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主要农作物良种科技创新规划》.docx

137页
  • 卖家[上传人]:tang****xu3
  • 文档编号:163209910
  • 上传时间:2021-01-2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79.55KB
  • / 13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主要农作物良种科技创新规划(2016-2020年)种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良种是支撑现代种业发展的基础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109号)和《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 通知》(国发〔2014〕64号),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制订本规划一、发展现状与需求(一)发展现状1. 优良品种选育为保障我国主要农产品供给作出重要贡献建国以来,我国育成农作物新品种达20000余个,实现5〜6 次新品种大规模更新换代,推广了一批突破性优良新品种,例如杂交稻(汕优63、两优培九、扬两优6号、Y两优1号等)、优质 高产小麦(扬麦158、郑麦9023、济麦22、矮抗58等)、杂交 玉米(中单2号、丹玉13、掖单13、农大108、浚单20、郑单 958等)、高产广适大豆(中黄13等)、转基因抗虫棉(中棉29、 中棉所41、鲁棉研15等)、双低油菜(中双11号、华油杂62 等)等优良品种,良种供应能力显著提高,良种覆盖率达到96%, 品种对提高单产的贡献率达 43%。

      农作物新品种对确保粮食产虽 持续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总体上,我国杂交水稻、转基因抗虫 棉、杂交油菜、杂交小麦、杂交大豆等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杂交玉米、优质小麦、蔬菜等处于国际先进水平2. 主要农作物育种技术创新成效显著我国农作物育种技术先后经历了优良农家品种筛选、矮化育 种、杂种优势利用、分子育种等发展阶段杂种优势利用有力提 升了作物生产能力,推动了现代种业发展野生稻雄性不育胞质 的发现和应用诞生了三系杂交稻,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资源的发现和应用诞生了两系法杂交稻,促使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向更高水平 发展,水稻产H大幅度提升此外,玉米、油菜、棉花、蔬菜等 主要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技术不断创新并得到有效应用应用花药 培养、组织细胞培养、原生质体等细胞工程技术及诱变育种技术, 育成一批小麦、水稻和油菜等作物新品种进入新世纪以来,以 分子标记和转基因育种为代表的分子育种技术开始用于育种实 践,利用基于分子标记选择与常规技术结合的分子标记育种技术 体系,创制了一批大面积推广的农作物新品种3.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作物良种科技创新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级、省地级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等科教单位始终是我国种业科技创新主体,育成了 90%以上的主要农 作物新品种,对我国种业科技发展和农业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通过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以及各类科技计划 (863、科技支撑 计划等)的实施,有效推动了我国农作物育种创新体系的建设和 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格局, 包括以国家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为主体的农业重大基础理论研究体系;以国家级农业 科研机构、涉农大学和涉农重点企业参与形成的重大关键技术研 究体系;以区域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农业大学为主体的区域创新 体系;涵盖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作 物改良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的基地平台体系近年来,种子企 业实力明显增强,培育了一批 肓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市场集 中度逐步提高我国主要农作物育种科技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具备了从基础 研究、应用研究到成果推广等创新与应用能力,基本满足了农业 生产对品种的需求,但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作物良种科技原始创新能力仍然薄弱,在技术创新和产权 专利方面与发达国家尚存在较大差距,种质资源创新不足,有育 种利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基因少,重大新品种缺乏二是 种业企业尚未成为良种科技投资和创新主体,我国现有的 5940多家种子公司,其中注册资本 3000万元以上的有1136家,绝大多数种子企业尚没有健全的研发体系,只有极少数的种子企业具 有商业化育种能力。

      三是现行农作物良种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难以 满足现代种业发展的需求,种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种质资源、 基因发掘、育种技术、品种选育、良种繁育与产业化推广脱节, 良种科技研发与商业化种业发展机制尚未健全;另一方面,我国 对良种科技攻关和种业发展管理部门多,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机 制,在核心技术创新、重大技术的工程化集成和熟化能力创新方 面,缺少大兵团攻关和协同运作,限制了重大品种的研发和产业 化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创新发展模式,整合资源,形成科研分 工合理、产学研紧密结合、运行高效的良种科技创新机制二)发展需求1. 强化良种科技创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迫切要求粮食安全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据 预测,到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人均占有粮食要达 到437公斤然而,我国粮食安全在新的时期却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一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将使得耕地资源逐步减少, 保住18亿亩 耕地红线困难很大二是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将对粮食生产带 来重大影响水资源短缺使农田灌溉难以为继,全国常年缺水虽 约3000亿立方米,受旱面积达1.95亿〜3亿亩;过度施用农药化 肥、土地沙化、盐碱化、土壤侵蚀、气候变暖以及废气废水的污 染扩散,均给粮食生产带来极大隐患。

