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向“全民阅读学”.docx
4页走向“全民阅读学〃中国的阅读教育、阅读学科发初于编辑专业新中国高度重视编辑出版工作1949年10月3日,毛涕东为全国 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题词“认真作好出版工作”,1951年8月,胡乔木在全国第一届出版行政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在高 等院校创设出版系,加强出版人才培养”北京大学编辑专业作为新中国最早的出版高等教育,于1952年在中文系设置, 比1953年成立的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早一年,也比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设置的出版班早四年2022年是全 国院系大调整以及北京大学从沙滩红楼迁入海淀燕园办学的第70个年头,也是北京大学编辑专业设置70年,但是北京 大学早期编辑专业的历史研究缺乏在本文中,笔者将从早期编辑专业的史实入手,逐步梳理“新闻”“编辑”“出版”“阅读” 等几个学科的历史与现实关联,并在此基础上对作为学科的“全民阅读学”的建构进行定位与思考一、从新闻与编辑学科历程看阅读学的建立基础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北京大学与燕京大学合并,原燕京大学新闻系转入北京大学此前,北京大学虽然有1918 年创办的新闻学研究会,但并无新闻系,更遑论编辑出版专业因此,燕京大学新闻系整体并入当时在学科划分上与新 闻最为接近的中文系,成为中文系新闻学教研室。
新闻学教研室设立的新闻与编辑(同时期很多场合也写作新闻编辑、 新闻及编辑)专业,成为院系调整后北大12个学系(不分院)33个专业中的一个[1]原燕京大学新闻系主任蒋荫恩即 转入该教研室,讲授新闻编辑专业课程,并担任北京大学总务长,兼北京大学基本建设委员会副主任,1953年任北京 大学教职员政治学习委员会委员,改任基本建设委员会委员,1957年任大学办公室主任原燕京大学新闻系教师罗列 任中文系副主任值得一提的是,时任中文系主任的杨晦曾为北京大学原哲学系学生,并曾参与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的活动,对新闻学、编辑出版等也有学习和参与院系调整后,根据1952年8月25日“京津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筹备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新北大系、专 业及专修科设置》,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设置“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与编辑”两个专业其中,新闻与编辑专业的教员 为原燕京大学教员5人,并接收原燕京大学新闻系在读学生97人,另新招生20人⑴1952年10月22日,校长办公 室通知:“本校中国语言文学系'新闻与编辑专业自即日起改为'编辑专业,除报部备案外,特此通知此外,1952年的 北京大学还设有7个专修科(两年制专科,有专业而无系),其中包括“图书馆专修科”(独立行政单位,下设“目录参考 教学小组”“图书整理”两个教研室)。
据北京大学档案馆藏教育部1953年9月14日《关于综合大学1954年专业设置及 开展规模问题的报告》,“专修科因适应国家的急需暂时设置,应逐步少办,但尚无同类本科专业的专修科(如图书馆专 修科)宜暂时维持” [2]1953—1954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下设“中国语言文学”“编辑”两个专业,以及文艺理论、新闻学、古典文 学、现代文学、中国语言五个教研室,但在《1953年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设置和规划设置的专业》中,仍称为“新闻及 编辑专业”[2]1955年受苏联影响,该专业名称又从“编辑”改回“新闻”,且“对于1955年入学的学生,都要施行五年制的 要求”01955年9月,苏联专家斯洛巴加纽克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进行教学工作一年,讲授苏共报刊史1956 年11月14日,北京大学校长办公室公布《北京大学系、专业、教研室名称表》,此时全校共设14个系、37个专业、 1个专修班、88个教研室,其中,中国语言文学系设“汉语言文学”和“新闻学”两个专业,同时将原“新闻学教研室”改称“新 闻史教研室”,另设“编辑与写作”“政策与宣传”两个教研室⑴此时北大中文系的新闻与编辑专业到达鼎盛时期,尽管没 有“阅读”的字样,但是从中不难看出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编辑”与“宣传”等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
