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氨酯原材料产业发展行动计划.docx
12页聚氨酯原材料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严格控制尿素、磷铵、电石、烧碱、聚氯乙烯、纯碱、黄磷等过剩行业新增产能,对符合政策要求的先进工艺改造提升项目应实行等量或减量置换探索建立落后产能法制化、市场化退出机制,引导企业开展并购重组,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和倒逼机制,充分利用安全、环保、节能、价格等措施,推动落后和低效产能退出,为先进产能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利用清洁生产等先进技术改造提升现有生产装置,降低消耗,减少排放,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应用研发,开拓传统产品应用消费领域,扩大消费量强化品牌意识,提高产品质量,健全品牌管理体系,打造一批知名度、美誉度较高的国际知名品牌整合优化生产服务系统,重点发展科技服务、研发设计、工程承包、信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融资租赁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超过90%的规模以上生产企业应用了过程控制系统(PCS),生产过程基本实现了自动化控制生产优化系统(APC)、生产制造执行(MES)、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也已在企业中大范围应用,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石化、轮胎、化肥、煤化工、氯碱、氟化工等行业率先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一、 聚氨酯行业的周期性区域性(一)聚氨酯行业的周期性聚氨酯行业本身的周期性并不十分显著,但其属于石油化工下游衍生行业,同整个石油化工行业一样,自然也受到整体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
在宏观经济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高的状况下,行业扩张速度和利润增长速度较高;如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外加环保等压力叠加,则可能导致聚氨酯行业进入周期性的调整二)聚氨酯行业的区域性目前,我国聚氨酯产业布局呈地区性集中态势,已基本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以烟台-淄博-黄骅-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以兰州为中心的西北地区以及正在形成的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以福建泉州为中心的海西地区等聚氨酯产业聚集地区的产业布局二、 聚氨酯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趋势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逐步加深,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环保意识等方面的提高,预计部分产品质量不高,环保设施投入不足的小型产能聚氨酯厂家生存压力将一进步加大甚至退出市场,聚氨酯市场或迎来较大洗牌,行业逐渐向头部企业集中,规模化效益日益凸显同时,聚氨酯制品凭借优异的性能已被广泛应用于轻工、建筑、机械、纺织、冶金、运输、水利、印刷、医疗器械、石化、矿山、体育等众多行业,前述应用市场规模庞大且发育成熟,聚氨酯产品无法被替代随着聚氨酯行业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近年来,聚氨酯已在部分领域实现对钢铁、塑料等的应用替代,并派生出新的应用场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及居民消费升级,下游应用领域及用量持续扩大,未来聚氨酯行业利润水平有望陆续提升。
三、 聚氨酯行业特点和发展趋势(一)聚氨酯的基本概念聚氨酯化学名称为聚氨基甲酸酯,英文名称为:POLYURETHANE,简称PU,是一种由异氰酸酯以及多元醇聚合物(聚醚或者聚酯)为主要原料,并在相关化学助剂作用下反应并具有多个氨基甲酸酯链段的有机高分子材料氨基甲酸酯基团及氨基甲酸酯脲基团在聚氨酯结构中称之为硬段,而由多元醇构成的链段称之为软段因此聚氨酯是由多个硬段和多个软段以嵌段形式相结合而构成的高分子材料聚氨酯的塑料性质和强度等性能主要由其硬段性质决定,而其橡胶性质和弹性等性能主要由其软段性质决定聚氨酯材料可通过改变不同原料化学结构、规格指标、品种、配方比例制造出具有各种性能和用途的变化多端的制品,被誉为继聚乙烯、聚氯乙稀、聚丙烯、聚苯乙烯之后的第五大塑料聚氨酯材料是在目前所有高分子材料中唯一一种在塑料、橡胶、泡沫、纤维、涂料、胶粘剂和功能高分子七大领域均有应用价值的合成高分子材料,由此也决定了聚氨酯材料是高分子材料中品种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一种特种有机合成材料二)聚氨酯的应用领域基于氨基甲酸酯基团的化学特性,聚氨酯产品具备性能可调范围宽、适应性强、耐磨性能高、机械强度大、粘接性能强、弹性突出,具有复原性优良、低温环境柔性好、耐候性好以及使用寿命长、耐油性、耐热性、耐生物老化等其他塑料产品无法比拟的特点。
故此,其相关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轻工、建筑、机械、纺织、冶金、运输、水利、印刷、医疗器械、石化、矿山、体育等众多领域三)聚氨酯行业发展历程PU树脂首先由德国拜耳(Bayer)(PU工业奠基人)教授于1937年发明,至今已有八十余年历史美国在五十年代初率先合成了由环氧丙烷与环氧乙烷共聚醚与TDI构成的PU软泡塑料,这是PU工业发展中一个重大里程碑即由德国拜耳原先采用的多元醇原料来源由煤炭路线转变成低成本的石油路线,从而为PU实现工业化和高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自此,以聚氨酯为基础的胶黏剂、泡沫、弹性体制造技术相继问世,聚氨酯工业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PU工业始创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已有六十余年历史1958年大连染料厂研制成异氰酸酯(TDI),1968年建成年产500T生产装置,为我国PU工业开创了条件我国PU工业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前,虽然有一定工业装置,但规模均不大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政策实施改革开放,国内厂家陆续从国外引进万吨级规模的聚醚生产装置,从而为我国PU工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聚氨酯行业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聚氨酯原材料和制品的生产基地及应用领域最全的地区,主要原材料产能占比均超过全球产能的1/3。
