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析南戏的形成与发展.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人***
  • 文档编号:512347381
  • 上传时间:2023-07-1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7.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析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摘要:南戏是中国戏剧成熟较早的一种,它为中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本文旨在介绍南戏的形成过程,全方位的给人们展示何为南戏并且介绍了南戏的特点,以及它的发展,让人们了解南戏并关注南戏关键词:南戏;发展;特点1 定义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中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戏曲声腔系统为其后的许多声腔剧种,如海盐腔﹑馀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戏剧成熟较早的一支,是从宋杂剧、金院本到元杂剧,另有一个成熟稍迟的分支,是在东南沿海地区流行的南戏,因其最早产生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或“永嘉戏曲”它经过长期发展,到元末趋向成熟,后来演化为明清戏剧的主要形式——传奇2 兴起南戏产生的年代,祝允明《猥谈》说是北宋“宣和之后,南渡之际”,旧题徐渭作的《南词叙录》则说始于南宋光宗朝,两者相差六、七十年。

      又据刘埙《水云村稿》所述,南宋咸淳年间,所谓“永嘉戏曲”在江西南丰一带也已经很流行在《猥谈》和《南词叙录》中著录的最早的南戏剧目是《赵贞女蔡二郎》和《王魁》,都是写男子负心的故事可以确定为宋人所作的剧目另外还有几种宋代南戏也绝少有剧本传世,只有在《永乐大典》残卷中发现的《张协状元》一种,多数研究者认为是宋代的旧作   南戏最初是在温州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南词叙录》说它“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此外,它也吸收了宋词的曲调,以及唐宋大曲、诸宫调、唱赚等乐曲成分,并在表演形式上受到宋代官本杂剧的影响以《张协状元》的情况来看,它的开头是用诸宫调的说唱来叙述故事,然后进入角色的表演,剧中并穿插了不少滑稽取笑的成分宋代城市繁荣,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勾栏瓦舍遍布,为众多民间伎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宋室自南渡之后,定都临安,宗室勋戚、文武百官纷纷南迁温州是南宋除杭州以外最繁华富庶的商业都市,宋高宗在南渡之初,为避金兵,曾浮海逃至温州,以“州治为行宫”(《温州府志》),甚至把太庙也迁来温州(《宋史》)北方士绅平民,纷纷随之来到温州,温州人口在短期内骤增一半城市消费人口与日俱增,进一步推动了温州商业经济的发展。

      同是,诸色艺人也纷至沓来,各种民间伎艺云集于此,相互影响,也相互促进一种新的艺术样式——南曲戏文,就在这样的土壤中孕育、萌发 南戏是在宋杂剧脚色体系完备之后,在叙事性说唱文学高度成熟的基础上出现的它是民间艺人“以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南词叙录》)构成曲牌连缀体制,用代言体的形式搬演长篇故事,从而创造出一种新兴艺术样式就形式而言,它综合了宋代众多的伎艺,如宋杂剧、影戏、傀儡戏、歌舞大曲,以及唱赚、缠令等在表演上的优点,与诸宫调的关系则更为密切所有宋代存在的民间伎艺都是南戏综合吸收的对象,说唱文学则是其叙事方式的主要来源由于它是在其他伎艺成熟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又能兼采众长,所以能后来居上;另外,由于其他伎艺在表演上有许多地方可以与南戏沟通,使得伎艺演员也能熟练地掌握新兴的南戏,当南戏受到观众的欢迎时,他们便改弦易辙成为南戏演员而演出队伍迅速扩大,也促进了南戏在东南各地的繁衍3 南戏的特点  与杂剧、传奇相比,南戏有如下一些特点:  南戏熔歌唱、舞蹈、念白、科范于一炉,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由于故事情节比较曲折,剧本一般都是长篇,数倍于杂剧一本南戏长的可达五十多出,短的则为二三十出如《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张协状元》长达五十三出,《宦门子弟错立身》最短,只有十四出。

      一般在第一出前有四句“题目”,概括介绍剧情大意很多时候,南戏根据剧情的需要可长可短,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南戏运用南方曲调,韵律、宫调均无严格规定,不受宫调限制,且可随时换韵乐器以鼓板为主 南曲细腻委婉的特点使南戏更适于演唱情意缠绵、脂粉气较重的故事一般采用五声音阶温州南戏形成后,在东南沿海各地传播,由于各地方俗唱的不同,又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南曲声腔,如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  南戏的脚色主要有生、旦、净、末、丑、外、贴等七种,演唱的方式比较自由,富于变化,没有一人主唱的规定,根据各种上场的角色需要均可演唱唱,且创造了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演唱形式这种演唱方式比杂剧一人主唱的形式要合理得多,更有利于表达复杂的故事内容和人物性格在使用曲牌方面,南戏已经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连缀习惯  南戏不仅使用南曲,而且也吸收了北曲的曲牌,创造了“南北合套”的形式南北合套的运用,丰富了南戏的音乐,对其南北合流具有重大的影响 4 南戏的发展南戏-元代南曲戏文的简称北宋末、南宋初产生于浙江温州据祝允明《猥谈》、徐渭《南词叙录》载,宋时,南戏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等温州南戏形成之后,在东南沿海各地传播。

