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实验室安全考试通关提分题库及完整答案.docx
29页2023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实验室安全考试通关提分题库及完整答案一单选题(共60题)1、测熔点时,下列四种物质中,不作为载热体(浴液)为() A. 有机硅油 B. 丙三醇 C. 液体石蜡 D. 异丙醇 试题答案:D 2、环境监测的对象有() A. 大气、水质状况、土壤、生物、噪声 B. 大气、市容秩序、土壤、生物、噪声 C. 大气、交通尾气、土壤、生物、噪声 D. 大气、传染病疫情、土壤、生物、噪声 试题答案:A 3、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的()反应 A. 物理 B. 化学 试题答案:B 4、二级以下生物实验室,污染的移液管应()消毒灭菌,再进行后续的处理 A. 完全浸泡在适宜的消毒剂中或高压灭菌锅中 B. 自来水冲洗及去离子水冲净 试题答案:A 5、下列溶液中需要避光保存的是() A. 氢氧化钾 B. 碘化钾 C. 氯化钾 D. 硫酸钾 试题答案:B 6、水蒸气蒸馏过程中没有用到下列哪种玻璃仪器() A. 接液管 B. 瓷坩埚 C. 蒸馏头 容量瓶 D. 试题答案:D 7、以下哪种情况下应使用生物安全柜:() A. 处理感染性物质:如果使用密封的安全离心杯,并在生物安全柜内装样、取样,则这类材料可在开放实验室离心 B. 空气传播感染的危险增大时 进行极有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 C.D. 以上选项均正确 试题答案:D 8、档案室收发档案材料的门洞及窗口应安装防火门窗,其耐火极限不得低于() A. 0.25h B. 0.5h C. 0.75h D. 1h 试题答案:C 9、下列哪种不是实验室感染的常见原因()。
A. 因个人防护缺陷而吸入致病因子或含感染性生物因子的气溶胶 B. 被污染的注射器或实验器皿、玻璃制品等锐器刺伤、扎伤、割伤 C. 在生物安全柜内加样、移液等操作过程中,感染性材料洒溢 D. 在离心感染性材料及致病因子过程中发生离心管破裂、致病因子外溢导致实验人员感染 试题答案:C 10、《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监测装置技术规范》规定,少组分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监测装置氢气H2最低监测限值和最高监测限值分别为()μL/L A. 2,2000 B. 0.5,1000 C. 5,2000 D. 1,200 试题答案:C 11、由于使用不当致使高压灭菌锅锅内压力、温度偏高而引发爆炸,此种爆炸属于() A. 物理爆炸 B. 化学爆炸 C. 核爆炸 D. 分解爆炸 试题答案:A 12、1896年,法国科学家发现天然放射现象,通常人们把这一重大发现看成是核物理的开端,并以他的名字作为放射性活度单位,此科学家是() A. 卢瑟福 B. 贝可勒尔 C. 汤姆逊 D. 居里夫人 试题答案:B 13、实验中酸液溅入眼内,应如何做应急处理,() A. 用干净的毛巾擦拭 B. 用大量水冲洗 C. 必要时去医院诊治 D. 用稀碳酸氢钠溶液洗 试题答案:B,C,D 1037、《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规定()kV以下变(配)电工程的安装可参照执行 A. 10 B. 35 C. 66 D. 110 试题答案:D 14、从火灾现场撤离时,应采取()。
A. 乘坐电梯 B. 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从安全通道撤离 试题答案:B 15、全国消防宣传日是() A. 1月19日 B. 11月9日 C. 9月11日 试题答案:B 16、生物材料在匀浆或搅拌后,容器应在()开启 A. 实验台上 B. 生物安全柜内 C. 无菌室内 试题答案:B 17、()级生物安全实验隔离区(或称半污染区)和污染区不设排水管道和地漏 A. 二 B. 三 C. 四 D. 三、四 试题答案:D 18、在BSL-3实验室中必须安装的生物安全柜是() A. II级或II级以上生物安全柜 B. III级及以上生物安全柜 试题答案:A 19、《母线保护装置通用技术条件》规定,当交流电压在0.01UN~1.5UN范围内,母线保护装置准确度的相对误差不大于()或绝对误差不大于0.002UN A. 0.5, B. 1.5, C. 2.5, D. 5, 试题答案:C 20、盘、柜上的小母线应采用直径不小于()mm的(铜棒或铜管,铜棒或铜管应加装绝缘套 A. 6 B. 8 C. 12 D. 16 试题答案:A 21、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应当有()以上的工作人员共同进行 A. 1名 B. 2名 C. 3名 D. 4名 试题答案:B 22、如果工作人员穿着潮湿的衣服工作可能带来的危险是() A. 触电 B. 火灾 C. 爆炸 D. 中暑 试题答案:A 23、有关气体钢瓶的正确使用和操作,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不可把气瓶内气体用光,以防重新充气时发生危险 B. 各种压力表可通用 C. 