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9课 辛亥革命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
27页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1,公元1894年,3,公元1905年,4,公元1906年,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成立,预备立宪,2,公元1901年,清末新政,1912.2.12 清帝退位,5,公元1911年,武昌起义,6,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空定位,指19世纪90年代到1912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度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的总和发生于旧历辛亥年(1911年)的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狭义:,广义:,性质:,第一次完全意义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社会背景(客观上) 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民族危机严重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 力量发展(根本原因),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甲午战争后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清末新政奖励工商 社会上实业救国的热潮,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原因:,3.“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使得清朝统治危机步步加深,各地人民的抗捐抗税斗争、收回利权运动等,社会矛盾激化,成为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基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清末新政(19011905),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遭受重挫,试图通过实行“新政”进行“自救” 目的:适应帝国主义侵略需要、缓和与资产阶级的矛盾、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目的挽救清朝危局,以维持其专制统治,结果: 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知识拓展:“种瓜得豆”的清末新政 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 办学和留学热潮的出现,使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成为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 由于清末新军的出现,革命党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新军,新军逐渐成了清政府的据墓人,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作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促进的民主革命的发展,背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 过程: 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规定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君主不能以诏令变更法律;在保证“君上大权”的前提下,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形式得到极其有限的确认,2.清政府的预备立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立宪派三次的请愿 第一次是1909年10月至1910年1月。
由江苏咨议局发起,要求一年之内召开国会被清政府以“国民知识程度不齐”为理由拒绝 第二次是1910年4月至6月专门成立“国会请愿同志会”和“国会期成会”进行联络并创办机关刊物国民公报进行宣传,被清政府以“财政困难、各地受灾、匪徒滋扰”为由拒绝 第三次是1910年7月至11月成立“各省咨议局联合会”,通过“速开国会”的提案资政院成立,通过的第一个议案也是“速开国会”清廷被迫宣布将召开国会的期限由九年缩短到五年,并立即着手组织内阁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作用: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内阁大臣共计13人,其中汉族4人,满族9人,满族9人中,皇族又占7人,因而这个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评价: 20世纪初,面对国内外压力,清政府被迫宣布“预备立宪”,其目的并非实行民主政治,而是缓解统治危机,最终实现“皇位永永固”预备立宪”加剧了中央与地方之间、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了清王朝的覆灭清末的预备立宪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是他是中国二千年封建与专制制度的第一次向宪制的过渡;是中国封建与专制社会的第一次政治改革;也是中国封建与专制向宪制的第一次和平过渡。
结论: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加深了清朝统治危机,客观上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社会基础,(一)社会背景(客观上) 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民族危机严重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 力量发展(根本原因) 3.“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使得清朝统治危机步步加深,各地人民的抗捐抗税斗争、收回利权运动等,社会矛盾激化,成为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基础二)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的准备活动(主观上) 1.组织准备(组织基础)建立革命团体和政党 2.思想准备(思想基础)宣传革命思想理论 创立革命思想理论:三民主义 3.革命派的军事准备活动(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三)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导火线),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3.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1)兴起: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孙中山是广东省香山县人,出身于农民家庭,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方式的近代教育,注: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组织基础,关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与“三民主义”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脱去数千年种种之奴隶性质,洗尽二百六十年残惨虐酷之大耻辱,使中国大陆成干净土惊数千年之睡狮而起舞,是在革命,是在独立中华共和国万岁!中华共和国四万万同胞的自由万岁! 邹容革命军,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章炳麟,邹容,陈天华,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 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 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 这中国,那一点,我还有分? 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 -陈天华猛回头,章炳麟、邹容、陈天华革命思想的共同点是 揭露和批判清政府的腐败和卖国主张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共和国,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保障,前提,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没有明确反帝,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没有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核心,结合所学知识,你会怎样评价三民主义?,进步性 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局限性: 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主义没有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以反皇权代替反封建);民生主义是不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思想基础,(2)发展:孙中山除继续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外,还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巨大辛亥革命前的各次起义形势图,七十二烈士之墓,秋瑾,军事基础,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武昌起义,(1)有利时机:保路运动历史纵横),(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3)结果: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省和上海纷纷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立宪派与旧官僚投机革命!,革命阵营潜伏危机!,导火线,(1)建立共和政体: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2.中华民国的建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五色旗(五种颜色依次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着“五族共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纪元:民国纪年 改用公历,1、原因:英国等列强支持;袁世凯军事实力强大和政治阴谋;孙中山等革命派的软弱与妥协。
2)革命果实旁落,2、过程: 袁世凯在列强支持下,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又利用革命党人急于完成统一的愿望,诱使其展开和议.在内外交困之下,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举袁做大总统 袁世凯随后又以南方革命党的共和要求,对已束手无策的清政府施压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清王朝结束; 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就这样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各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思考:为何清帝退位被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以和平的方式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二、“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三、“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四、“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五、“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六“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体现了哪些原则?,目的:,评价:,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局限性:,因人设法,损害了法律的庄严性进步性:,辛亥革命带来了那些变化?,1、国家变了:中华帝国,2、政体变了:君主专制度,3、民的地位变了:臣民,4、治国理念变了:人治,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华侨来华投资,成立实业部,颁布一些鼓励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1912年至1919年,民族工业新建厂矿470多个,投资约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扩建投资,新增资本至少有一亿三四千万元左右,相当于此前50年间投资的总和”,推动了经济工业化,讽刺袁世凯称帝漫画,思想理性化,社会文明化,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中国政治民主化、法制化获得重大突破 (2)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思想: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4)风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1.意义: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2.局限性:,表现: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原因: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其它原因:,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帝国主义、立宪派、旧官僚的破坏;袁世凯有强大的实力并耍两面派手段 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课堂总结,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清末新政,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预备立宪,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建立,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