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不解池州之缘的黄庭坚.pdf

7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3831730
  • 上传时间:2018-09-05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9.71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不解池州之缘的黄庭坚 □吴汉卿 (2009 年 8 月 6 日《池州日报》) 黄庭坚,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字鲁直,因曾到过安徽潜山县天柱山 麓的山谷寺石牛洞 ,喜欢那里的林泉胜境 ,就自号山谷道人 ;晚年到了四川涪州, 爱其山奇水湍,就又自号涪翁 黄庭坚北宋庆历五年 (1045)出生于洪州分宁县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父亲 为著名诗人,与当时的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有较深交往庭坚自幼聪慧过 人,读书二三遍就能背诵有一天他舅父李公择到他家,随便拿本书架上的书考 问他,他对答如流李公择称赞他为“一日千里的良驹”他于治平四年(1067) 中进士,从此一生命运多舛,仕途坎坷,与苏轼极为相似初授为汝州叶县(今 河南)尉,次年( 1068)才到职,因为到官误期,受到上级官吏谴责县尉职位 低,俸禄少,不足养家糊口,心中常年闷闷不乐二三年后才升为知县熙宁二 年(1075)迁任北京(今河北省大名)国子监教授元丰三年(1080)调任吉州 太和(今江西·本作泰和)知县元丰七年(1084)调监德州德平镇(今山东德 平) 元祐二年( 1087)迁汴京秘书省著作佐郎,参与编修《神宗实录》 、兼检讨 官绍圣元年( 1094)十二月,与他不睦的章惇被朝廷重用,章惇打着神宗、王 安石旗号,以“修史失实”罪,贬庭坚为涪州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

      次年又移置戎州(今四川宜宾) 元符三年( 1100)五月,复宣德郎·监鄂州在城 盐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 1101)起用“元祐党人”,四月庭坚调出峡川,置荆 南(今湖北江陵),召为吏部员外郎庭坚谢辞不任,乞请知太平州(今安徽当 涂) ,在荆州沙市待命崇宁元年(1102)正月,从荆州南下岳州,经巴陵(今 湖南岳阳)、平江、临湘(皆属湖南) ,进入通城(今湖北) ,又折往萍乡,看望 在此任知县的胞兄黄大临,后过筠州至江州(今江西九江)与家人相会同年六 月知太平州,只九天即被罢职他请去荆南,同他矛盾很深的宰相赵挺之不允请 求,命其为管勾洪州玉隆观 ;同年九月移至鄂州 (今湖北武昌)寓居崇宁二年, 被人摘录他在荆州所作 《承天院塔记》 中只言片语,锻炼出“幸灾谤国”罪名, 构成冤狱,远谪瘴疠之宜州(今广西宜山),崇宁三年( 1104)又被徙往永州, 尚未接令成行,便于崇宁四年初卒于贬所,终年61 岁 黄庭坚是北宋诗坛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齐名的大诗人他能文、能诗、 能词,又擅长书法其诗名气最大,早年受知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 “苏门四学士”,人们常把他与苏轼并提,号称“苏黄”有人认为宋初的诗人 只会按照晚唐的格调写诗,到苏轼、黄庭坚才开始以自己的意志写诗,改变了晚 唐的风气。

      而黄庭坚写诗用的工夫尤为深刻,慎重推敲,“十度欲言九度休,万 人丛中一人晓”具体地说,在选材上避免熟滥,喜欢在佛经、语录、小说等杂 书里找一些冷僻典故,稀见的字面;在材料运用上,力求变化出奇,避免生吞活 剥 ,有意造拗句, 押险韵,故而,以他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诗派 , 世称“江西诗派”, 他是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他作诗努力学习陶渊明、杜甫、韩愈早年写有千余 诗篇,中年因不满意而焚烧了三分之二 , 把剩下的自认为可以的取名为 《焦尾集》 后来继续写作的自认为可以传世的诗,取敝帚自珍之意 ,将诗集改为《敝帚集》 他诗的特点是“生涩瘦硬,奇僻拗拙”因此,历史上对“江西诗派”恭维者有 人,但指谪者亦不少庭坚晚年不得志,因而对国计民生亦有所关怀,并把这心 情写进诗词中,写出来的作品比早期要好得多庭坚词风疏岩,深于感慨,豪放 秀逸,时有高妙,晚年接近苏轼诗词作品收在 《山谷集》中,分为内集、外集、 别集和《山谷琴趣外篇》等专集中 黄庭坚书法,初以周越为师,后受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影响,又受 《瘗 鹤铭》书体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大字行书遒劲郁拔,结构奇特,几乎 每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 法。

      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常用移位方法打破单字界限,使线条 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具有特殊魅力他的 楷书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他的小字行书,圆转流畅,沉 静典雅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书四家” 黄庭坚一生数次到池州,有史料可查、史据可依的当在四次以上 第一次来池州是元丰二年( 1079)三、四月间这次庭坚回江西分宁省亲后 返回北京(今河北大名),在铜陵遇风受阻泊岸 〔注,铜陵自北宋开宝八年 (975) 划属池州,至 1974 年 3 月划属铜陵市,归属池州整整一千年〕 ,有诗为证《阻风 铜陵》曰“顿舟古铜陵,昼夜风雨黑,湍波崩奔去,列地列垠隔”闻说苏轼赴 任湖州知州,应当涂好友、诗人郭祥正之邀 ,正在当涂便从陆路火速赶往当涂 三子先瞻仰李白在采石矶、青山等胜迹,后溯江而上,游览李白在铜陵的胜迹 宿食在北宋已故林学家诗人陈翥(982-1061)旧居陈公园,欢娱数曰黄庭坚作 《陈公学堂》,诗曰“千里相知隐逸园,羡君名重翰林仙自渐妙点朱衣列,独 惜真儒绿野贤”苏轼也作《题陈公园·内有二池》 三子在此依依相别 第二次来池州是元丰三年(1080) 。

