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导游历史知识:永嘉郡守谢灵运.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碎****木
  • 文档编号:280491753
  • 上传时间:2022-04-2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54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导游历史知识:永嘉郡守谢灵运谢灵运(385~433),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诞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育于钱塘(今杭州)杜明师道馆,直到15岁总角之年,才由钱塘接回建康(今南京),住在朱雀桥边的乌衣巷内,因此象人都叫他“客儿”,人称“谢客”他出身于名门望族,祖父谢玄是东晋名将,在淝水之战中和叔父谢石、族弟谢琰一起,以八万人马大破前秦苻坚号称百万的大军维护了东晋偏安的局面,被封为康乐县公父亲谢瑛袭爵任秘书郎,母亲是东晋名书法家王献之的外甥女其祖辈、父辈亲族中为显爵大官者甚多,显赫的家世和优裕的生活,使谢灵运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训练,但性格上傲岸、任性、不受拘束,萌下了日后受害的祸根由于他父亲早逝,他在18岁即承袭“康乐公”称号、食邑2022户;世称“谢康乐”20岁时,即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开头踏上仕途因生当乱世,当时的上层权力之争特别剧烈,纂乱相寻,他在政治的风浪中颠顿,颇多曲折初任琅王大司马行参军,次年转为抚军将军刘毅的记室参军义熙七年(411),刘毅反对刘裕兵败自杀,谢混也被诛杀,刘裕没有深究长期追随刘毅、与谢混关系亲密的谢灵运,反而起用为大尉参军(时刘裕官居太尉),表示拉拢。

      次年改为秘书丞,但不久即被免官,赋闲居家三年义十二年(416),再度出仕,为骠骑将军刘道怜的谘议参军,转中书郎,后为世子中军谘议、黄门待郎十四年任相国从事中郎元照元年(419),谢家有一门人(仆役)与灵运小妾通*,灵运使人杀于水边,为王弘所弹奏,再次免官元熙二年,刘裕取代东晋,正式即皇帝位,改国号为来,改元水初,下诏一律废除晋代的封爵,只对王导、谢安、温峤、陶侃、谢玄五家例外,但爵位下降一级,食邑削减,谢灵运由公爵降为“康乐县侯”,食邑500户永初三年(422),宋武帝刘格驾崩,太子义符即位,仅17岁称少帝,以傅亮为中监尚书今,谢晦为中书今,徐羡之为司空、录尚书事,朝中大事均取决于他们少帝非帝王之才,不久即被废按封建宗法规定,应由刘裕次子庐陵王义真继位,但权臣们拥护刘裕三子义隆庐陵王义其聪慧、爱文士,在他门下知名人士有谢灵运、颜延之和慧琳(高僧)等,徐羡之等权臣为剪除庐陵王的羽翼,当武帝刘裕病重时,即筹划下诏,把义真调离京城,继而以“构扇异同,非毁执政”贬谢灵运为永嘉郡太守,任颜延之为始安(今广西桂林)太守,慧琳也被逼离建康随后于景平二年(424)即废少帝义符不久义符、义真均遭杀害义隆登基后,称宋文帝,改元元嘉。

      到元嘉三年,文帝的地位已经稳固,就断然诛杀擅权专政的徐羡之、傅亮、谢晦等灵运被召至京为秘书监,寻迁诗中,颇受宠遇但始终是个侍从文臣,不久又托病回始宁过隐居生活元嘉八年(431)灵运恳求把会糟东郊的回踵湖与始宁的*蝗湖的水排掉,开为农田,会稽太守孟*不同意,灵运说孟*不为利民着想,而是自己信佛戒杀生,伯湖中鱼虾丢失才反对垦田并称赞他说:“得道靠的是天性聪明,你虽然生在我前,成佛必在我后,”孟*深恨之,告他有“异志”,灵运连夜赴京申辨,文帝不予追究,留他在建康,半年之内编定64583卷 四部书”的名目,并和名僧慧严、慧观对翻译《大*战经》作文字润色旋出任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内史在临川说他依旧纵游无度,为有司所纠九年,司徒刘义康竟遣使去收捕他,灵运无法忍受耻辱,调兵拒捕,于是降死一等,流放广州十年,被诬参加农夫谋反活动,在广州被杀,时年49岁灵运有一子名风,早亡孙超宗好学,有文辞,历官临淮太守、齐黄门侍郎次孙超祖侍候祖母太夫人于永嘉灵运死后,其母忧患而死,葬于永嘉飞霞洞之左,超祖及后代遂成为永嘉人谢灵运于永初三年(422)出任永嘉郡守,原定夏末到达永嘉,因被贬谪心里不好受,乃延至秋凉以后离别京城之日,亲友们都到建康东门外码头送行。