      由于各地方音俗唱的不同,又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南曲声腔,如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等由于民间戏文备受歧视,元代南戏作品多已失传,也缺乏文字记载温州是古老的文化之都,又是对外贸易的通商口岸,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南戏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得以成长,并逐渐扩展到东南沿海一带,进入南宋都城临安但在宋代,南戏一直不为士大夫所重视,有时还遭到禁止如祝允明《猥谈》提到“赵闳夫榜禁”事,理学家朱熹知漳州时,也曾禁止当地戏曲演出(见《漳州府志》)当北方关汉卿等大作家进入到杂剧创作领域时,南戏仍因“名家未肯留心”而未能得到显著提高(见《南词叙录》)宋代南戏剧目留存极少,也和上述背景有关 元灭南宋以后,北方剧作家大批南下,杂剧占领了南方舞台,南戏较之已经高度成熟的杂剧显然相形逊色但是,它在南方民众中的基础是相当牢固的,所以仍旧在民间流行而且,正是由于北杂剧的南下,造成了南北剧交流的机会,一些北方作家参与了南戏声腔的改造和剧本的编写,一些北方演员参与了南戏的演出在这过程中,南戏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如改编杂剧的剧目,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杂剧曲牌联套的方法,采用杂剧的一些曲调而形成“南北合套”的形式等等,南戏的艺术因而得到进一步提高。

      现存宋元南戏剧目共二百多种,除大约六种出于宋代,其余均出于元代,可见元代南戏还是颇为兴盛的到元末,《琵琶记》等剧本出现,标志着南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并且为明清传奇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宋元南戏由于长期流行于民间,不受文人士大夫重视,有剧本流传的仅十九种,不足存目的十分之一,有残文佚曲流传的为一百三十种左右现存的南戏剧本,除《张协状元》、《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等少数几种,大都经过明人不同程度的修改   但南戏大部分剧目的剧情,能够从笔记、话本、杂剧、明清传奇中考知其大概南戏的题材与杂剧既有相同之处,亦有明显区别总的来说,它的民间色彩更浓,而文人化的气息较淡有关婚姻、爱情的剧作和揭露社会黑暗的公案剧,在杂剧和南戏中都是重要的题材,这是相同之处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像杂剧中《梧桐雨》、《汉宫秋》一类借历史故事表现作者自身的人生感慨、历史意识而抒情性很强的作品,在南戏中几乎没有;一是要求维护稳定的家庭关系的伦理剧虽为杂剧、南戏所共有,但在南戏中更为集中和强烈从《赵贞女》、《王魁》及《张协状元》开始,严厉指斥男子富贵变心就成为南戏最重要的内容这种剧作有其具体的社会背景:宋代以来,政权通过科举制度向平民开放,许多“寒士”有了一举成名、步入仕途的机会,这容易造成原有婚姻的不稳定。

      但读书求官,并不只是个人的行为,它常常需要一个家庭乃至家族付出努力相应地,这些读书人对家庭和家族利益负有一定义务在中国旧时代的社会观念中,能够接受以纳妾作为婚姻的补充(当然是对男性而言),而婚变则不能为社会的普遍道德意识所赞同,因为它破坏了家庭的稳定和家族的利益(这里需要注意到:道德绝不是抽象的“善”、“恶”评判,它总是同维护某种具体利益相联系的)南戏的民间气息较浓,所以这一类反映家庭伦理问题的剧作数量较多5 总结南戏是中国戏剧的主要贡献者之一,本文详细介绍了南戏的定义和它的发展过程,南戏的发展也代表了中国戏剧的逐步前行,是中国戏剧中值得大家喜欢、学习、观赏的戏剧把握南戏的发展历史才能更加透彻的了解南戏,促进南戏的不断延续和发扬参考文献[1] 范丽敏. 元杂剧之“正末”、“正旦”与南戏之“生”、“旦”辨[J]. 许昌师专学报 , 202X,(03)[2] 梁勇. 读奚海《元杂剧论》[J]. 河北学刊 , 202X,(01)ﻫ[3] 娃娃丫丫. 相同与不同[J]. 启蒙(0-3岁) , 202X,(01)[4] 金宁芬. 柳暗花明又一村——读刘念兹《南戏新证》有感[J].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8, (01)[5] 陈澄. 古代戏曲音乐南戏及其特点[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X,(03)ﻫ[6] 易勤华. 略论元杂剧的诗化情趣[J]. 新余高专学报 , 202X,(06)ﻫ[7] 赵晓红. “各还命脉各精神”——元杂剧女性形象类型抽样分析[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2X,(11)ﻫ[8] 刘建国. 元杂剧后期作品考略[J]. 青海社会科学 , 1981, (01)[9] 程朝翔. 从元杂剧看中国文人[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9, (04)ﻫ。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