样发问:“为什么肉商有资格获得剩余索取权呢?”回到“资产专用性”这一问题上来,因为契约是不完全的,很多因素没有考虑到,所以总存在对“资产专用性”的“敲竹杠”行为,而为了消弭它,则需要支付交易费用,所以一定存在一种方式来消弭“资产专用性”导致的交易费用过度上升问题威廉姆森认为交易费用是由交易环境(交易次数、不确定性)、交易特征(资产专用性)和交易频率决定的,于是在这种情形下就一定要引入官僚主义进行行政控制,而这种控制是无法用边际回报来测算的于是,威廉姆森推出一个原则:在企业内部,无法测算其工作回报的人成为监督者是最有利的,简单地说,“就是在月亮树梢影下工作的人应当监督在光天化日之下工作的人”,那么在产权结构上,应当让那些在“月亮树梢影下工作的人”优先获得(部分)产权这一原则的推导,实际上改变了过去对公司产权结构的认知,它基本上解释了为什么世界500强企业的CEO会有天价收入和薪酬,薪酬是基层员工的几千倍不是CEO非常具有创造力,值这个价格,而是他的工作无法量化监督,同时他的权力又非常大,那么天价薪酬的含义不是激励CEO智慧地开疆辟土,而是希望他不要故意犯错,因为他犯错导致的损失太大了,一旦他犯错,那么他将失去未来的天价薪酬,天价薪酬是他犯错的机会成本。
天价薪酬包含着较多的股权激励,这其实可以看作是公司的“剩余索取权”实施了某种程度上的转移 理论的“边界” 坦率地说,威廉姆森看出了一些门道,但也有轻性他采用一种权力意识的方式来看待企业内部结,比如威氏在钱德勒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一种企业结构类型——“U型结构、H型结构、M结构”,但他也轻率地对其理论做了推导比如,在企业边界的问题上,威廉姆森提出了一个“复制和选择性干预的不可能命题”他首先假定小企业效率一般会比大企业高,但如果企业的内部运作是容纳多个小企业,那么相当于企业复制了小企业,这时候大企业的效率就跟小企业一样,而当大企业对内在小企业进行选择性干预的话,那么大企业就可能干得好,也就是说,复制和选择性干预,可以允许企业无限增长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原因就在于大企业在容纳内部小企业的同时,会建立科层组织,发生巨大的科层成本,信息流随着科层的增加,发生信息传递损失,从而形成了制约性的边界威廉姆森的这种解释如果放在工业企业身上,也还能说得通,但放在另一类企业身上则非常牵强如威廉姆森无法解释“沃尔玛模式”的强劲扩张,几乎总能不断突破事先假设的规模限制而实际原因在于,“沃尔玛模式”的内部权力分配跟生产性企业不同,生产性企业是根据流程和工序形成不同的上下游部门配合,它的扩张是一种垂直科层,而“沃尔玛模式”则是可以连锁复制的,商品采购权归总部,销售权归分店,内部架构是一个中心单元同无数个外在单元发生关系的形式,“沃尔玛模式”的分店复制的是平行科层,它同总部发生的信息流模式可以被“集约化”、“均化”、“模块化”,这使其扩张能力要远远超过威廉姆所了解的那些工业企业。
威廉姆森是一个研究企业界的学者,但其理论也有“边界”了解了其理论的边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并运用他的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