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流课程标准.pdf
4页1 一流课程标准一流课程标准 一、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要符合本专业目标2.课程目标要结构化层次化3.程目 标要符合课程性质 二、课程内容二、课程内容 4.课程内容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5.课程内容要有挑战度6.课程内 容要体现能力导向7.课程内容知识点清楚8.课程内容要包含方法 论和工具使用 三、授课教师三、授课教师 9.学术水准10.教学态度11.教学行为12.方法培养13.教学研 究 四、学生态度四、学生态度 14.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15.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有效结合 16.学生注重软技能学习 五、教学模式五、教学模式 17.教学理念18.教学方法19.教学设计 六、学生服务六、学生服务 20.学习支持21.学习资源 七、教学信息化七、教学信息化 22.积极应用互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 八、教材选用八、教材选用 23.符合教育部和本校选用规定、选用或者自编优质教材 2 九、资源共享九、资源共享 24.课程资源开放共享课程主持教师积极参与教师培训工作接受 外校学生跨校选课,有学分转移、认可制度 十、质量监控十、质量监控 25.评价理念。
26.质量标准27.考核项目28.考核内容29.成绩 评定30.成绩分析31.改进措施32.评价反馈 十一、课程思政十一、课程思政 33.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统一, 以教书育人为初心, 立德树人为使命,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底蕴、社会责任、科学精神、职业素养,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同时,充分运 用专业领域内科学史、行业史等蕴含的思政素材,进行价值引领和品 格塑造;基础理论课程要加强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 伦理与学术道德培养, 应用课程还要再增加中国行业发展、 职业精神、 职业伦理与职业道德等教育 二、课程要求 (一)课程团队 课程负责人须为申报高校正式聘用的教师, 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和较高学术造诣主讲教师师德好,教学能力强,积极投身信息技术 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课程团队结构合理、人员稳定,除 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外,还应配备必要的助理教师,保障线上线下 教学正常有序运行同一课程负责人只能申报一门课程 3 (二)课程教学设计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 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要求,具有大规模开放课程教学 特征。
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教与学新型关系, 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 合作能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培育,构建体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 深度融合的课程结构和教学组织模式, 课程知识体系科学, 资源配置、 考核评价方式合理,适合学习和混合式教学 (三)课程内容 坚持立德树人,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课程内容,弘扬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内容规范完整,体现前沿性和时代性,反映学 科专业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内容更新 和完善及时无危害国家安全、涉密及其他不适宜网络公开传播的内 容,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内容 (四)教学活动与教师指导 通过课程平台, 教师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和要求为学习者提供在 线测验、作业、考试、答疑、讨论等教学活动,及时开展指导与 测评,按时评定成绩各项教学活动完整、有效,按计划实施学习 者学习响应度高,师生互动充分,能有效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 间进行资源共享、互动交流和自主式与协作式学习 (五)应用效果与影响 申报课程在本校教学过程中能较好地应用, 将课程与课堂教 学相结合,教学方法先进,教学质量高在其他高校和社会学习者中 4 共享范围广,应用模式多样,应用效果好,社会影响大,示范引领性 强。
(六)课程平台支持服务 课程平台须按照《中国互联网管理条例》等规定,完成有关的备 案和审批手续,须至少获得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二级认证平台运 行安全稳定畅通,课程教学支持服务高效同时,须制定相应的 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配备专业人员进行课程审查、教学服务管理和 安全保障,确保上线课程内容和制作技术规范,适合网络传播 5539155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