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doc
4页浅谈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人文性,工具性,是语文教学领域的老话题人文性,反映语文课程熏染学生思想情感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工具性,反映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反映了语文“文以载道”的客观规律宋代教育家朱熹认为:“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唯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三代圣贤文章皆从此心写出,文便是道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人文性与工具性是相融的,是语文课程固有的基本的特点;二是这样的一种“统一” ,是要在语文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及其形象思维具体、切实的感染和熏陶,收到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效果阅读,是在学习语言,增长言语技能,也是在接受一种思想观点的影响;表达,是在驾驭语言,施展言语技能,也是在表露一种思想观点学生语言技能的增长与个体的社会化发展举头并进,相得益彰,伴随人的一生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其要领是:“潜移默化” 这,并非易事以下拟从言语心理、学生阅读、教师素养等方面谈谈陋见一、唤起学生的精神反应一、唤起学生的精神反应母语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教育” 。
这种精神教育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训练和提高的过程分内外两层:外在的,是语言能力的提高;内里的,是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生命本体的活跃、文化涵养的加深内外结合,就是语言和精神的不断融合、再生如果语文教学不认识到、不着眼于“内里” ,那么, “外在”的所谓语言能力也就绝难形成进而,整个语文教育也就必然高耗低效简而言之,着意于“精神” ,方可得益于“技能” 所以,要把文学艺术的珍贵雨露浸润到学生灵魂的至深处,使学生习染人文气韵、诗人气质,使学生对人生世相和语言文字越来越敏感,情思情趣越来越丰妙和高雅这一过程是诗化学生心灵的过程,也是语文教学的至美境界进入这样的境界,人文性与工具性才能达到完美的统一语文教学必须唤起学生的精神反应,促进语言和精神的不断融合、再生第一,从教材看,不能过分地统一,不能过分地注重名家名篇,内容要贴近儿童生活,以能激起学生天然的兴趣为前提所以,语文教师要对照《语文课程标准》 ,依据本地本班学生实际,能动地对教材进行二次编写,适当增删教材,把语文课与课外的大量阅读结合起来第二,从教师看,备课要力争摆脱对教参的依赖,独立走进教材,从朗读开始,感悟课文,直至“其义皆出吾心” “其言皆出吾口”的境界。
李吉林老师说,教师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是火种备课粗糙,没有到教材中走个来回,自身的情感没有激发,教学语言势必枯燥,情感势必苍白,难以唤起学生的精神反应第三,从过程看,对于课文的解读也必须从朗读、默读入手,整体感悟课文,品赏课文教学的形式,除讲读外,更要变换,比如,听读欣赏,演课本剧等等围绕文章内容,条分缕析,机械解剖,读读讲讲,问问答答这样的教学所形成的团体学习的“场”效应,除对后进生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的帮助外,没有其它的意义学生所经历的语文学习活动,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机械苍白的训练,保不了工具性,更谈不上人文性二、二、构建尽早阅读、大量阅读的环境一个人的言语技能,是在语言环境中浸泡出来的口头语言技能的习得,离不开人际的口语交流书面语言技能的习得,离不开文本的阅读和写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第一任语文老师,便是他们的父母父母文化水平高,言语能力强,家庭文化氛围浓,孩子的语文水平就高然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于文化学习,由于父母文化水平的局限、教育观念的偏差、外出打工等因素,孩子的学习缺乏必要、及时的激励和引导,动力不够,层次较低父母没有阅读的习惯,也就没有榜样的示范,也就没有方法的启迪,更没有引导孩子阅读的意识。
在这样的环境中走出来的孩子,对知识的学习缺乏动力,往往处于一种无动于衷的状态大量阅读,频频与书面文字接触,一书一人,形成一个世界书,可以令人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人的内心活动一旦与书中的世界产生关联的震荡,人就沉浸在“场”的氛围中在“场”中,学生情融融,意切切,对语言文字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心领神会所以,阅读之“场” ,是人文性、工具性完美结合的天然境界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需要没完没了的‘拉一把’ ,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构建尽早阅读、大量阅读的环境,就是要让学生喜爱阅读,鼓励他们多读书,读多种书,在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的同时,接受各种风格的书面语言的浸泡,使他们在大量阅读中,增加语汇积累,领会汉语言灵活的表达形式,习染书卷气质,接受文化的熏陶,得到美感的历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改造学校图书室将图书室改成藏书室,把图书分配到每个班级的教室,使每个教室发挥图书室、阅览室的功能,最大限度地为全体学生读书创造氛围和便利的条件。