      他写有《邻里相送到方山》诗,“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还有一首《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述职期阑暑,理棹变金素……”就是记述当时的状况出京后,先回到会稽始宁老宅和家人道别,然后沿浦阳江顺流而入,进入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一百里许,“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分别写下《富春渚》、《七里濑二首》、《初发新安桐庐口》、《夜发石关亭》等诗篇从始宁到石关亭,已舟行十天十夜,石关亭到永嘉,还要经过义乌、东阳、缙云,然后陆行到丽水,挂帆瓯江东下,经青田直抵永嘉,时为八月十二日,正是中秋节前夕伴同来永的有法*、僧维、慧麟诸道人当时永嘉郡属扬州道,下辖永宁、乐成,安固、横阳、松阳五县,包括今温州市与丽水大部地区及台州局部地区,地广人稀,经济、文化落后但负山面海,控江带溪,山水秀丽《宋书·本传》说:“郡出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屐迹普及郡内诸县,“所至,即为诗咏以致其意”当年秋冬,即写有《晚出西射堂》、《登永嘉绿蟑山》、《游岭门山》、《斋中读书》等诗其间曾患病卧床,直到次年早春始愈大部诗篇写于景平元年(423),有《登池上楼》、《邵东山望海》、《登上戍石鼓山》、《种桑》、《石室山》、《白云曲》(存目)、《春草吟》(存目)、《过白岸亭》、《读书斋》、《游赤石进帆海》、《舟向仙岩寻三皇井仙迹》、《游南亭》、《登江中孤屿》、《白石岩下径行田》、《行田登海口盘屿山》、《过瞿溪山饭僧》、《命学士讲书》、《北亭与吏民别》。

      还有《从斤竹涧越岭溪行》、《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登石门顶》、《石门岩上宿》,旧温州府、县志均认为写永嘉郡,但学术界有争议谢灵运工诗文、能书画、通史学、熟精佛老,一生着述甚丰,见于着录的有20多卷,惜大部散佚,今尚能看到的,有文4卷,诗90余首,其中写永嘉或与永嘉有关的几占其三分之一,而占其山水诗的二分之一,在永嘉写的文章、书信、着论有《答弟书》、《与从弟书》、《游名山志》、《与诸道人辨宗论》(《三家集》作《辨宗论》、《大藏经》卷五二作《辩(辨)宗论清道人王卫军问答》)、《辞禄赋》等,作于离永嘉郡返家乡途中有《归途赋》、《答从荣书》等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个开掘自然美,自觉地以山水为主要审美对象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奠基人,在文学具有无可争议的地位他的诗既具有开创生面,变革传统诗风(玄言诗)的意义,又有辞采高雅,清丽自然,状物工巧刻炼,意境幽深、孤峭、开阔,寓情于景,寓理于情,情景意融为一体等特点如“连嶂叠*,青翠杳肤浅晓霜枫叶舟,夕*岚气阴”(《晚出西射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日没涧增波,云生岭逾叠,白芷竞新苕,绿齐初叶”(《登上戍石鼓山》),“残红被径坠(隧),初绿杂浅深”(《读书斋》),“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游南亭》),“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等,均自然浑成,意象不俗,为历代诗家所赞美。

      南朝鲍照评论:“谢五言如初发鞭蓉,自然得意《南史》卷三四《颜延之传》)宋吴可赞美说:“春草池塘一句子,惊天动地至今传”(《学诗》诗),金元好问也说:“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干秋五字新”(《论诗三十首》)明代王世贞说:“三谢固自琢磨而得,然琢磨之极,妙亦自然《艺苑卮言》卷一),章培恒、骆玉明在他的新编《中国文学史》(371页)中说:“他的山水诗经常是外在的安静和内在的不安静相结合谢灵运的山水诗,在当时朝野就很轰动,《宋书·本传》说;“每有一新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至于对后世的影响,效谢体诗者代不乏人,如南齐萧晔、南朝梁伏挺、王籍、何逊等学灵运诗最胜利的要算谢眺(字玄晖、号宣城)唐代山水诗人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孟郊、宋代杨万里、范成大等受其影响自不必说,就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陆游等都曾从他的作品中吸取养分,元、明、清及近现代诗人也无不从中得到启发因此他的涛不仅为永嘉山水增光添色,使温州名扬海内外,成为全世界旅游者心憧憬之的旅游胜地,也 为我们这个泱泱诗国留下一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尤其是对于启迪温州人民喜爱祖国、喜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影响极为深远。