一个重要的转折发生在1958年1958年,由于此时北京大学仿照苏联学制,因此在1958年初印制的教学计划 中,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语言、文学两个“专门化”⑵由于“专门化”(类似于三级学科或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对科研能 力要求较高,因此新闻专业并没有进一步设置“专门化”,修业年限一律为五年6月21日,《北京大学纪事(1898—1997)》 记载:“为集中师资力量搞好新闻学和多快好省地培养又红又专的新闻战士,新闻专业召开跃进大会决定,北大新闻专业 和人大新闻系合并马适安副校长在会上表示祝贺,人大新闻系主任安岗在会上表示热烈欢迎北大师生[1]至此,北 京大学的编辑(新闻)专业全部转入中国人民大学,包括蒋荫恩等人在内的原燕京大学新闻学师资和燕京大学新闻类图 书资料、学位论文等均随迁中国人民大学此时期受到苏联影响,新闻专业教学中“新闻”的比重要高于“编辑”,但是仍然 保存编辑类课程,直到1973年中国人民大学建置撤销1973年中国人民大学撤校后,该校新闻专业整体转入北京大学,其中既包括1958年转入中国人民大学的北京大 学原中文系编辑(新闻)专业的局部师资,也包括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自有师生但由于北京大学不设新闻系,因 此由中国人民大学调入的新闻师资再次加盟北京大学中文系,在中文系设立新闻专业。
1978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复 校7月29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商定《关于北大新闻专业教工按建制调回人大和学生如何安置等问题的会谈 纪要》,师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无论是人大新闻专业原有的还是在北大期间新补充的,一律回归中国人民大学[1] 至此,北京大学新闻、编辑出版相关学科和图书资料等全部转回中国人民大学而北京大学新闻与编辑学科的开展历程, 也为阅读研究做了必要准备二、全民阅读学研究的学科定位1985年,北京大学在中文系重新设置编辑专业,这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最早的编辑专业之一1995年,该专业转 入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原图书馆系),成为编辑出版专业2001年,信息管理系编辑出版专业及该专业的局部教员 又从该系转入新成立的新闻与传播学院但与此同时,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仍保存了少量编辑出版专业的师资,开设编 辑出版史、阅读学方面的课程,并曾短暂招收“出版专业硕士”由此,北京大学编辑专业经由文学、信息管理转入新闻 传播领域,开启了我国三大类编辑教育的格局,并形成今天“新闻传播型”和“信息管理型”两种编辑出版教育模式并存的局 面可见,阅读学专业虽然孕育于编辑出版专业,但与编辑出版专业仍有不同。
应该说,阅读学是编辑出版学开展到 一定阶段的产物出版产业的生态,是由作者、编者、读者、中介四个主体共同构成的如果说文学研究的是作者造个 主体,编辑出版学研究的是编者这个主体,图书馆学、图书发行学、市场营销学等研究的是中介,那么在这样一个学科 体系中,关于读者的研究还是一个空白,所以研究读者的学问——阅读学应运而生传统的编辑出版研究对象侧重于文 献的生产方,在筹划、版权、营销这方面,出版界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阅读学那么是一个真正的研究读者的学科,因此是 编辑出版学开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产物如果出版产业的研究者只把目光盯着专业的作者、出版机构、发行和流通机构, 而忽视了作为出版产业生命线的读者群体阅读品味的培养和整体利益提升的话,那么出版产业的趣味、规模无疑都会大 大受到制约如果说学科从“编辑出版”到“阅读”代表一种拓展的话,那么研究视角从“阅读”走向“全民阅读”更是一种新时代的飞 跃伴随着“书香中国”“全民阅读”等理念的提出,阅读学的研究也开展到“全民阅读研究框架”建立的新阶段所谓的全民 阅读研究框架,指的是“因国家倡导、技术开展所带来的阅读范式变革,引发众多研究者从阅读学、出版学、图书馆学、 传播学、教育学、脑科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学科取径理论与方法,以国民阅读调查、阅读指标、阅读政策法规、儿 童阅读、数字化阅读等研究议题为重心,逐渐构建起的以促进国民阅读为目的的研究框架”[3]。
