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人类学研究评述.doc
10页20世纪中国人类学研究述评马玉华(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93)[摘 要]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 4个阶段:创立和发展初期(20 世纪初〜1937年);长足发展阶段(1938〜1949年);曲折发展阶段(1950〜1979年);重建 和兴盛阶段(1980年至今)中国人类学学者从翻译西方人类学著作、深入社区进行调查 研究、人规模地投入田野调查到成立民族学会和人类学学会等均为中国人类学的发展 做出了㈡人的贡献小国人类学的研究正不断走向兴盛,同时也存在学科泄位不明等问题, 但不断强化的“学科互涉”以及广大研究者的深入探索,必将促进人类学研究保持活力,继续 开拓更宽、更广的研究领域[关键词]20世纪;中国人类学;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 马玉华(1965-),女,云南昭通人,昆明学院副教授,法学備丄•,南京大学历史系博丄•后流动站 研究人员,从事民俗学史和近现代史研究①人类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类学 包括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两大分支,狭义人类学等于文化人类学或民族学,英美学术界 大都持这一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人类学专指体质人类学,以法、徳和俄罗斯为代表,研究人 类文化与社会的那一部分学问归为民族学。
本文是从狭义人类学角度,对中国文化人类学发 展历史进行综述关于中国内地人类学发展的分期目前没有统一的看法,有分为3个阶段, 如周大鸣在“中国人类学的世纪回眸”(出口周人鸣主编《21世纪人类学》,民族出版社2003 年版)一文中,持三段论观点;冇分为4个阶段,如顾定国《中国人类学逸史》一书和陈国强 在《中国人类学发展史略》(《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一文中主张分为4个 阶段;有分为6个阶段,如胡鸿保主编的《中国人类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和王建民等主编的《中国民族学史》(上、卜J (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1998年版)均持这 个观点我的分期也是4个阶段,但与陈国强先生和顾定国先生的不同:陈国强先生分为20世纪20年代以前传入传播阶段、30〜40年代初步发展阶段、50〜70年代分科发展阶段、 80年代后宣传提倡这4个阶段;顾定国先生的4个阶段是1949年以前全盘接受西方人 类学理论、50年代初苏联模式取代西方理论、毛泽东化、80年代后强调中国模式 20世纪中国人类学的发展经历了 4个阶段,即20世纪初〜1937年,1938〜1949年, 1950〜1979年,1980年至今①。
笔者如此划分是因为,中国学术的发展与政治紧密相 连,抗H战争的爆发、小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这两个政治事件都深深地影响了小国人类学 学科的发展和走向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因为抗日战争的需要和国民政府的重视,出现了中 国人类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1980年以后,中国社会的转型,推动了人们去研究社 会历史文化的变迁,人类学的复兴成为可能1949年以前,中国人类学深受西方传统人类 学理论方法的彩响,20世纪50〜70年代,学术界受苏联模式的影响至深,80年代以 后,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和文化发展的繁荣,中国人类学进入了恢复和重建的阶段限于篇 幅的原因,本文主要论述中国内地人类学研究的发展•在川国人类学创立和发展的初 期,人类学和民族学没有严格的区分20世纪初至1937年,是中国人类学的创立阶段个阶段人类学在的传播和初步发展,表现在西方人类学V说的介绍、III野调杳的开展、 相关教学机构和研究机构的设立、中国民族学会的成立4个方面抗日战争之前,西方人 类学的许多著作先后被翻译出版,如林纾、魏易合译的《民种学》(1903年)、陶孟和等 翻译的缪勒利尔的《社会进化史》(1924年)、许徳玳翻译的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论》 (1925年)等。