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敦煌遗书茶酒论与茶文化内涵的探索.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hs****ma
  • 文档编号:506683797
  • 上传时间:2023-06-3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43M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敦煌遗书《茶酒论》与茶文化内涵的探索福建省福安市茶业局 吴家阔我国西北部甘肃境内的敦煌石窟 ,是闪烁着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中华民族智慧之光的丝绸路上一颗璀灿明珠 ,也是举世闻名中外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它与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山西的大同云岗石窟 ,合称为我国 古代三大佛教艺术宝库名窟 据有关史料记载 ,敦煌古为瓜州地 ,汉时置敦煌郡 ,唐时改瓜州 ,后设县治 自西汉起 ,汉族文明就在这里 生根开花 至东晋十六国 (317 - 420) 时期的乐亻尊和尚开凿了第一个石窟 以后随着历史的推移和佛教的发 展传播 ,至唐宋时石窟多达 1000 余个 ,壁画面积达 4. 5 万平方米 ,彩雕塑像 2000 余尊 ,其建筑群规模之宏大 , 设计之精巧 ,想象构思之丰富 ,雕刻绘饰之独特壮观 ,构成一个大慈大悲的佛国 ,成为世界与现存最大的佛教 艺术宝库 ,也是我国乃至世界古代艺术的代表作 敦煌的艺术成就 ,不仅充分显示了我国的雕塑 、绘画 、装饰 、 建筑等提供极其丰富的资料和宝贵的艺术价值 难怪有一位外国艺术家感叹 ,敦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曙光 敦煌石窟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沧桑和文化传承 ,至清光绪二十五年 (1899 年 ,一说二十六年) ,在敦煌石 窟藏经洞中 ,发现了从六朝至唐宋时期的数以万件的各种文物和文献 ,这是我国人类考古学又一重大奇迹的 发现 。

      如此众多的文献中除了佛教经典之外 ,还有大量的变本 (文) 、俗赋 、话本 、诗词及民间歌谣等 这些文 献的发现 ,使文学研究工作者大开眼界 但由于当时满清政府的腐败没落 ,清光绪二十六年 (1900) ,八国联军 侵华瓜分中国 ,从敦煌石窟盗劫走数以万件的各种文物 、文书等精品 ,就连微不足道的敦煌遗书《茶酒论》也被 盗去存放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里 ,足见西方帝国列强疯狂掠夺的罪行 敦煌遗书《茶酒论》的体裁即是变文 是一篇用拟人手法而富有民族特色的敦煌民俗赋 ,作品主题叙述了 茶与酒各自夸耀对社会贡献最大而争论不休 ,最后由水出来调和的故事 茶与酒通过激烈的论辩 ,展示了各 自最为荣耀的历史地位 、影响 、功能效用 、经济价值 、社会作用 ,与此同时 ,也毫不留情给对方的弱点加以尖锐 的嘲讽 通过争辩 ,茶与酒的特性也得到充分的体现 同时在文中也流露出作者对茶 、酒争议的褒贬之意 《茶酒论》共有六个写本 ,分别为原卷 、甲卷 、乙卷 、丙卷 、丁卷 、戊卷 《茶酒论》的创作出于何人之手 ,从原卷有一条题记 “: 开宝三年 (970) ,壬申岁正月十四日知术院弟子阎海 自手书记 但居《史朔闰表》的记述 ,宋开宝三年为庚午 ,应谬误为开宝五年 (972) 壬申岁 。

      说明《茶酒论》是唐 末五代宋初撰写的作品 ,作者是“乡贡进士王敷”所谓乡贡进士 ,据《新唐书·选举记》载 “: 唐制取土之科 ,由 学馆者曰生徒 ,由州县者曰乡贡 宋代科举取士之法秉承唐制 ,所以王敷是从州县乡下考取上来的乡贡文士 他擅长诗赋 ,熟悉乡间民俗 ,掌握了不少民间传说故事 ,故撰写成《茶酒论》茶与酒这两大绝然不同属性的中华民族古老传统饮料 ,经过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中 ,对人们的生活习俗 、 人生观 、价值观的取向和追求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并渗透和勾勒出中华民俗文化的特征和特殊文化的 符号 ,也被历史文人雅士视为题咏唱酬的永恒主题 《茶酒论》传世至今 ,对茶与酒争功论战的孰先孰后 ,孰优 孰劣 ,谁胜谁负 ,谁将取代谁乃至褒贬等方面已发表过不少较有见解的评论文章 ,给茶酒文化增添了一页光 彩 借此 ,笔者将从茶与酒的不同属性 ,并侧重于茶的一端为视角 ,进行探索和分析在社会民俗中所产生的影 响和作用 ,并从茶的民俗文化与儒 、道 、释的人生风俗观的互为关系所产生的茶文化内涵 ,谈些粗浅的看法 拙文聊作读书笔记 ,以文会友 ,勾通共鸣 ,推陈出新 ,请同仁行家不吝指正 。

