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学论文-晚唐中央与汴河.doc
4页历史学论文-晚唐中央与汴河[摘要]唐朝中期特别是安史之乱以后,兵连祸接,关中沃野一片荒芜,唐朝政府财政开支几乎完全依赖东南地区的供给,运河-汴河成为唐王朝得以苟延残喘的命脉而叛乱的藩镇为了卡住唐王朝的经济命脉,围绕汴河一带的控制权与中央政府进行了反复争夺对此唐中央采取系列政治措施保障汴河的畅通[关键词]晚唐 汴河 藩镇 命脉 战争 一、政治军事现实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为求得暂时的苟安,唐代宗措置失当,“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使安史降将摇身一变,成了由地方任命的节度使,保存了相当大的离心势力,在平叛的过程,朝廷还对内地掌握兵权的刺使多加节度使的称号,造成了乱后“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的藩镇割据的严重局面 其中的魏博镇、淄青镇、淮西镇等地(河南东南部地区)这三者可以河朔型藩镇为代表,公开与唐中央对抗,被称为叛镇,各拥强兵,表面上遵奉朝廷,但法令、官爵都自搞一套,赋税不供中央节度使的职位父死子继,或部下拥立,唐中央只能事后追认,不能更改他们成了中央的心腹大患,中央与他们的斗争很激烈 除了叛镇外,其它藩镇可分为三种类型:中原型藩镇、边疆型藩镇和东南型藩镇以上三种藩镇大体上还服从中央政令,割据性较弱,但有时也与中央兵戎相见,发生叛乱。
中原型藩镇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控扼河朔,屏障关中,对河朔叛镇起到防范作用,所以在这里驻扎重兵河朔叛乱,唐中央政府主要从中原藩镇征调兵马进行讨伐唐政府从东南地区征调的财富,须经过武宁、汴宋、陕、虢境内的漕运线运达关中,所以中原型藩镇还负有保障唐中央财源的作用,唐政府的生死存亡正在于此一地区的稳定 二、汴河与经济地理格局 《元和郡县志》云:隋代开通汴河后“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闵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大运河沟通南北,沿线商业繁荣,交通繁忙,沿线城市因而变得日益重要:汴河沿岸的汴州、宋州、汴水与泗水交汇的徐州,汴水与淮水交汇的泗州 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地区成为藩镇割据的混战的角逐场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缓慢但江南地区的相对稳定,又有不少北方人因避乱而迁徙到江南,增添了劳动力因此,在唐朝后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仍保持着迅速发展的趋势,其总体水平超过了北方,东南地区养兵少,军费低,地方税收大部分上缴中央,是唐王朝重要的财富来源地区 关中平原虽说富饶,“但土地狭,所出不足以供京师背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政府“赋取所资,漕挽所出,军国大计,仰于江淮”韩愈《送陆歙州诗序》:“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据十九。
关中的政局非常不稳定,少数民族政权不断侵扰,如吐蕃于大历年间侵入长安关中藩镇反叛中央,如德宗时相继发生了泾源士卒叛乱,朱泚之乱,李怀光之叛,这些严重干扰了关中地区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不能有效维持关中的政治 河北地区藩镇割据,赋税不入中央初,安史之乱数年间…州县多为藩镇所据,贡赋不入朝廷,府库耗竭至德之后,天下兵起…河南、山东、荆襄、剑南有重兵处,皆厚自奉养,王赋所入无几这时政府开支全仰赖江淮以及东南地区 三、政治保障措施 汴河成为唐王朝的生命线,联系着关中和江南,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了自身的安全与稳定,唐中央采取诸多措施保障汴河的畅通,比如政治和军事行动可以讨论 1.加强管理,派遣官员进行巡查《唐会要》卷八十七漕运条记述:“贞元三年五月敕,漕运通流,国之大计,其河水每至春夏之时,多被两岸旧菜盗开斗门,舟船停滞职此之由,委汴宋州观察使,选请强官专知分界勾当,其郑州、徐州、泗州界,各仰刺史准此处分,仍令知汴州支遣院勾当同时每逢春夏遣官监汴水,察盗灌溉者” 2.调整行政区划,如元和四年在汴河甬桥边建置宿州据《元和郡县志》言:“宿州,本徐州符离县也,元和四年,以其地南临汴河,有埇桥为舳舻之会,运艚所历,防虞是资。
又以蕲县北属徐州,疆界阔远,有诏割符离、蕲县及泗州之虹县置宿州,取古宿国为名也用意非常明确而宿州确为战略要地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一指出:宿州“西翼梁宋,北控邳徐,南襟濠寿,东限淮泗,舟车要会,战守所资也可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3.建立巡院《旧唐书·食货志》:“自淮北列置巡院,搜择能吏以主之…凡所制置,皆自晏始刘晏初置的巡院有十三个,在汴河上的有汴州,埇桥、宋州、泗州设立留后制度,汴河上的有河阴留后《唐会要·盐铁》:“太和二年七月敕潼关以东度支分巡院,宜并入盐铁江淮河阴留后院 4.派遣亲近重臣到汴河沿岸重要地区当节度使或者给节度使高官厚禄,笼络人心汴宋节度使田神功,《颜鲁公集·》谈到:“广德元年,上幸陕,公首末扈从;二年,拜汴宋节度使大历二年,加右仆射,兼判左仆射,加太子太师;韩弘官拜宣武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汴、宋、濠、颍等州观察处置使,开府仪同三司,守司徒兼侍中,汴州刺史,上柱国,许国公、食邑三千户,守司徒、兼中书令等 5.战争776 年,大历十一年,八月,汴宋留后李灵曜阴谋反叛,北结田承嗣,不服从中央调令朝廷命淮西、永平、河阳等镇节度使出兵讨伐,淄青,淮南等节度使主动出兵。
汴河附近的汴州、郑州、荥阳成为反复争夺的地方最后李灵曜败死,田承嗣表示服从朝廷 781 年,淄青镇节度使李正己叛乱,派兵万人屯驻曹州,分兵控扼徐州埇桥,涡口,切断南北漕运,朝廷深为震恐李正己死后,李纳派兵进攻徐州唐中央派宣武节度使,神册军都知兵马使,滑州刺史前去解围大破包围徐州的淄青军,江淮漕运于是畅通 800 年,贞元十六年,唐平定淮西吴少诚的叛乱从侧翼保卫汴河的安全 817 年,元和九年,淮西吴元济叛乱,密通成德、淄青两镇,发病四处,焚掠舞阳、叶、鲁山,襄城等地,致使关东震骇唐中央调集大军讨伐唐将李愬亲率士兵乘风雪天气连夜进军袭取蔡州,生擒元济汴河西部威胁解除了淄博镇李师道出兵帮助吴元济,袭攻供给讨伐淮西的军事物资的河阴转运院,欲迫使朝廷罢兵李师道趁唐军与吴元济激战的时机,突然进攻徐州,被武宁节度使逐回平阴淮西平定后,唐军集中兵力讨平李师道,最后汴河东北的威胁解除 综上所述,汴河的经济、政治,以及军事地位十分关键政治的稳定与巩固,必然免不了军事斗争,运河则是调遣兵力和运输物资给养的最为便捷的通道;再者政治的稳定与巩固,必然以经济作为强大的后盾,运河成为连接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纽带。
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唐朝中央政府为了确保汴河这条生命线必然采取措施 参考文献: [1]新唐书.藩镇·魏博传序. [2]新唐书.兵志. [3]唐权德舆.论江淮水灾上书.权载之文集. [4]韩昌黎文集. [5]资治通鉴. [6]新唐书.食货志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