四、 聚氨酯行业的主要进入障碍(一)聚氨酯行业技术壁垒聚氨酯的产品性能依赖于对生产工艺、配方调配等关键节点控制,该等要素需要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持续进行积累总结并不断优化创新随着我国城镇居民收入逐年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方式及消费结构逐渐改善,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不断提高,下游行业对聚氨酯产品的要求也逐渐呈现品质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等特点规模化聚氨酯生产企业多年以来通过持续优化生产工艺和专有配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产品牌号、改进产品性能,形成了自身的技术体系,提高了新进入企业的技术门槛二)聚氨酯行业安全环保壁垒我国安全环保要求不断趋严,国家对新进入化工企业设定有一系列的立项审查、环保安全评价、规划施工许可等诸多复杂严格程序安全环保因素已然成为新进入聚氨酯化工行业企业的重要政策门槛三)聚氨酯行业产业集聚壁垒聚氨酯涉及的主要原材料包含异氰酸酯、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等属于危险化学品,部分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对运输条件要求较高,不宜长途运输,导致聚氨酯企业选址往往临近主要原材料供应商,追求集聚效应,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区域性四)聚氨酯行业资金壁垒聚氨酯行业规模化效益较为明显,而规模化生产需要在土地、固定资产、营运支出、产品开发等方面均保持较高的资金投入,因此新进入企业如不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则难以与现有规模化聚氨酯生产企业相竞争。
五)聚氨酯行业经营管理壁垒聚氨酯行业整体竞争比较激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必须具备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在成本费用控制、员工激励考核、产品性能提升、生产工艺流程改进等方面加强优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边际成本,方可在行业内保持竞争优势六)聚氨酯行业品牌和客户壁垒不同的生产工艺、配方调配对聚氨酯产品的性能影响不尽相同下游客户为降低产品质量风险往往选择品牌供应商,并在正式采购原材料之前进行长期少量多次的连续实验经试验达到采购要求,会形成一定粘性因此品牌和客户基础成为进入本行业的一大障碍五、 发展成就十二五时期,面对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形势和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的外部环境,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大力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全行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继续维持较快增长态势,产值年均增长9%,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4%,2015年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8万亿元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化学品生产国,甲醇、化肥、农药、氯碱、轮胎、无机原料等重要大宗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
主要产品保障能力逐步增强,乙烯、丙烯的当量自给率分别提高到50%和72%,化工新材料自给率达到63%二)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区域布局进一步改善,建成了22个千万吨级炼油、10个百万吨级乙烯基地,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石化产业集聚区;建成云贵鄂磷肥、青海和新疆钾肥等大型化工基地以及蒙西、宁东、陕北等现代煤化工基地化工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产业集聚能力持续提升,已建成32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产品结构调整持续深化,22种高毒农药产量降至农药总产量的2%左右,高养分含量磷复肥在磷肥中比例达到90.8%,离子膜法烧碱产能比例提高到98.6%,子午线轮胎产量比重提高到90.9%随着新型煤化工和丙烷脱氢等技术获得突破,非石油基乙烯和丙烯产量占比提高到12%和27%,有效提高了我国石化化工产品的保障能力三)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建成了数百个石化化工企业技术中心高强碳纤维、六氟磷酸锂、反渗透膜、生物基增塑剂等一批化工新材料实现产业化,一些拥有特色专有技术的中小型化工企业逐渐成为化工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领域创新的主体氯碱用全氟离子交换膜、湿法炼胶等生产技术实现突破,建成了万吨级煤制芳烃装置。
对二甲苯和煤制烯烃等一批大型石化、煤化工技术装备实现国产化,部分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四)节能减排取得成效在全国率先建立能效领跑者发布制度,涌现出一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化工园区和生产企业2011-2014年,全行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0%,重点耗能产品单位能耗目标全部完成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2014年石化和化学工业万元产值化学需氧量(COD)、氨氮和二氧化硫(SO2)的排放强度分别为0.43千克/万元、0.07千克/万元和1.79千克/万元,较2010年分别下降47.6%、40%和23.5%煤化工、农药、染料等行业污染防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磷矿石等化学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重金属排放得到了有效控制五)逐步深化超过90%的规模以上生产企业应用了过程控制系统(PCS),生产过程基本实现了自动化控制生产优化系统(APC)、生产制造执行(MES)、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也已在企业中大范围应用,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石化、轮胎、化肥、煤化工、氯碱、氟化工等行业率先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六)国际合作成果显著十二五时期,石化和化工行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巴斯夫、沙特基础工业公司、杜邦等国际化工跨国公司积极拓展在华业务,建设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品档次明显提升。
国内石化化工企业开展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跨国并购,中国化工收购马克西姆-阿甘公司、倍耐力公司等取得较好成效,提高了国内行业全产业链竞争优势轮胎行业在天然橡胶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地区重点布局,投资建设多家工厂氮肥行业已向孟加拉、巴西、越南、新西兰等国家输出合成氨、尿素生产技术钾肥行业在海外10多个国家投资了20余个项目,弥补了国内钾肥供应不足六、 聚氨酯行业与上下游行业之间的关联性及其影响(一)聚氨酯行业与上下游行业之间的关联性聚氨酯行业属于石油化工下游衍生行业,其原材料采购与异氰酸酯、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己二酸等化工行业发展密切相关聚氨酯制品作为新型的高分子合成材料,对于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建设,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大意义,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因此,聚氨酯行业与上、下游行业之间均具有一定程度的关联性,上、下游行业的发展均会对本行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二)上下游行业发展对聚氨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