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道恶性肿瘤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要点汇总.doc
4页《阴道恶性肿瘤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要点 阴道恶性肿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肿瘤由于发病率低,国内外均缺乏大样本、前瞻性的研究,故尚无统一的诊治标准阴道鳞癌和黑色素瘤多见于老年或绝经后妇女近年来由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增多,年轻的阴道鳞癌患者也在逐渐增多腺癌好发于青春期,内胚窦瘤和葡萄状肉瘤则好发于婴幼儿继发性阴道恶性肿瘤多来自相邻器官恶性肿瘤的直接蔓延、浸润以及淋巴转移,来自远隔器官的血行转移较少1 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是少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其人群发病率仅为0.6/10万,占妇科恶性肿瘤的1%~2%,阴道恶性肿瘤的10%;阴道恶性肿瘤HPV感染率为65%~70%,HPV16是阴道癌患者中最常见的类型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指癌灶局限于阴道壁,无子宫颈癌、外阴癌的组织学证据1.1 诊断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制定的原发性阴道癌诊断标准: ①子宫颈和外阴未见肿瘤;②距子宫颈原位癌手术2年后,距浸润性子宫颈癌的手术治疗5年后,距接受放射治疗的子宫颈癌10年后1.1.1 主要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早期可呈阴道分泌物增多或不规则流血,接触性阴道出血。
晚期症状与子宫颈癌相似晚期可累及阴道旁,肿瘤侵犯附近组织器官如神经、骨质、尿道、膀胱和直肠等,可出现下腹部、腰骶部疼痛、排尿痛、血尿、肛门坠胀、排便困难、排便时疼痛等,以及出现腹股沟、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和远隔器官转移1.1.2 查体全身查体:妇科查体:1.1.3 主要的辅助检查1.1.3.1 病理学诊断1.1.3.2 血液学检查1.1.3.3 肿瘤标志物检查1.1.3.4 影像学检查1.1.3.5 内镜检查1.1.3.6 高危型HPV检测1.1.3.7 基因检测1.1.4 主要鉴别诊断 阴道恶性肿瘤需与阴道上皮萎缩、阴道HPV感染引起的阴道尖锐湿疣、阴道结核性溃疡、子宫内膜异位结节等鉴别,病理学检查是主要鉴别诊断方法确诊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还需排除子宫颈癌、外阴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输卵管癌、绒癌阴道转移、泌尿系/肠道来源恶性肿瘤等1.2 分期阴道癌目前临床常用的分期标准仍为临床分期依然采用阴道癌FIGO 2009年分期(表1)1.3 治疗1.3.1 治疗原则 由于缺乏大样本前瞻性研究,阴道恶性肿瘤尚无标准化治疗方案,临床上应遵循个体化原则,依据患者的年龄、疾病分期、病灶部位、组织病理学特征、肿瘤大小确定治疗方案,采用放射治疗或手术治疗,以及化疗等综合治疗,但预后较子宫颈癌差。
放疗适用于Ⅰ~Ⅳ期病例,是大多数阴道癌患者首选的治疗尤其适用于Ⅱ期及以上中晚期患者及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放疗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可保留器官1.3.2 放疗 放疗包括腔内或近距离治疗及体外照射(EBRT)两部分1.3.2.1 体外照射1.3.2.2 腔内放疗1.3.2.3 各期放疗原则1.3.2.4 术后辅助放疗1.3.3 手术治疗 由于阴道解剖位置的特殊性,根治性手术创伤较大,副损伤多,对性功能影响大,对患者及性伴侣的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故手术并非主要的治疗手段1.3.4 化疗 单纯化疗效果较差,常用于放疗的同步化疗化疗并未增加老年患者的死亡率1.3.5 靶向及免疫治疗 阴道癌的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缺乏临床证据1.3.6 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多用于阴道病灶大出血、保守治疗无效时1.4 预防一级预防(疫苗): 阴道癌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相关,尤其是HPV16亚型作为子宫颈癌一级预防措施,HPV疫苗可减少子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二级预防(筛查):1.5 预后与随访1.5.1 阴道癌预后2 特殊类型的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2.1 阴道腺癌2.2 阴道恶性黑色素瘤2.3 胚胎性横纹肌肉瘤3 复发性阴道恶性肿瘤3.1 临床表现3.2 诊断3.3 治疗4 VaIN4.1 概述4.2 诊断4.3 治疗4.4 随访(完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