藏书室的功能主要在于图书采购和促进图书在班级之间、学生之间流转第二,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中华经典诗文,是语言文字形式的华夏文明一个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人,其后天的文化气质也明显与众不同凡是在儿童少年时代阅读并背诵过大量诗文的人,凡是被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熏陶和浸透过的人,其日常的作为举止、言谈教养都会烙上浓郁的书卷气这种儒雅的书卷气是文明的标志无数生命个体都洋溢着这样浓郁的书卷气,整个社会文明就会跨上一个新台阶诵读中华经典诗文,意义无穷第三,组织开展家庭读书活动以学生为纽带,将校园读书活动向家庭延伸,鼓励家长大手拉小手,开展亲子读书活动,改善家庭文化氛围,推动社区文化建设,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优良的环境三、拓展教师的文化底蕴三、拓展教师的文化底蕴夏沔尊先生在谈及著名教育家、艺术家李叔同时曾这样说:“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做背景的缘故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 ”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是影响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个底蕴厚实的语文教师,音容笑貌皆能展现文化的修养,解读、谈吐,均能体现语言文字的“适切” ,从而产生美感,生发魅力然而,当今在职的小学语文教师,自幼接受的是应试教育走上讲台以后,数年、数十年从事的也是真刀真枪的应试教育对于文本的解读,已经习惯于像我们的老师当年教我们一样,依照教参的分析、安排来落实教学的过程,用“手术刀”的方式,解剖文情并茂的读物,设计出无穷的问题,编写出一道道习题,还美其名曰“语言文字训练” 教师的教,瞄准的不是学生已有的语文水平和交际能力,考虑的也不是如何把学生领进语言能力的“最近发展区” ,而只是一味照本宣科地教,围着考试棒转至于自身对名著的阅读,对写作技能的锤炼,对视野的拓宽,对文化修养的提升,全然不屑一顾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师必须拓展自身的文化底蕴我们不妨可以这样来修炼内功第一,追溯我国语文教学的历史我国古代文史哲不分家,德、才、学、识、能,全都纳入“四书” “五经”和蒙学教材之中,教育、教学、语文教学,都成了混沌同一的概念,无非都是通过读“经”来“传道、授业、解惑” ,文与道高度统一从原始社会到鸦片战争以后的晚清社会,从民国到新中国诞生,随着历史大潮的起落,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教学观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材的编写等方面都发生了许多变化,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
追寻历史,定将教益良多第二,研读语文教学专著语文教学专著是围绕语文教学某方面的话题展开的专门的、系统的论述其特点在于系统、全面、周密、深刻对于专著,我们可以这样解读:了解其撰写、出版的背景;剖析其理论观点,尤其是创新之说;学习操作上的步骤和要领,尤其是别出心裁之举南通李吉林的情境教学理论,舟山乐连珠的快速阅读教学法,为我们开辟了语文教学的崭新天地第三,搜集名师成长故事名师所以为名师,绝非偶然他们耕耘的笔尖、前进的足迹无不昭示着人才成长的规律魏书生、钱梦龙,都只有初中学历,却都成为语文教育的大师听一听他们教学的掌故,收获的满是教师人生的启迪第四,啃点文史哲文学名著,小处,能丰富语汇;大处,能让人诗意地栖居着史学、哲学,能改善人的思维方式,让人开阔,让人深邃啃了文史哲,分量想轻都难!此外,还要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徐州的于永正老师酷爱京剧,京剧艺术给了他丰富的营养他认为“艺术修养高了,情感比较丰富了,才容易与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对接’ ” 第五,勤于笔耕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文思要畅,笔头不可断流语文教师的笔耕有两个方面:一是要从下水文开始,建立生活与写作、内心视像与文字描述、情感体验与书面表达的对应和转化,锤炼文笔,增长写作的感悟。
二是要针对自身实践,反躬自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将讲台经历转化成教学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