      18《茶酒论》争论功过的演变与重现茶的属性在于醒 ,酒的属性在于醉 ,茶与酒都代表了人生心理的一种态势 唐末宋初的出现了茶与酒争 论功过的故事 ,反映了这时期酒潮消退 ,茶风兴起的局面 ,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开始由醉的人生向醒的人生的转 变 ,致使茶有资格要与酒争个高下 经过世代的演变 ,到了明代时期 ,居然出现了类似《茶酒论》的争论型的故 事 明万历十四年 (1586) ,名士陈继儒在《茶董小序》中就提到亲自饮茶和饮酒时对茶 、酒属性的感受指出 :“余以茶星名馆 ,每与客茗战旗枪 ,标格天然 ,色香映发 夏子茂卿叙酒 ,其言甚豪 ,予笑曰 ,觞政不纲 ,曲爵分 ,诋诃监史 ,倒置章程 ,击斗覆瓢 ,几于腐胁 ;如何隐囊纱帽 ,修然林润之间 ,摘露芽 ,煮云腴 ,一洗百年尘土胃耶 ? 酒乡册禁疏阔 ,豪士升堂 ,酒肉伦父 ,亦往往拥盾排送而入 茶则相反 固有《酒诰》,汉三人聚饮 ,罪 金有律 ,五代东都有曲禁 ,犯者族 ,而于茶独无后言 吾朝九大寨著有令 ,铢两茶不得出关 ,正恐滥觞于胡虏 耳 ,盖茶有不辱节如此 热肠如沸 ,茶不胜酒 ;幽韵如云 ,酒不胜茶 酒类侠 ,茶类隐 ;酒固道广 ,茶亦行素 。

      从 陈氏体验了茶与酒不同属性的论述 ,可以说又重新拉开了《茶酒论》争功论战的序幕了 至明代崇祯十七年 (1644) ,冯梦龙《广笑府·卷八》中又有《茶酒争高》之说 “: 茶谓酒曰 ‘: 战退睡魔功不少 ,助成饮兴更堪夸 ; 亡家 败国皆因酒 ,待客如何只饮茶 ’酒答茶曰 ‘: 瑶台紫府荐琼浆 ,息讼和亲意味长 ;祭祀筵宾先用我 ,何曾说着淡 黄汤 ?’各夸自能 ,争论不已 水解之曰 ‘: 汲井烹茶归石鼎 ,引泉酿酒注银瓶 ;两家且莫争闲气 ,无我调和总不 成 ’”此故事显然又是从宋初《茶酒论》故事衍化而来的 到了十七 、八世纪 ,清代藏族文辞学者彭仲 次且益 西在《茶酒夸功》,亦称《茶酒仙女》的故事 “: 在一座城中 ,有一位名为‘罗候王’的国王 ,他在一次君臣欢庆饮宴 上 ,令侍者多多上茶 ,后献酒 ,使宴会成为以茶代酒 由此引起茶与酒的一场争论 ,酒仙对茶仙无比嫉恨 ,于是 酒仙当场向国王呈词 ,极为夸耀自己是天界的甘露 ,作为高贵礼品来到人间 她的母亲是养育众生的青裸 ,糌 粑是她的长兄 ,为国王和臣民带来了温馨 并攻击茶仙是东方支那来的流浪汉 ,要求国王和臣民戒掉那‘血红 色的饮料’。

      茶仙听了十分气愤 ,同样炫耀自己是天界如意宝树的后代 ,生在天竺是菩提 ,生在支那是茶树 茶仙并引出许多历史典故 ,证实饮酒的危害 ,要求国王将‘酒魔’驱逐到大海彼岸 当茶 、酒激烈争辩不休的时 候 ,最后由国王出面断决 ,公正地评论了茶 、酒的功过 ,并劝茶 、酒和好合作 ,为民造福 茶 、酒听了国王话后 , 心悦诚服 ,言归于好 可见此故事已流传到没有产茶地区的藏族民众中去了 当代学者汛河在贵州兴仁县布 依族也搜集一则《茶和酒》的故事 “: 一天 ,茶与酒在一起吟诗争论 ,都说自己贡献最大 茶说 ‘: 我能助人提神 益思 ,吟诗 、待客 ,而酒只能让人说话糊涂 ,发疯呕吐 ,甚至祸国殃民 ’酒听了很不服气地说 ‘: 我是宴客之首 , 能助人精神抖擞 ,结交朋友 ,而茶对人无益 ,只有懒汉人喝茶 ,消磨时光 ,甚至会闲扯别人长短 ’水井听了 ,就 很和气对茶 、酒说 ‘: 要是没有我 ,能泡成清香可口的茶吗 ? 能酿成醇香的酒吗 ?’茶与酒听了水井的话后 ,觉得 很有道理 ,就不再争论功过了 当代学者丁乃通编写《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也列有《茶和酒争大》的故 事 “: 茶和酒都争说自己比对方好 ,水指出没有我两者都不行 。