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1937年以前,翻译出版的西方人类学著作近20部此外, 也有一些中国学者根据西方著作加以编译,坷出一些早期的人类学作品,如刘师培《中国民 族志》(1903年)、陈映璜《人类学》(1918年)、顾寿白《人类学人意》(1924年) 林惠祥编译的大学教材《文化人类学》,193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西方人类学最初把“原 始落后的比族”或“异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因此人类学家最初也釆取了相同的路径,开 始进行少数民族调查英中较著名的有:1928年夏,杨成志克服了诸多怵I难,首次深入川滇 交界的大小凉山地区,成为“滇川民族学调查第-[ 1 ],后來写出了《云南民族调查报告》、《中国西南民族中的罗罗》、《罗罗文的起源及其内容一般》、《云南罗罗族的巫师及其经典》等一系列论著1929年4月底开始,凌纯声、商承祖对东北松花江下游赫哲族开展调查,编写了《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1934年影印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书,是中国人类学家编著的第一部民族志,至今仍被奉为人类学田野调査的圭臬1933年,凌纯声、芮逸夫、勇士衡对湘西苗族进行调查,写成《湘西苗族调杏报告》,这“是20世纪前半期中国民族学的代表性成果z •,是国内学术界对湘西苗族的第-部专著”,是“我国民族学发展史上的-座里程碑"[2]。
1934年10月,凌纯声、陶云逵还对云南傣族、彝族、佰族等进行了调查1935年,方国瑜调查滇西傣族、拉祜、伍族等,出版了《滇西边区考察记》(国立云南人学西南文化研究室1943年印行)此外,还有林惠祥对台湾高山族的调查,颜复礼、商承祖对广西凌云瑶族的调杳,费孝通与新婚妻子王同惠赴广西金秀对人瑶山瑶族的调查等同时,冇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也对汉人社区进行调查研究1930年,在吴文藻、许仕廉、步济吋等人的主持和指导下,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在北京清河镇建立实验区,他们的调查成果由黄迪综合整理为《清河村镇社区》李景汉主持了长达7年的定县社会调查,他所撰写的《定县社会概况调查》被认为是为时“最成熟的社会调查”[3] 57- 58 o 1936年,费孝通对家乡江苏吴江县开弦弓村 进行了 1个多月的调查,调查报告后来题名为《江村经济》出版,被认为是人类学发展的里程碑式的著作林耀华根据自己家乡的生活经 历和对福建汉族家族的田野调查资料,完成了硕士论文《义序的宗族研究》在美国留学期 间,他仍然以福建调查为基础,以两个农人家庭的兴衰为线索,用小说形式写成了人类学作 品《金翼 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H1948年出版,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再版),描写和分析了 19世纪末叶至20ttt纪30年代福建闽江江边农村的社会文化生 活,成为中 国人类学木土化研究的典范。
早期中国人类学另一里程碑式的著作是杨懋春写的《一个中 国村庄 山东台头》,这是他在燕京大学读研究生期间,利用社区研究的方法对家乡山东胶县台头村进行调查研究的成果,著名美国人类学者林顿(R. Linton)认为它不仅是有关 中国乡村 最成功的研究而且也是本土人类学研究迈出的重要一步[3] 591927 年七八月间,中山人学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这是国内最早的人类学研究机构o1928年3月, 国立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成立,内分4组,第•组是民族学组,组长由蔡元培亲白兼 任,成员有凌纯声、颜复礼、商承祖、林惠祥等人另一个重要研究机构是中央研究院历史 语言研究所,1929年历史语言研究所迁往北平后,分为历史学、语言学和考古学3组人 类学研究最初放在考古学纟【1,1934年,社会科学研究所民族学改归历史语言研究所第四纽, 即人类学组1934年12月,由何了星、黄文山、孙木文、凌纯声、商承祖.、胡鉴民、徐 益棠、何联奎等人发起,在南京成立了中国民族学会这是第一个民族学学术团体,学会创办了以民族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刊物 《民族学研究集刊L 1936年冲国民族学会会员、国民政府内政部礼俗司司长陈念中主持了 “全国风俗普查",他邀凌纯声、卫惠林、徐 益棠3人负责筹划此事[4]。
