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炉调火与热工评定.ppt
47页焦炉的加热管理与热工评定焦炉的加热管理与热工评定课件内容: 第一节 三气流程 第二节 焦炉的加热管理 第三节 焦炉的加热调节 第四节 焦炉热工评定第一节 三气流程所谓三气流程指的是:煤气、空气,废气所谓三气流程指的是:煤气、空气,废气 的走向流程,其流程图如下:的走向流程,其流程图如下:煤气流程:炭化室产生的荒煤气煤气流程:炭化室产生的荒煤气→→上升管上升管→→ 桥管桥管→→集气管集气管→→吸气管吸气管→→化产工段净化化产工段净化→→回炉回炉 煤气煤气→→煤气主管煤气主管→→短管短管→→加减旋塞加减旋塞→→孔板盒孔板盒→→ 交换旋塞交换旋塞→→鸡爪管鸡爪管→→横管横管→→小支管小支管→→立管立管→→下喷管下喷管→→砖煤气道砖煤气道→→燃烧室立火道与空气燃烧室立火道与空气 燃烧燃烧空气流程:大气→→进风门进风门→→废气盘废气盘→→小烟道小烟道→→ 蓄热室蓄热室→→斜道斜道→→燃烧室上升立火道燃烧室上升立火道→→与煤气混与煤气混 合燃烧合燃烧废气流程:煤气与空气混合燃烧后产生的废废气流程:煤气与空气混合燃烧后产生的废 气气→→经立火道上部的跨越孔经立火道上部的跨越孔→→下降气流立火下降气流立火 道道→→斜道斜道→→蓄热室蓄热室→→小烟道小烟道→→废气盘废气盘→→分烟道分烟道→→ 总烟道总烟道→→烟囱烟囱→→排入大气排入大气焦炉炼焦热源来至于焦炉煤气或高炉煤气, 焦炉内煤气、空气、废气流动途径如图:第二节 焦炉的加热管理 一、焦炉燃烧室的温度变化特征 1、结焦期间火道温度的变化2、换向期间火道温度的变化二、焦炉加热管理的内容与要求 1、加热制度(九温五压)加热制度——在调火工作中需要经常测量和调节的 温度制度和压力制度。
2、温度制度(1)标准温度——机、焦侧测温火道平均温度的控制值表9-4 焦炉标准火道温度与结焦时间的关系炭化室宽450mm炭化室宽407mm结焦时间 /h标准温度结焦时间 /h标准温度机侧/℃焦侧/℃机侧/℃焦侧/℃151330~13501380~1400141310~13301360~1380161300~13201350~1370151290~13001340~1360181270~12901290~1300161260~12801290~1300(2)直行温度——全炉各燃烧室测温火道的温度称为直行温度 标准火道:机侧8眼,焦侧25眼,在交换后五分钟开始测量下降气流的标准火道 ,从交换机端焦侧开始,从另一端机侧返回,测温时看火孔盖一次不准打开超过6 个,测完后立即盖上,用焦炉煤气加热时测烧咀周围,用高炉煤气加热时测斜道 口与烧咀之间,如果两次测温个别号相差±30℃以上,平均值相差±7℃以上应查 明原因并立即调节处理,原因不明应抽测或重测,立火道冒烟或装煤妨碍测温时 ,可错开一眼测量,但应注明,直行温度应换算为交换后20秒的温度,并将平均 温度加上测温仪的校正数,将所测温度输入计算机,保存并打印出温度报表,直 行个别火道温度与同侧平均温度相差超过±20℃、边炉相差超过±30℃以上为不 合格,并计算出直行温度均匀系数和安定系数。
直行温度的均匀性以均匀系数K均表示: K均=(2M-X)/2MM——燃烧室数 X——直行个别火道温度与同侧平均温度相差超过+20℃(边燃烧室相差超过 +30℃)以上的不合格火道数 焦炉直行平均温度的稳定性以安定系数K安表示: K安=(2N-X)/2N N——每昼夜测温次数 X——机焦侧温度与标准温度相差超过+7℃以上的不合格数3)横排(墙)温度——燃烧室横向各火道的温度称为横排温度在交换后五分钟开始测量下降气流火道,用焦炉煤气加热时测烧咀 周围,用高炉煤气加热时测烧咀与斜道口之间,为了便于统一和画拾排 曲线,规定从机侧下降火道开始测量8分钟内测完5排的单数火道或双 数火道,4个交换测完10排(十排为一区),每分钟内应测数量相同的 火道,测量时,燃烧室看火孔盖应随测随打开,一次不得超过6个,测 完后应立即盖上,将温度输入计算机,保存并打印温度报表和曲线计 算横墙系数K横墙K横= ( Q-C )/ Q 式中: Q—考核火道数,指除机 焦侧各3个炉头火道外的其余火道数C—单排超出标准线±20℃,十排 超出标准线±10℃,全炉超出标准线±7℃的不合格火道数,若计算机 有故障,则用人工在测完后上帐和画曲线,在标准火道处按标准温度的 温度差画标准线,超过标准线±20℃为不合格,并标出系数、测量人员 、加热制度等。