      从以上几篇作品来看 ,几乎与《茶酒论》故事的 情节相近一致 ,都是同一个命题 但茶与酒的争论立理 ,似乎茶比酒更有情理而胜一筹 由此可见 ,茶与酒的 争论故事已在不同民族和区域形成了民俗中一个流变的系统 从上述茶与酒争论功过的故事表明 ,自唐宋以来 ,茶在民俗中又兴起了一种讲述茶与酒争论故事的风俗 , 并强调了饮茶优于饮酒的重要性一面 茶敢为先出来与酒争论功过而较量高下 ,就在于《茶酒论》中所说的 : “窃见神农曾尝百 草 , 五 谷 从 此 得 分 百 草 之 首 , 万 木 之 花 贵 之 取 蕊 , 重 之 摘 芽 奉 帝 王 家 , 贡 五 候 宅 饮之语话 ,能去昏沉”的功效 同时又是“供养弥勒 ,奉献观音 ,千劫万劫 ,诸佛相饮”的礼品 而对酒的 作用则是加以否定地说 “: 酒能破家散宅 ,广作邪淫 ,打劫三盏之后 ,令人只是罪深 君不见生生鸟 ,为酒丧 其身 酒听了当然很不服气而加以指责 “: 茶吃只是腰疼 , 多吃能使人患肚 一日打劫十杯 , 肠胀又同衙鼓 吃茶发病 ,服之三年 ,养虾蟆得水病报 酒的这些论据 ,理由不充分而脱离实际 ,那就难以说服人家了 饮茶之风虽晚于饮酒 ,却不以饮茶 、酒之先后而立论 ,故在《茶酒论》中就有说 “: 茶之与酒 ,两个谁有功勋 ?”的 问题 ,竟然先由“茶乃出来言曰”,酒才出来争论 ,茶对酒说 ,酒才答应 ,不难看出茶处处占居上风 。

      因此 ,也反 映人们已有扬茶抑酒的风俗茶贵 ,品之多益的心理态势 同时 ,作者先茶后酒命题《茶酒论》,也可以看出他的19褒贬之意 《茶酒论》与儒道释之民俗文化背景茶与酒都是我国最古老又新颖的饮料 ,在饮食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 ,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生了极其 广泛深刻的影响 《茶酒论》所产生的文化思想内涵是在古文化的影响下 ,以儒 、道 、释的人生哲学思想为背景 的 但由于各家学派哲学思想所主张的观点和行为准则不同 ,也产生持有不同的宇宙观 、人生观 、价值观 ,因 而对人生终极关怀有着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以及生活方式 就以茶而言 ,也是如此 一)《茶酒论》与儒家之民俗文化观《茶酒论》中所说的“仁义礼智”,正是体现了儒家仁义礼智信哲学思想的基本观点 儒家哲学思想主张通 过道德心性的修养和体验 ,达到与天同体 ,与宇宙同在 ,实现“天人合一”的人生观 ;并在这天地中抱负着对自 己 、对他人 、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 ,从而寻找到人生意志的升华和安心立命的归宿 ,最终完成思想道德人格 ,立 志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为准则 儒家在入世的彼岸中所追求的是圣人境界 ,把“内圣外王”作为追求 人格的精神命脉 。

      因此 ,当他们一旦实现人生理想抱负时 ,便以“达能兼济天下”的意志而济世于社会为己任 ; 但一旦人生理想与现实社会发生矛盾冲突时 ,便以“穷则独善其身”的行为而退出世俗作为回避现实生活的手 段 儒家的人生处世学说结缘于《茶酒论》中所说“孔丘阐化儒因 指出孔子是儒家 (学) 的创始人 ,所以儒家 最尊奉和崇拜孔子 孔子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以“仁”、“礼”为核心 ,把“仁”作为统摄道德意识 、道德感情 、道德 规范等内容的最高思想境界 他所主张的尊礼行仁 “, 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为仁”,并把“忠恕”“, 敬 、智 、勇 、 恭 、惠”及“忠 、信 、孝 、悌”都纳入为“仁”的内容 ,使之做到仁政为本 ,对君王有忠 ,对朋友有信 ,对父母有孝 ,对 兄弟则友 这实际上是强调“君 、臣 、父 、子”的伦理道德观念 孔子还提出“礼之用 ,以和为贵”的礼节典章 ,作 为维护社会等级和别尊卑的行为标准 因此 ,孔子的成仁取礼便成了儒家人生哲学的主导思想 作者是儒家 学者 ,故在《茶酒论》中也有君臣之观念 ,如“奉帝王家”、“素紫天子”、“君王饮之”等之说 但也有人把它看作 是“三纲”思想的来源 ,其实孔子在这里只是说 ,做天下君臣 、父子的要像个君臣父子的样子 ,并未包含专制性 的君臣 、父子关。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