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06797948
  • 上传时间:2022-06-0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1.51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Reference:在物质条件一定的条件下,人力资本存量与劳动生产率是正相关关系,人力资本存量越高,劳动者的素质就越高,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开发人力资本,增加社会人力资本现实存量,提高人力资本质量,是世界各国一致的目标人力资本存量的高低是人力资本积累和增长的结果,因而人力资本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本投资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不平衡,特别是教育投资水平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不协调,政府要强化我国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以期推动各地区经济长期持续稳定的增长Keys:人力资本;经济增长;教育程度;产业结构 F124 :A :1003-854X(2012)02-0028-05人力资本价值是由人力资本投资的各项费用(卫生保健费用、教育培训费用、劳动力迁移费用等)决定的,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和价值,从而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水平经济要发展,就要重视人力资本投资,解决人力资本投资的质量问题一、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分析我们假定生产过程中劳动与资本生产要素配合的比例保持不变,两种要素因此增加,则能刺激经济发展,增加产量;如果劳动供给不足,则资本有剩余,表现为机器设备闲置,势必阻碍发展,限制总产量增加,可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为经济增长所必需。

      如果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是可变的,资本可以替代劳动,或者劳动可以替代资本,那么在劳动力不足时,则用资本替代这时替代部分的资本相当于对人力的投资,它所起的作用相当于不足部分劳动力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众多的人口,为建立规模经济,降低成本,供给足够而廉价的劳动力,以及为经济保持较高增长准备必须的消费需求等等都有积极作用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发现,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的“智力劳动”能力之比为大学:中学:小学=25:7:1,说明一个人的文化素质越高,生产劳动能力越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大工人受教育程度高,在同样时间内付出的劳动多,生产率高,其收入自然也高西方人口经济学家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说明人口质量投资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1)式中,Q表示产量,A为常数,表示平均技术水平,L表示劳动量,C表示物质资本量,α和(1-α)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在产出量中所占的份额或对产业的相对贡献由公式(1)可以推出经济增长率的公式,即:根据人力资本的定义,人口质量高的劳动力较之人口质量低的劳动力在相同时间内有更高的生产率由于劳动力是一种集数量和质量于一体在生产要素,设劳动力数量为N,劳动力质量为E,t为计算质量的年份。

      因此,L´/L不仅与N´/N增长率有关,而且与Et有关假设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生产率决定劳动者的报酬,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直接同劳动者受教育的水平相关,劳动者质量的提高可以表示为:由于劳动者的收入与劳动生产率、教育程度相关联,设劳动者基期年平均收入为Y0,报告年(设为t)某种受教育程度者的收入为Yt,N和N′分别表示基期年和报告年的劳动者人数,Nt为受某种教育程度类型劳动者在t年内的人数Yt/Y0是同基期年份比较,第t年教育水平的相对收入,则:(5)式说明,在劳动力人口质量Et不变条件下,劳动力人口总数N增加1倍所表示的劳动投入量(L)的增加,随着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劳动人口的平均量也会相应提高1942年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丁伯根修改了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因“技术水平恒定”定义A为“常数”(即资本占1/4,劳动占3/4)的假设,A被换成一个随时间而变化的变量,科学技术纷纷“物化”在物质资本特别是人力资本之中,为了简便起见,我们把技术的变化这个因子反映在价值构成和劳动者的质量中6)式说明,经济增长率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增长率的乘积战后,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二产业产值和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相对下降,而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则急剧上升,20世纪80年代,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和软化,高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不仅扩大了就业机会,而且使传统产业的效率倍增,造成这种变化的因素是多种的,如收入水平、价值结构、资源条件、经济体制、人力素质和科技进步等,起决定作用的是人力素质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①。

      随着劳动者智能、技能和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市场得到扩大,劳动生产率提高,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十分重视脑力劳动者在就业人口中的比重,因此大力发展教育,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与积累我们知道,劳动生产率是反映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不同国家经济增长的差异本质上就是劳动生产率对其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差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主导因素,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金税率的先决条件②在物质条件一定的条件下,人力资本存量与劳动生产率是正相关关系,人力资本存量越高,劳动者的素质就越高,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人力资本生产力是推动一国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的原动力,其国力的强弱,又直接取决于人力资本存量高低,人的健康存量、知识和技能存量的越高,其生产潜力和能力就越大人力资本存量的高低是人力资本积累和增长的结果,因而人力资本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二、我国东中西部人力资本的质量与投资效率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中部和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1. 东中西部人力资本投资的比较表1中的教育经费总支出数据和GDP数据都是按当前价计算,我们通过表1可以发现:东部广东省教育经费2009年的总支出为1166.16亿元,占GDP总量的2.95%。