4)炉头温度炉头温度的测量:炉头温度的测量,测量时从交换机 端开始,在换向后5分钟开始测量下降气流的炉头火道, 每次测量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应在两个交换测完,输 入计算机,打印出温度报表炉头个别火道温度与该侧 平均温度相差超过±40℃为不合格,炉头温度的均匀性 以炉头系数表示炉头均匀性以K炉头表示: K炉头=(2M-X)/2M M——燃烧室数 X——炉头个别火道与同侧平均温度相差超过+40℃以上 的不合格数 5.2.3.4炉头温度不换算为20秒的温度,但应注明加热 制度及结焦时间、日期等5)冷却温度的测量 •采用 5-2推焦串序选择6个相邻加热正常的燃烧室用高温计测量或用红 外线测温仪进行测量 •测标准火道,在交换后20秒时进行第一次测量,再隔40秒后测第二次 温度,以后每隔一分钟测量一次,直到下一次换向为止(直行温度交 换后5分钟开始测量的可以测到交换后14分钟共15次为止) •看火孔盖必须随时盖严,只准测量时打开 •测量记录应记明测量的时间、测温仪号 •应算出6个燃烧室每分钟平均温度,再算出与20秒相差值,绘出冷却 曲线 •根据冷却曲线,制订直行温度换算为交换20秒温度的校正数。
•通知交换机工在测量期间要严格保持加热制度不变全部测完不应超 过4小时 •当配煤比改变较大、更换煤气、结焦时间改变较大时,应重测或使用 规定制度下的冷却温度值6)小烟道温度的测量•首先应检查好500℃水银温度计,温度计应稳固地插在木 塞(或胶塞)中,或用石棉绳缠紧,以免掉入废气盘内 •小烟道温度不得高于450℃,不得低于200℃用高炉煤 气加热时,煤气小烟道温度应高于空气小烟道温度,但不 应超过30℃ •交换后立即将500℃温度计从交换机端开始,按顺序垂直 插入下降气流小烟道测温孔内、深度250~300mm,如小 烟道下火不应插入 •交换前10分钟按顺序读出温度 •温度计取出后必须把测温孔堵严7)炉顶空间温度的测量 •选择结焦时间和炉温正常的炉号,在达到结焦时间 的2/3时用热电偶或长1300mm的铁管垂直插入机焦 侧的除尘孔中(用毫伏计或高温计测量)孔中心 要正对炭化室中心线,除尘孔盖和插入孔周围应封 严密 •插入后半小时测一次,共测三次,(如需要考察整 个结焦时间的空间温度变化,可在装煤后立即插入 热电偶每隔半小时测一次,直测到出焦前半小时为 止)8)焦饼中心温度的测量 •选择炉温和结焦时间正常的炉室。
•与推焦班长联系好推焦时间,打开拦焦车集尘罩 手观察孔盖 •在推焦过程中,推焦车司机在推出焦饼约四分之 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时各停顿30秒 •调火工在每次停顿时迅速测量焦饼的中部上、中 、下各点温度,所测各点温度平均即为焦饼中心 平均温度 (9)炭化室墙温度的测量 •同推焦班长联系好 •当机焦侧炉门对好后将除尘孔盖盖上,从 焦侧炉孔开始用高温计测量,测完一孔立 即盖上除尘孔盖,再顺序测量其它孔 •测量部位:底部距炭化室底,中部距炭化 室底,上部距炭化室底 •测量顺序由上至下,两面都测,上中下三 点垂直,不应测石墨 4、压力制度(1)压力制度的确定原则1)炭化系统(集气管)压力:以结焦末期正对吸气管炭 化室底部的压力不小于5Pa为原则确定集气管的压力,以确 保炭化室的压力始终高于外界大气的压力2)燃烧系统压力:以下降气流看火孔的压力为0为原则 来确定燃烧系统的压力,并以蓄热室顶部的压力为控制指标 以确保燃烧系统的压力始终低于同一标高炭化室的压力3)煤气主管压力:足以克服从煤气主管至炉体所有管件 的阻力4)烟道吸力:足以克服燃烧系统的阻力和下降段的浮力 2)蓄热室顶部吸力的测量 •测量前准备好数字微压计和胶皮管,数字微压计应调好零点,胶皮管畅通不 漏气。
