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语文古诗总复习.doc
71页中考语文古诗总复习【1】注:前面的是诗名,后面是所在的页数,实在不会用超链接,望见谅!都是从百度百科上摘抄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这只是【1】请看完后去查找中考语文古诗总复习【2】谢谢!目录七上观沧海 2次北固山下 8钱塘湖春行 13天净沙·秋思 23七下无八上望岳 29春望 38石壕吏 44归园田居 52使至塞上 56渡荆门送别 63登岳阳楼 68观沧海原文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注释(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 澹(dàn dàn ):水波动荡的样子 (7)竦 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竦 ,通“耸” ,高峙,挺立 (8)萧瑟 (xiāo sè):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汉:银河 (13)幸:庆幸、荣幸 (14)甚:极其,很 (15)至:到达 (16)幸甚至哉(zai):很荣幸至此 (17)咏:歌吟 (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21)观:欣赏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欣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上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庆幸极了,用作诗歌颂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作者简介曹操(155.2.24.-220.1.15) ,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孙子略解》 、 《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 、 《观沧海》 、 《薤露》 、 《短歌行》 、 《苦寒行》 、 《碣石篇》 、 《龟虽寿》等不朽诗篇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 诗词鉴赏“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 “碣石” ,据 《汉书·地理志》载,在丽城( 现在河北乐亭) 西南,六朝时沉入海里 “观” 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 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头两句起得很平稳,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说明自己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原来的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乐亭县的西南,面对着渤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 “澹澹”,是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何” ,这里当 “多么”讲。
“水何澹澹”,写出了大海涌起阵阵波涛,显示了大海的力量和宏伟气象其中有惊讶,有赞美,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个印象 “竦峙” ,是高耸屹立的样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我们都知道,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是登上山顶,我们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山岛巍然,一下子就夺去了诗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色:“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随着一阵萧瑟的风声,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澜,使人觉得惊叹都有点来不及呢!可是等我们掉转视线,去看那涌起的洪波的时候,诗人却不再描写下去了 “水何”六句是正面铺写大海其中真正写大海的只有两句虽然字数不多,但作者着重抓住了海水的形态变化进行大笔勾画,写出了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 “水何澹澹” 是写大海在无风情况下水波动荡的样子,而海水一遇到大风,就会立即掀起轩然大波 “洪波涌起”仅四字就逼真地展现出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
“涌” 字用得尤其出色从这句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写海如果只写茫茫无际、波涛汹涌的海水,即使写得再好,也会给人以枯寂之感,所以作者在描写大海时,又插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到,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我们试把这几句联起来吟诵一下,就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茫茫苍苍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图画啊! 面对这迷人的海上风光,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这是何等的气魄啊!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虽然是高度的夸张,但作者还是紧紧抓住了大海气势磅礴这个特征来写,夸张是合情合理的 诗人丰富的想像,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寥寥十六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
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实在是壮观极了 “星汉” 就是天上的银河这四句诗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来,绕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种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是并不多见的也是全诗的高潮 后世影响《观沧海》这首诗,海水、山岛、草木、秋风,全是眼前景物,不过后文中的日月星汉,是曹操想象之景,并不是真实看到的景物这首诗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情景紧密相连作者通过写沧海,表达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机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
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观沧海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次北固山下原文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注释本诗选自《全唐诗》 1.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2.北固山:在现在江苏镇江北 3.客路:旅途 4.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5.风正:顺风 6.悬:挂 7.海日:海上的旭日 8.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 9.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10.青山:指北固山 11.乡书:家信,书信 译文旅途在青山外,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潮水涨平,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残夜还未消退,太阳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过去,江上已流露春意。
寄出去的家书不知送往何处,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作者简介王湾(公元 693 年~751 年) ,是唐代诗人号∶为德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 《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表达出极度钦羡之情 诗词鉴赏这是一首五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时序匆匆交替,这怎不让身在“客路” 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诗中 “生”“入” 用了拟人手法是人物一说理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 ”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1 主题归纳: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类型) 2 详细赏析: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 “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 北固山” 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 “绿水”前进,驶向“ 青山”,驶向“青山” 之外遥远的“客路” 这一联先写“客路” 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风平浪静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 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该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这首诗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全诗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 。
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 ,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本文系据长期传诵的 《次北固山下》 3 重点:诗人乘舟来到北固山下,展现在眼前的是山青水碧的壮丽景色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