可燃性气瓶(如H2、C2H2)应与氧气瓶分开存放 D. 检查减压阀是否关紧,方法是逆时针旋转调压手柄至螺杆松动为止 试题答案:B 24、《电力系统自动低频减负荷技术规定》要求,因负荷过切引起恢复时的系统频率过调,其最大值不应超过()Hz A. 49 B. 49.5 C. 51 D. 51.5 试题答案:C 25、万能试验机操作时应() A. 快速加载 B. 随意加载 C. 缓慢匀速加载 D. 以上都可以 试题答案:C 26、局域网内部的ARP攻击,错误的是() A. 不断弹出“本机的XXX段硬件地址与网络中的XXX段地址冲突”的对话框 B. 计算机不能正常上网,出现网络中断的症状 C. 利用ARP请求报文进行“欺骗”的,普通的防火墙很难抵挡这种攻击 D. 局域网内部的ARP攻击无法防范 试题答案:D 27、《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规定,()降压变压器、升压变压器和系统联络变压器,相间短路后备保护用过电流保护不能满足灵敏性要求时,宜采用复合电压起动的过电流保护或复合电流保护 A. 35kV~220kV B. 66kV~220kV C. 110kV~330kV D. 110kV~500kV 试题答案:D 28、进行较剧烈的体育锻炼如球类比赛、快速跑、健美操等,运动后应多补充一些碱性食物,如() A. 蔬菜、水果 B. 动物蛋白 C. 维生素 D. 糖 试题答案:A 29、对铸件进行落砂清理时,应注意什么事项,() A. 直接伸手测试铸件温度 B. 直接伸手测试型砂温度 C. 戴好防护手套再进行落砂清理 试题答案:C 30、关于易燃液体的安全标志,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A. 底色为粉红色 B. 底色为红色 C. 图形为火焰(黑色) D. 文字为黑色 试题答案:A 31、地下建筑发生火灾时,人员逃生不正确方法是() A. 沿烟雾扩散的方向寻找出口 B. 迅速奔跑逃离火区 C. 俯身爬行 D. 以墙壁未参照物前进 试题答案:B 32、下列物质中,与乙醇混溶时易发生爆炸的是() A. 高氯酸 B. 乙醚 C. 水 D. 丙酮 试题答案:A 33、装有液氯的气瓶受到火焰威胁时,应向钢瓶浇水冷却,发现漏气可用()吸收或置于水中,同时注意灭火救援人员戴防毒面具 A. 石灰水 B. 干粉 C. 土 D. 沙 试题答案:A 34、聚合反应采用充氮保护比较好,一般文献建议在溶剂的沸点以上反应代替充氮,使用石油-70度反应,对设备的要求是() 烷烃(沸点66度)做反向聚丙烯酰胺时,采用68A. 普通设备即可; B. 有温度控制; C. 采用防爆电机,而且要有停电保护设施 试题答案:C 35、生物安全实验室里使用离心机应遵循以下哪项准则,() A. 离心桶的装载、平衡、密封和打开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B. 离心管和盛放离心标本的容器应当由厚壁玻璃制成,或最好为塑料制品 C. 用于离心的试管和标本容器应当始终牢固盖紧(最好使用螺旋盖) D. 以上都是 试题答案:D 36、世界人口受到的人工辐射源的照射中,居于首位的是()。
大气层核实验 A. B. 医疗照射 C. 地下核试验 D. 核能生产 试题答案:B 37、工作过程中,电子剂量计自动显示的是本次进入控制区以来的() A. 即时剂量 B. 最高瞬时剂量 C. 累积剂量 D. 剂量率 试题答案:C 38、危害性最大的强酸性和强腐蚀性物质是() A. 稀氢氟酸 B. 碳酸 C. 稀盐酸 D. 稀醋酸 试题答案:B 39、锻造过程中,不锤击时,应注意() A. 脚应随即离开踏杆 B. 脚应一直踩在踏杆上 C. 脚应时而踩在踏杆,时而离开踏杆 试题答案:A 40、到目前为止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地下水和湿地是人类生存永远的保障 B. 如果森林逐渐消失,对全球生态平衡将是毁灭性的灾难 C. 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造成的 D. 由于化学品的广泛使用,全球的大气、水体、土壤乃至生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毒害 试题答案:A 41、在使用数控机床加工零件时,应注意:() A. 可以将自己编好的程序输入数控装置进行零件加工,碰到问题时可以随时改变程序 B. 可以将自己编好的程序随时输入数控装置进行零件加工 C. 严禁将未经验证的程序输入数控装置进行零件加工 D. 以上都不对 试题答案:C 42、对于实验室的设计,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必须为实验室安全运行、清洁和维护提供足够的空间。
A. B. 实验室墙壁、天花板和地板应当光滑、易清洁、防渗漏并耐化学品和消毒剂的腐蚀,地板应防滑 C. 实验台面应是防水的,并可耐消毒剂、酸、碱、有机溶剂和中等热度的作用 D. 实验室的洗手池不必安放在实验室的工作区 试题答案:D 43、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当由不少于()的专人护送,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A. 1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