尽管如此,目前全民阅读的学科建置仍严重滞后于业界前沿实务在我国,《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里 出现一个学科的命名,是学科获得成认的标志虽然经历了 70年以上的学科建设,但现行的学科目录里并没有“编辑出 版学”,更遑论“阅读学”或“全民阅读”的字样目前的学科目录设有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包含新闻学、传 播学两个二级学科),在根据《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制定的本科专业目录中,那么包含新闻学、传播学、广播 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等二级学科笔者认为,未来的学科目录和专业目录中,完全可以新增“全民阅读学”, 与其他新闻传播类二级学科并列此时,学界、业界需要联手做一些积累,开设“全民阅读学概论”等理论课程并出版相 应教材既然“全民阅读学”要提升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那么它的研究对象、理论内涵等,就要与传统的编辑出版学,甚至一 般的阅读学有所区别它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作为利益相关者的本专业及特定群体的读者,还是最广泛意义上的受众,它 与一般阅读学的关系,有些类似于“社会美育”和“专业美术教育”之间的关系,无疑前者面临的问题更新,担负的使命更重 所以说,全民阅读学是阅读学开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一门带有新时代阅读学开展的中国经验、中国模式的新兴学 科,表达了中国编辑出版学、阅读学研究的主体性开展和探索之路。
为了防止资源重复,作为一种过渡方案,笔者建议“全民阅读学”的设置可以尝试从传统的编辑出版学转型一方面, 全民阅读学本身就是传统的编辑出版学开展的新阶段,它可以在保持现有编辑出版学传统经验的基础上扩展规模和应用 领域另一方面,在出版产业的各个主体中,读者的涵盖面最广,编辑、出版、发行、流通者本身也是读者更何况, 由于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冲击,在新闻传播、信息管理类高校中,传统的编辑出版专业有逐渐边缘化的趋势,如 考虑加入全民阅读学专业,除了培养出版人才、图书馆人才,还可以培养阅读产业、创意写作方面的人才有了这样的 课程和相关领域成果的准备,把全民阅读学提升为二级学科,那么不管依托于传播学还是信息管理学,都有利于建立相关 的学科规模相对而言,就学科门类来说,未来的“全民阅读学”归属于新闻传播类的“文学”,似乎要比归属于信息管理类的“管理 学”更名正言顺一些这是因为尽管图书馆和全民阅读关系非常密切,但全民阅读显然不是图书馆这一个机构关注的问题, 还包括出版机构作为收藏、分类、服务中介的图书馆,其更关注出版物的流通层面,这是全民阅读的重要支持,但很 难说是全民阅读学的核心学科在传播方面,尽管传统的传播学,也就是狭义的施拉姆式传播学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 国首创。
受多年来“内卷化”现象的影响,施拉姆形成了自己核心的知识和核心的研究方法,并不是常人所理解的“传播” 但学界也一直在呼吁“开放社会科学”,但凡和传播有关的现象都可以纳入传播的研究对象,从而突破传播学既有的定义、 范围和方法在狭义的传播学体系中,影视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图书馆学、全民阅读学等学科,想要往“传播学” 里面挤出一席之地相对较难但随着中国互联网、传媒产业的崛起和新闻理念的自主性建设,中国学者正在以中国模式、 中国经验对世界传播学进行重新定义,这正是全民阅读学科建设的机遇所在2021年底,国家最新版的学科目录(征求意见稿)通过网络公开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学门类下的新闻传播相关 领域,并没有出现此前传闻已久的专业博士学位“新闻与传播博士”,“0552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只招收专业硕士,相反, 新出现了“0553出版”的专业学位,并且明确可以招收专业博士此外,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原有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 理更名为“1205信息资源管理”,仍可授予学术型硕士、博士学位,新增加了“1255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学位目前,这一 目录尚停留在征求意见阶段,未向社会公布笔者认为,全民阅读研究领域的学者、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