      三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 平和购买力不断提高,维持粮食总H和质H平衡、地区平衡和种 类平衡的难度不断加大尤其是近年来粮食进口不断攀升,但由 于我国人口和人均粮食消费均在持续增长,依靠进口无法解决我 国粮食安全问题因此,培育和推广高产、优质、多抗、广适、 资源高效利用农作物新品种,对于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确保国家 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2. 增强良种科技创新能力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支撑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口大虽迁 移城市,农村劳动力急剧减少、成本急剧上升,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轻简化成为大势所趋以往我国农业生产以单纯追求产 虽为主,拼资源、拼消耗,其实质是高成本、高消耗的发展模式 新时期的现代化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 把这种模式转变为数虽、质虽、效益并重的发展方式发展现代 育种技术,培育适宜机械化和轻简化作业、特色专用的重大作物 新品种,是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支撑3.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国农作物良种科技创新提供 了机遇现代科学技术持续创新,引领农作物育种发生深刻变革表 型组学技术使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不断深化,高通虽测序和基因组 学技术为基因发掘与应用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引领农作物育种 全面进入分子育种新阶段。

      以分子标记育种技术、分子设计技术、 基因精准表达调控技术等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作 物新品种培育,引领生物技术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 当前, 为了抢占种业竞争的制高点,世界主要国家及跨国种业集团纷纷加大投资力度,加速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因此,我国必须抓住赶 超发达国家的历史机遇,使我国早日成为种业科技强国二、规划思路与原则(一)规划思路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 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109号)和《国务院印 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 通知》(国发〔2014〕64号)的整体规划和要求,围绕发展现代 种业和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的重大需求,以提升自主创新为核心,按照 夯实研究基础、突破前沿技术、创制重大产品、培育新兴产 业、引领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 花、油菜、蔬菜等主要农作物为对象,按照种质资源与基因发掘、 育种技术、品种创制、良种繁育、种子加工与质虽控制等科技创 新链条,从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产品创制与示范应用,实施全产业链育种科技攻关;优化政策环境,完善平台 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显著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种业国 际兑争力。

      二)基本原则坚持种业全产业链科技攻关系统规划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和产业研究的重点方向和内容,注重基础性、前瞻性、产业性科 技项目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支撑,发挥科研院所和种业企业两个作 用坚持品种产业应用导向针对制约粮食生产和调结构转方式 的关键因素,培育具备抗病虫、抗逆、抗倒伏、广适、优质等性 状的高产优良品种并大面积应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 撑坚持重点支持与统筹兼顾相结合对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及主 要农产品供给的关键种业科技问题重点支持,统筹兼顾粮食、棉 油、蔬菜等种业科技的全面发展坚持国家需求与市场导向紧密衔接坚持遵循市场经济规 则,体现国家战略目标,强化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促进种业企 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幅提升三、规划目标(一)总体目标围绕国际农作物种业科技发展前沿和我国种业科技发展需 求,以选育突破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大豆、棉花、蔬菜 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为核心,以重大科学问题解析为基础,以优 异基因挖掘、种质创新和育种新技术为关键,以新品种产业化为 目标,突破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高效繁育、加工流通等关键 环节的核心技术,提高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市场在种业 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企紧密合作、 利益共享的产学研联合攻关模式,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 确立企业商业化育种的主体地位,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为保 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二)具体指标提升育种基础科研创新能力。

      突破产虽、品质、抗性、资源 高效利用等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及遗传规律,创新育种理论 和方法;发掘主要农作物重要性状基因 500个以上,创制优异育 种新材料5000份以上提高良种创制水平在种质创新、基因发掘、品种创制等关 键环节,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创制高产优质、资源高效利用、 环境友好、适宜机械化生产的新品种 800个以上;品种选育效率 提高50%提高良种繁育与应用能力攻克良种繁育、种子加工与质虽 控制技术;示范推广农作物良种10亿亩,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 献率达到50%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 97%以上提升农作物育种支撑能力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农作物 育种创新团队;形成育种基础科研、共性技术和大数据信息共享 平台;面向主产区完善品种测试网络,建立产业化示范基地;引导育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种业企业育种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我国种业国际竞争力创建我国农作物种业全产 业链科技创新体系,培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 业企业15〜20个,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销售收入 10%以上,力争1〜2个种业企业进入世界种业前 10强四、主要攻关方向(一) 优异种质资源鉴定与重要新基因挖掘开展种质资源的基因型检测与重要性状精准鉴定和评价,研 究种质资源的结构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揭示主要农作物优异种 质资源形成与演化规律;创制性状突出的优异新种质;研究主要 农作物基因组变异,发掘优异新基因,解析重要性状形成的遗传 机理与调控网络;研究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

      二) 重大育种技术与材料创新创新分子标记、细胞与染色体工程、诱发突变、分子设计、 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组编辑等技术,研究分子设计育种理论和方法,与常规育种技术组装集成,构建现代高效精准的分子育种技 术体系;聚合优异基因,创制高产、优质、抗病虫、抗逆、资源 高效利用、适合机械化作业等突破性育种新材料三) 重大新品种选育与试验示范依据不同作物生态区域特点及育种目标,建立新品种标准化 和规模化测试体系;强化多性状的协调改良,科学制定不同农作 物、不同生态区的育种目标,选育主要农作物强优势杂交种和常 规新品种四) 良种繁育与产业化关键。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