      谢灵运在永嘉的治绩,为他的诗名所掩,始终不为人们所凝视再是受齐梁·沈约的《宋书·本传》所影响,认为他只管游山玩水,“民间听讼,不复关心”但是从他写永嘉的诗作中,仍可见其不仅是一位名诗人,也是一位颇罕众望、有所作为的太守他在永嘉郡实行道家的“无为之治”,重教化,兴郡学,提倡水利,鼓励农桑,关怀民间疾苦,做了不少好事他曾到乐(今乐清)白石、磐屿等地巡察农田水利,观察台风大潮,看到当地灾情严峻,民不聊生而深感内疚,提出要修建一条长堤,把农田爱护起来,并把大河小河联成网络,以利排灌,当时究竟已实行那些详细措施已无可考,但敢于提出“千顷带远堤,万里泻长汀”(《白石岩下径行田》)的雄伟水利规划,足以说明他的决心与远见他曾带着老百姓到城郊栽种桑树,“俾此将长成,慰我海外役”(《种桑》),透示太守对桑树成林,进展养蚕事业的热望,也对自己千里迢迢来此海隅任职的一点安慰永嘉有悠久的养蚕历史,东晋时即有“八辈蚕”的记载(郑缉之《永嘉郡记》),谢灵运此举,是起了鼓舞和促进作用的他遍历各县,不单纯是为了游山玩水,也对永嘉郡的山海之利、民情风俗进展深入的调查讨论先后登东山观海,到瓯江口看洪波大浪,游赤石进帆海,并溯永嘉江(今瓯江及其支流楠溪江、上*江),安固江(今飞云江)横阳江(今鳌江),“寻山涉岭,必造幽峻,岩障干重莫不备尽”,在今洞头一带“采石华”(牡蛎)“拾海月”(贝类一种),脚印直至地*山(木榴山,今玉环山)。

      楼石山(在今苍南县)的枝子、赤岩山(在今平阳腾蛟湖窦村)的甘蕉林、横阳(平阳)诸山的“恒山”(一名玄草,味苦寒,主治伤寒)、吹台山(在瓯海区)的高桐树、芙蓉山(在乐清)的五色鸟、新溪(在乐清)的牡蛎,石室山(在水嘉县大若岩)的黄精和紫苑、泉山(今大罗山)的麦门冬和牡丹花 等名特产和中草药尽入他的《游名山志》从他的《命学士讲书》一诗中,可以看出他对训练的重视他曾亲自到郡学去讲学,在马上离位的时候,还到郡学去检查学生的作业,要他们讲解群经,鼓励他们树立远大志向,成为有用之材,千百年来对温州学风影响至深且远明·任欲在《洪武温州府图志·序》中有一段话足以充分说明,“尝考自东晋置郡以来为之守者,如天羲之之治尚慈惠,谢灵运之招士讲书,由是人知自爱向学,民风一变沿及李唐,人才稍出,至于赵来元丰淳熙之间,道学渊懿,文物之盛,庶几乎邹鲁之风矣迨及有元,余韵尚存,推原其自,虽气运使然,亦承流宣化者,代有其人也谢灵运播下的文化训练种于,开花结果,代代相因,这是他对温州人民的奉献景平元年(423)九月,谢灵运称病提前离职,他的同族兄弟谢晦、谢曜、谢弘微等相继来信劝阻,都未能转变其办法永嘉吏民到北亭(今望江路一带)去送行,他在《北亭与吏民别》一诗中,自谦德薄智浅,乏所建树,感到歉愧,最终发出感人肺腑的心声:“前期渺已往,后会邈无困,贫者阙所赠,风寒护尔身。

      假如没有爱民如子的真情实感,是很难作出这献给人民、也留给历史的千古绝唱,送者无不潸然泪下,始终待到他登船溯瓯江西去才返回《宋书·本传》对灵运在永嘉郡的治绩完全实行否认态度,以后在临川郡,也是用“在郡游放,不异永嘉,为有司所究”如出一辙估量沈约所据的资料,来源于前朝权臣们对他的迫害、打击的奏章等宫廷档案他的政敌始终以“肆意游遨”,“纠止轻薄”、不理政务向文帝告状,文帝爱才不想处理他,最终竟诬以有“异志”,甚至编造出支持农夫造反等谎话,以“叛逆”罪处死,这是一桩千古奇冤,一场历史悲剧永嘉郡的百姓理解他,欣赏他,并不仅仅由于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奉献,应当说与他的政绩有关温州至今尚留有很多纪念他的遗迹:在鹿城区有康乐坊、竹马坊、谢池巷、池上楼、谢客岩,江心屿有谢公亭、澄鲜阁;在乐清北雁有谢公岭、落屐亭、中雁有怀谢亭;在瑞安仙岩也有纪念亭,在瓯海。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