他们拟定了 3年计划,调查项目包括人牛礼俗、牛活习惯、 社会组织、岁时风俗、职业制度、宗教迷信、神话故事、道德观念与制裁这一阶段的中 国人类学研究冇以下特点:第一,中国人类学一开始就把对“异文化”的研究和对“木土化”的 研究统•起来,既重视少数民族,也关注汉人社区,这与西方人类学最初纯以“原始族群”和 “界文化”为研究对象不同笫二,中国人类学是在西方人类学理论方法传入的基础上创立 的,受欧美人类学影响较大最早传入的是进化人类学派,学者们主耍应用西方进化人类 学派的观点,对汉族的古代历史进行解释,但没有结合少数民族的现状进行研究徳奥 民族学派、美国历史人类学派、法国民族学社 会学派传入较晚,中国学术界除J,广泛介绍这 些学派的理论Z外淆重硏究少数民族,做了不少实地调查英国功能学派的传入是更 晚的事情,但由于学术界的广泛介绍,并曾深入到儿个少 2 1地区进行实地调查,所以其影响较人[5 ]可以说当时西方出现的前沿学术理论均先后 在中国得到传播,人类学界紧跟国际学术潮流,与国际学术界亲密接触这-•时期中国 人类学处于引用和模仿西方理论方法的阶段笫三,中国人类学研究的一大特色是111野调 查和历史文献资料的结合。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的主要方法,由于中国古代有丰富的民族志资 料,因此形成了人类学重视田野调查的同时,注重历史资料的运用,并以历史文献和实 地调查相互印证如凌纯声在调查东北松花江下游赫哲族Z前,先对古代东北民族和赫哲 族的资料进行详细考证,以弄清其发展脉络,“已发今日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先声3] 55 二1938〜1949年,中国人类学获得了长足发展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先后占领了 我国东北、华北和东南沿海地区,国民政府先后迁都武汉、重庆,西部地区成为抗战人后方 政府需要开发两部各省,以为长期抗战作准备,而两部地区少数民族聚居最多,政府亟须了 解他们的状况抗战中,许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迁到西南和西北地区,中国人类学的研究 重心向西部转移,学者们 就地取材,更大规模地投入田野调查,中国人类学发展达到了高潮, 其重要标志是开展大量的西部边疆少数民族的调查研究这些调查既冇国民政府组织的官 方调查,有学术机构学术团体的调查,也有学者个人的调查,其中政府的调查活动最多国民 政府组织的调仓开始于1929年,人规模调杳是在抗日战争吋期,调杳区域主要在西南和西 北地区与西北地区相比,西南地区的人类学出野调查如火如荼,盛况空前。
可将政府进行 的诸多调杳分为3类:一是政府通过发放调杳表,组织白上而下的调查;二是中央和地方边 政机构的调查;三是政府派出考察团及相关人员的调查政府通过发放调查表进行调查从 1929年开始到1948年结束这类调查规模最人,积累的资料最多,一般是市国民政府内政 部(下属蒙藏委员会)或行政院发文给西南几省地方政府,令各省民政厅负责,民政厅再令 各县县长负责,认真调查情况,填表上报方法是通过对调查表进行汇总,掌握西南少数民族 及上层土司情况其中,云南方面主要有云南少数民族基本情况调查、土司调查、少数 族人口调查、少数民族生活状况调查和云南傣族调查5类贵州、四川和西康方血有少 数民族基本情况调查、土司调査、少数民族人口调査、少数民族生活状况调查4类蒙 藏委员会是民国时期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最高机构,抗战时期蒙藏委员会对云南、四川、四康等西南地区开展调查,出版了《宁属洛苏调查报告( 1941年)、《昌都调查报告>(1942 年)、《丽徳大道调查报告( 1944年)、《中甸调查报 告》(1945年)等[6]238・239 1941年,教育部蒙藏教育司组织第一次大学生暑期边疆服务团对川西进 行调查,出版了《川 曲调查记》(国民政府教育部蒙藏教育司1944年编印)。
同时,蒙藏委员会对甘肃、青海 和内蒙古等地组织了调杏,刊印了《马鬃山调杳报告》(1938年)、《伊克昭盟左翼三旗调 查报告》(1941年)、《伊克昭盟右翼四旗调查报告》(1941年)、《青海玉树、囊谦、称 多三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