并与交换机取得联系,保持加热制度不变 •选择直行、横墙温度正常格子砖阻力正常,不漏烟不下火、且位于炉组1/3 处的蓄热室为标准号蓄热室,测前检查风门开度是否一致(边号炉除外), 如有差错应调整到一致 •在标准号处于结焦中期时进行测量将绝对管连接标准号测压管(表的正端 与绝对管相连)、相对管与表的负端相连,交换后五分钟将相对管按顺序连 结(上升或下降)蓄热室的测压管,测出与标准号的压力差测至标准号时 ,将相对管连接另一标准号的上升或下降的压力管再将相对管放置地上测 出标准号的绝对值,然后依次测下去,至交换前测完空气、煤气同时进行 ,每侧四个交换测完 •每两个标准号在同气流情况下吸力应相等各炉相对值规定上升气流±2Pa, 下降气流±3Pa(边炉除外)超过规定应查找原因或根据前几次吸力测量情 况和温度情况等予以调节 •调吸力时,要过细地做工作,力求做到分析全面,调节准确调下降气流时 移动废气盘小翻板,上升气流时换孔板(用高炉煤气时) •全炉吸力调节可变动分烟道吸力,各炉废气盘小翻板开度及全炉进风口开度 等 •测量吸力最好在检修时间进行但与标准蓄热室有关炭化室必须在装煤后3小 时以上 •测量吸力时,胶皮管不得弯曲,测压管小旋塞必须开正。
表要看准、记录清 楚、准确3)蓄热室阻力的测量 •数字微压计调整零位 •按测吸力要求调好微压计,接好胶管,将正管插入小烟道 测温孔内,插入深度为1/2,负端管插入蓄热室顶部交 换后一分钟开始按顺序同时插入同号、同气流的上下两测 压点,测出压力差测下降气流四个交换测完全炉 •全炉阻力有否增减,应与前次所测结果相比较(在结焦时 间加热制度相近的情况下相比较)阻力大时,要及时查 找原因并及时处理,绝对避免蓄热室正压 •测完后立即按要求上账并填写加热制度和结焦时间、测量 人员等 (4)看火孔压力的测量 •应在检修时间测量,并有专人拿胶皮管以 防烧坏 •将数字微压计的正端(标准管)插入炉组 中心燃烧室下降气流火道内,测火道内看 火孔压力时交换后5分钟从交换机端焦侧开 始,两个交换测完全炉 •看火孔压力应保持在0~5Pa5)炭化室底部压力的测量 •被测炭化室应在炉组中间,吸气管下方 •在装完煤后,将长为1200mm的铁管末端用石棉绳堵住,平行地沿炉 门下端测压孔(距炭化室底300mm)插入焦饼中心 •出焦前一小时进行测量,测前与上升管工联系好,不准打开上升管盖 测量时将铁管透通(见黄烟),用胶皮管将斜型表的负端与铁管连 通,记录微压计水位的波动范围,至少记录三次,集气管压力与炭化 室底部压力同时测量和记录。
•根据测量结果适当调节集气管压力保证炭化室底部压力在结焦末期为 5~10Pa,集气管压力确定后由上升管工保持与调节 •根据上述的测量调节情况,在测压管与炉室切断前做一次最后的校对 •记录最后一次集气管压力与炭化室底部压力后将铁管拔出 •每次测量时,必须同时记录测量时间6)燃烧系统压力分布(五点压力 )的测量•选择标准蓄热室处于结焦中期时进行测量 •准备好三台微压计,在交换后蓄热室两台表的正端管分别 插入两个标准号测压孔内,炉顶一台表的正端管插入与该 两号同一系统燃烧室的同侧标准火道的下降气流看火孔内 •交换后五分钟,三台表在统一号令下同时读数,在半分钟 内三台表各读三次然后分别利用负端管测蓄热室顶部煤 气、空气的压力差,炉顶用负端管测出相连火道火眼的压 力差换向后再按上述方法测量另一气流的相同次数每 侧应在两个交换内测完四个交换测完两侧 •测完后上好记录,并划出五点压力分布线,标出各点压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