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夏秋冬古诗及赏析.doc
7页1、《晚春》 唐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赏析】 这里,似乎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其实,它还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2、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3、 岁晏村居 岁晏有馀粮,杯盘气味长 天寒酒脚落,春近臛头香 菜色青仍短,茶芽嫩复黄 此中得深趣,真不羡膏梁 作品赏析 石介长于文,但其诗也颇有可取者,这首《岁晏村居》就是一例 石介是以反对“西昆体”而著名的他以儒家道统自居,作《怪说》上、中、下三篇,反复申明自己的为文主张他反对杨亿等为文的“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刓锼圣人之经,破碎圣人之言,离析圣人之意,蠹伤圣人之道”(《怪说》中篇);他痛心“今天下有杨亿之道四十年矣。
今人欲反盲天下人目,聋天下人耳,使天下人盲,不见有杨亿之道,使天下人耳聋,不闻有杨亿之道”(《怪说》中篇)实际上,《西昆酬唱集》的结集行世,石介尚在孩提之时他在1030年(仁宗天圣八年)二十六岁时登进士第,与欧阳修为同榜,共有改革当时文风的志向不过石介更为偏激,更喜以维护儒家道统而标傍在作诗方面则认为:“歌颂吾职,其可已乎?”(见《宋史》卷四三二本传)他的五、七言诗,如《汴渠》、《麦熟有感》、《读诏书》、《西北》、《蜀道自勉》、《闻子规》等,均能写当时重大事件,以抒发一己的忧国之感而其《岁晏村居》、《访田公不遇》等,写农村幽居生活,颇为清新,富有韵味4、1、《春晓》 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简析] 这首诗写的是春日早晨的景色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二句是说:春天夜短,睡着后不知不觉中天已亮了,到处是鸟雀的啼鸣声这两句诗抓住春晨到处鸟鸣雀躁的音响特征,渲染出一种春意醉人的意境,烘托了春晨中一片盎然的生机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二句,诗人在美梦乍醒、欲起未起之时,回想起昨夜的风雨声声,于是想见风雨过去必有很多落花,这里的听觉形象“风雨声 ”决不是令人感伤的“断肠声”,而是包蕴丰富的“更新曲”。
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5、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6、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简析]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7、【赏析】 诗人早年因避乱曾来到江南,旅居苏、杭二州晚年又担任杭、苏刺史多年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晚年回到北方的时候,仍然怀恋不已这首小令就是诗人在辞官苏州刺史,回到洛阳以后作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他以后词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词作起笔“江南好”一语道破要写的地点,“江南继而一个“好”字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怀念和眷恋,一个再浅显不过的“好”字,却包含了整个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风景旧曾谙,”旧时谙熟的美好景致依然时刻在眼前闪现诗人无论是早年漂泊,还是晚年为官,都曾经与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结下过难解之缘,而今即使远居北方洛阳,那熟识的美景也依然那么熟悉,依然那么亲切,依然常常浮现在自己的眼前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在诗人的记忆里,江南让他眷恋的东西很多很多,然而诗不同于文,不可能把种种佳处都写出来,因此,诗人巧妙地摄取了一年之中最美丽的春天里的初日照耀下的“江花”和“绿如蓝”的一江春水这极少的景致,以一当百,以少胜多,写得简洁,写得鲜活,写得生动,写得色*彩浓艳,写得生机盎然如此迷人的江南春色*,却看他不到,教诗人怎“能”不“忆江南”呢?不要说诗人自己,就连我们这些欣赏佳作的后人都难免会产生欲去江南一睹为快的想法夏:1、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山亭夏日高 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赏析:这首诗在炎夏读来倍感清凉安详 在山间幽静的庭院里,入眼都是绿树浓阴, 楼台在水池中留下倒影,微风拂过, 水晶一样的帘子轻轻晃动,蔷薇的香气也在随之荡漾开来,充盈在庭院的每一个角落诗人捕捉了微风之后的帘动、花香这些不易觉察的细节,传神的描绘了夏日山亭的宁静2、《仲夏》 唐·樊旬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 卢桔垂金弹,甘蕉吐白莲3、《孟夏》唐·贾龠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4、《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 5、《夏意》宋·苏舜钦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别院深深夏席清”:“夏”字点明节令,而“别院”、“深深”、“清”三词却层层深入,一开始即构成清幽的气氛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深深,言此小院在宅庭幽深处,小院深深,曲径通幽,在这极清极静的环境中有小轩一座,竹席一领韩愈《郑群赠簟》诗曾以“卷送八尺含风漪”、“肃肃疑有清飚吹”形容竹席夏席清”,正同此意,谓虽当盛夏,而小院深处,竹席清凉深深是叠词,深深与清,韵母又相近,音质均清亮平远这样不仅从文字形象上,更从音乐形象上给人以凉爽幽深之感 “石榴开遍透帘明”:“帘”字点明夏席铺展在轩屋之中诗人欹卧于席上,闲望户外,只见榴花盛开,透过帘栊,展现着明艳的风姿韩愈曾有句云“五月榴花照眼明”(《榴花》),第二句化用其意,却又加上了一重帷帘隔帘而望榴花,虽花红如火,却无刺目之感 6、《闻蝉》唐·耒鹄 绿槐影里一声新,雾薄风轻力未匀 莫道闻时总惆怅,有愁人有不愁人 7、《夏日六言》宋·陆游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溪涨清风满面”溪涨,暗示着刚刚下了一场雨。
大雨洗却了夏日的烦躁与郁闷,带来了阵阵清风溪水上涨,诗人临溪而立,自然心旷神怡月落繁星满天”写仰望之景月落星显,静中见动月落”,足见夜之深沉立于溪边,静听水声,直到月隐星现,足见诗人之沉迷、爱恋与执着数只船横浦口写水边之景繁星之下,蒲口的几艘船只隐隐可见一个“横”字,以动写静,突出了星月之夜江边的静谧一声笛起山前”一阵悠远的笛声传来,将诗人的视线牵到了远方黑黝黝的山影夜已深,月已落,星光之下,山影朦胧悠远的笛声,激活了诗人的审美联想与审美期待,产生了无穷的兴味全诗四句四景,二十四字,却调动了读者的多种感知,虚实相生、动静相宜、层次分明地将一幅清新、恬淡、静谧、悠远的山乡夏夜图呈现与读者面前,实为写景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1、《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赏析 这是乡愁诗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
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像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3、《秋月》宋·程颢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在这首《秋月》中,诗人借助于秋月下的小溪描写抒写了超脱尘世、闲适自在的情趣,流露了追求光明磊落的思想情怀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清亮的溪水绕着碧绿的青山,缓缓流来,碧蓝的天空倒映于水中,是那样澄明、纯洁,两者融为一色,浑然一体如果没有天地间弥漫着皎洁、明亮的月光,诗人怎能在秋夜中欣赏水之清,山之碧,水之澄鲜呢? “隔断红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