      浙江、江苏、山东的教育经费总支出都在700亿元以上,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人数比重大,教育经费投入充足,人力资本的投资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中部四省中河南的人力资本费用投入最高,达到656.15亿元,但河南是中国的人口大省,常住人口9400多万,居全国第三,加上流出人口,河南仍是人口第一大省,相对人均教育经费比例低;湖南、湖北是中部发达地区,交通便利,教育经费投入虽每年有所增加,但人力资本的投入与本省GDP的增长不成正比例;江西省教育经费投入比例虽高于中部其他三省,但总量却不到350亿元西部四省中青海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教育经费最少,比例虽大,教育经费支出总量太小;甘肃省教育投资比例最高,达到6.82%;四川是西部经济情况最好的省份,GDP总量超过了1万亿,但四川是人口大省,总量投入大,人均教育经费不足;新疆比例大,但总量投入不足中西部的投资率(物质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率)一直在高位运行,每年都超过30%,近几年更是超过40%由此看出,中西部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教育经费支出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主要形式,其支出结构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学费和杂费以及其他教育经费等五种支出形式。

      通过收集的数据可以发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东部是中部和西部的3-4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西部四省除四川外其它省份几乎为零,而东部的办学经费明显要高于中部省份,特别是广东省情况则更为有利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东部的优势更大,中部和西部总和都不及东部的1/2,由于东部的财政收入丰厚,学费和杂费也远远超过中部和西部③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在教育经费总支出中所占的平均比例东部要比西部高约10个百分点,如上表2所示2. 中部六省的人力资本质量比较由表3可以看出,在成人识字率质量指标上,湖南(94.65%)排第二位,在山西(95.74%)之后中部各省城镇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和农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情况均不理想,其中在城镇人均食品消费支出方面都低于全国水平,三个省份(湖南、湖北、江西)在农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上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湖南省仅在这个指标上排中部首位另据《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在2000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方面,各省情况为:湖南(70.66岁),湖北(71.08岁),河南(71.54岁),山西(71.65岁)和最高的安徽省(71.85岁),最低的江西省(68.95岁),安徽比江西高出2.9岁,同时也比全国平均水平(71.40岁)高出0.45岁④。

      如上表3所示三、人力资本投资助推经济增长1. 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走势从总量上看,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几年上一个新台阶1996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只有71176.59亿元,人均GDP696美元;到2004年GDP突破10万亿元大关,GDP总量达到159878亿元,是1996年的2倍,人均GDP达到1100美元;2009年GDP达到335353亿元,是1996年的4.5倍,人均GDP3566美元;2010年GDP达到397983亿元,在15年内,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实数不易从人均水平上看,尽管受人口基数较大的影响,但人均GDP仍有较快的发展,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国1996年人均GDP为696美元,2004年增长到1100美元,到2009年,更是增长到3566美元,较2004年增长了3倍从增长速度来看,自1996年以来全国大部分年份经济增长速度均在7%以上,1996年至2009年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8%尤其是从“十五”的第二年开始,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8.5%以上,2009年更是达到了10.3%从三个产业的经济增加值来看,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增长速度在逐渐降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则越来越快;从三个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第一产业在逐渐下降,第二、第三产业在逐渐增加。

      这些现象说明我国已经开始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并取得了相应的效果2. 东中西部六省经济实力比较从各省GDP增长速度与全国比较来看,1977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可以划分为五个周期,考虑到1977-1980年和1987-1989年两个周期时间较短,特征不明显,因此,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大体经历了三轮快速增长周期:第一个周期是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以轻工、纺织为主导的增长周期,1985年达到峰位,增幅达12%;1989年跌入谷底,只有3.6%从1990年开始,经济进入了改革开放后第二个快速增长的周期,由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房地产及新一代家电产品为主带动,1993年经济增长达到峰值,为12.6%;受1993-1996年国家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4年开始回落,1999年降至谷底,但增幅仍达到8.3%,表明国家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效果明显,成功实现了软着陆从2003年开始,经济出现了止落回升趋势,并连续三年保持9%的增幅(见下表4);2004年经济增幅为10.1%,特别是在2007年高达11.9%,增长速度相对来说越来越快,总量越来越大,人均GDP到2011年有望突破4000美元。

      从东西中部省份GDP的比较来看,在东部四省中,广东一直处于前列,到2011年GDP可达4万亿元,年增长率基本在10%左右,山东增长幅度最快,年增长率从而2000年开始都在10%以上,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以上,广东一省的经济总量相当于中部两省的经济总量,是新疆的8倍以上;在中部六省中,湖南科技的发展状况在全国处在中等略微偏上,居中部六省的第2-3位,2006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1893.2亿元,同比增长24.4%,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22.4%,占全省GDP比重为8%,拉动全省经济增长1.54个百分点河南是人口大省,2009年全年生产总值19367.28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68.99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0968.63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5629.66亿元,增长10.9%人均生产总值20477元,增长10.0%三次产业结构为14.3∶56.6∶29.1,二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