      这年初秋,庭坚由国子监教授调任吉州 太和知县,船行至池州池口,遇大风雨不能前行,便泊船池口三日,登岸在池口 镇和池州古城漫游,将耳闻目睹和内心苦楚写在《池口风雨留三日》和《贵池》 两首诗之中这里只录《池口风雨留三日》,诗曰: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舂锄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莫窗归了读残书 北宋熙宁、元丰年间正是新法推行之时,黄庭坚与当政者政见不合;加上位 卑职微,心怀抑郁,一方面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一方面向往隐归田园,对现实政 治采取不合作态度诗的前半在写景中抒情:长江岸边,孤城一座,风吹雨打, 三日不停,小市人家,生活清贫,以菜疏度日,放眼流观,浩浩江流远方迤逦山 岭,像一双属玉鸟 (舂锄) ,鸟身雪白,清高闲雅,可内心同我一样,志大才高, 却闲散无用武之地诗后半抒情:渔翁适以旁舍水边收网,触景生情,由网联想 到鱼,反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表达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世 间瞬息万变,面对无常人生,还是退出争名逐利之场所,到书中去找乐趣吧! 第三次来池州是元丰七年 (1084)七月这次庭坚奉命由太和知县调任监德 州德平镇(今山东德平) 。

      临行前接苏轼信,说他由黄州团练副使移任汝州团练 副使,并称也给停职在家闲居的郭祥正去了信,约请郭、黄二友在铜陵陈公园相 聚会,不见不散庭坚乘舟东下,受大风雨阻泊于东流,有《泊东流》诗佐证 诗曰: 前日发大雷,真诚料虎头 今日伐鼓出,掉歌傲阳侯 东流今日宾,建德椎羊牛 野语尚信然,小布黄芦洲 惟有採薪翁,经常往来舟 槠枥尽斤斧,山重烟雨愁 庭坚这次东下 ,心情愉悦,一是官位迁移 ,知县迁升为从级州官 ;二是老师、 老友喜相会,彼此可互吐心声,诗酒唱和尽管旅途遇大风浪,前程受阻,但内 心是高兴的视风浪如出征时的雷鼓、征伐时的呐喊,劈波斩浪,鏖战水神,江 水百折,势不可挡;东流人民视我为上宾,接风宴请,连建德人民也杀牛宰羊慰 问我风平浪静之后,喜悦之余,放眼东流镇,冷气袭心胸,树木伐尽,山野荒 芜,人民生活贫困,除老翁划着装柴草的小舟来来往往,别无所见,满眼是阴沉 沉的山色,满腹是凄凉的愁思胸襟由喜转悲 庭坚由东流顺江而下,在铜陵陈公园与苏轼、郭祥正欢聚三人又结伴溯江 而上漫游贵池山水,并到贵池南部怀陶里凭吊先辈曹清遗迹《曹氏宗谱》中收 存着庭坚诗作三首 ,对曹清光明磊落品质 ,远离喧嚣尘世的高尚情怀 ,歌之颂之。

      这里只录其《怀陶公挽词》 ,词曰: 潜鱼渊深渺,渊明无由逃 彭泽当此时,沉其一世豪 司马寒如灰,礼乐卯金刀 晚岁以字行,更始号怀陶 平生本朝心,岁月阅江浪 空余诗语工,落笔九天上 向来非无人,唯公独可尚 属余刚制洒,无用酌杯盎 以此招曹君,斯文或宜当 此次三子是否登九华山,无史料可查苏轼、郭祥正是否作怀陶诗,县志和 曹氏宗谱中均无记载 第四次来池州是绍圣元年( 1094)六月这次来池缘由是哲宗亲政,新党得 势,起用章惇;章与庭坚相矛盾,便以所谓“修史失实”(即“神宗实录”中有 失实之错)之罪,罢庭坚史局著作佐郎和检讨官职位,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四 川彭水)安置此时苏轼也被翻算老帐,摘除几个京官头衔,谪贬为英州军事 庭坚由汴京乘舟沿运河转长江溯水上行,在芜湖等待命令;苏轼在当涂县慈湖夹 遇风雨不能前行;老友郭祥正已致仕在家于是三个同是天涯沦落人相伴再返铜 陵寻幽访胜这次又住在陈公园三子的友人蒋之奇(1031-1104)此前不久提 拔为江淮荆浙发运副使,其时正在池州听说苏、郭、黄三友在铜陵,便星夜赶 赴铜陵接三子到池州游玩庭坚与乐天派苏轼、郭祥正将懊恼抛之九霄云外,跟 随蒋之奇到池州,终日或乘舟,或骑马,或步行,踏访今日龙舒河和清溪河两岸 风物名胜,饱赏了贵池的秀丽风光。

      苏轼写了激情澎湃的《清溪词》,遗憾的是 笔者未翻检到庭坚和蒋之奇的诗作但黄庭坚用他遒劲秀逸的行楷 ,将苏轼的《清 溪词》抄写于宣纸上,时人将苏词、黄字刻置于池州府东门城墙上苏轼词、黄 庭坚字,文字双壁,一时成为池州人赏心悦目之妙景这次池州之行、池州之别 也是黄庭坚和苏轼一生知交知己的绝笔之地、诀别之地 黄庭坚、苏轼从池州分别后,均被越贬越远,不说再重游池州,两人至死也 未能再相见一次 ,相看一眼庭坚终老于瘴疠之地宜州 ,苏轼被贬至“六无” (食 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蛮荒之地海南儋州,后 死于北归途中 哀哉!痛哉!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