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doc
44页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通 知 豫政办 〔2012〕14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二月八日 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 旅游产业是我省重点培育的优势产业之一,是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一大优势、一大支撑、一大后劲十一五”期间,全省上下紧紧围绕建设旅游强省的战略目标,通过推进旅游产品开发、提升服务水平、拉长产业链条、优化发展环境、强化宣传促销、打造旅游品牌等战略举措,旅游产业发展成绩显著,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整体形象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十二五”时期,我省旅游产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处于“转型升级、持续快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一、“十一五”时期发展成就 “十一五”是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五年,也是旅游产业取得辉煌成效的五年,旅游产业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和展示我省形象的重要窗口,为“十二五”时期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旅游发展氛围形成“十一五”期间,我省把旅游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来培育,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各地对旅游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省辖市和旅游发展重点县(市)普遍出台了具体政策和措施,均编制或完善了相应的旅游发展规划,形成了旅游发展的大区域格局全社会对旅游产业的认识和重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营造了“大抓旅游、抓大旅游”的浓厚氛围 (二)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列 “十一五”期间,我省旅游产业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各项指标与“十五”末相比实现倍增,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0个百分点,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2006—2010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99539万人次,是“十五”期间的2.83倍;累计实现旅游收入836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19倍2010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2584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294亿元其中,入境游客145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4.98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257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50亿元 (三)旅游精品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十一五”时期,依托资源优势,通过强力推进旅游精品工程建设和市场营销,我省培育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品牌一是做响了区域旅游品牌文化河南·壮美中原”的旅游形象通过国内主流媒体大力宣传,品牌效应不断扩大;二是做强了若干旅游景区品牌。
云台山、嵩山·少林、龙门石窟景区和大宋文化旅游园区、殷商文化旅游区等成为国内外知名旅游景区三是做亮了旅游文化品牌《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大河秀典》、《盛世梨园》、《君山追梦》、《河洛风》等一批优秀旅游演艺节目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寻根文化、功夫文化等独具河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享誉全球;四是做大了精品旅游线路郑汴洛沿黄“三点一线”成为海内外知名的黄金旅游线路,大黄河之旅、王朝街道之旅、中国古文化研修之旅等成为对接海外市场的文化精品线路 (四)旅游产业的关键要素得到快速发展 通过开展“创A升级”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我省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全省共有A级景区212家,比“十五”末增加124家酒店和旅行社发展迅速,有星级酒店512家,比“十五”末增加87家;有旅行社1158家,比“十五”末增加229家以郑州为中心,构建了以航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省级公路和旅游专用公路为主体的立体交通网络产业融合进一步深化旅游产业与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以实景演艺、户外运动为代表的多种新业态以服务设施现代化、服务手段信息化与服务内容人性化为目标,通过开展“诚信旅游”、全员培训、服务技能比赛和“创先争优”等活动,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五)旅游发展的一些举措引起全国关注 焦作市通过发展旅游把黑色煤城变为绿色山水城市,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成功转型的全国范例,被全国旅游界誉为“焦作现象”栾川县以旅游业为引领,实现了从国家级贫困县向“中国旅游强县”的跨越,成为全国旅游界推广的“栾川模式”此外,“西峡经验”、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鸡公山文化旅游综合开发试验区、龙门文化旅游园区等旅游发展新模式、新经验成为全国的新亮点通过承办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北方旅游交易会、豫台旅游高峰论坛,举办中原文化港澳行、中原文化宝岛行等活动,使我省旅游的国内影响力与日俱增通过举办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亚欧旅游合作论坛、东北亚地区地方政府联合会旅游委员会年会和国际旅游小姐冠军总决赛,使我省旅游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十一五”期间,我省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创新区域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1.发展优势凸显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凸显了我省旅游产业的相对优势与巨大潜力从资源产品导向向旅游市场导向转变,我省的区位交通和客源市场优势不断凸显;从浅层观光旅游向深度文化体验转变,进一步凸显我省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优势;区域旅游竞争从景区景点竞争向以城市为核心的旅游目的地竞争转变,进一步凸显我省城市密集的优势;旅游产品从观光产品向多业态转变,进一步凸显我省多样化的资源和产品优势;随着休闲度假成为主要旅游方式,我省的山地度假和乡村度假资源优势彰显;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可以充分发挥我省产业门类齐全的综合优势。
2.发展需求旺盛2010年,全国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300美元,我省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500美元左右十二五”期间预计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10%旅游消费将进入大众消费阶段,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度假成为居民消费新趋势,国内旅游成为旅游市场的主体这种趋势将促进旅游产业爆发性增长,成为扩内需、促消费、保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3.发展条件优越十二五”时期是我省交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交通将呈现网络化、高速化、无缝对接的发展趋势我省将依托交通网实现与国内主要客源市场的无障碍对接京港澳、大广、二广、连霍、宁洛、沪陕等国家干线高速公路贯穿我省全境,高速公路网络日趋完善,我省将成为全国自驾游的枢纽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和城铁架构,将形成连接北京、西安、武汉、徐州、济南、南京、太原、合肥等重要城市的“两个半小时旅游圈”郑州至开封、洛阳、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南阳、济源等城市的城际轨道交通线的贯通,将形成覆盖3000—4000万人口的核心都市旅游圈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一个覆盖全省、辐射周边、涵盖1.5—2亿人口的经济区域和市场空间正在形成另外,郑州至首尔、台北、香港、新加坡、泰国的直航常态化和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的扩容将促进我省的国际化发展格局进一步改善,我省的游客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与长三角、珠三角、东北、大西北、大西南的重要城市实现空中对接,将形成两小时旅游圈。
4.发展机遇难得旅游产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先导产业,是扩大内需的主导产业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办发〔2009〕41号),确定将旅游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对旅游产业的定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省把旅游产业作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一大优势、一大支撑、一大后劲,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来培育,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先导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产业、改善民生的富民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引领产业来打造十二五”时期,我省旅游产业发展将进入黄金机遇期 (二)面临的挑战 旅游市场化程度不高旅游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多头管理现象依然存在,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区划分割现象突出旅游市场主体发育不成熟,知名旅游品牌不多,龙头企业不强,部分景区、星级饭店经营机制不活,应该推向市场的没有推向市场,应该改制的没有改制到位 旅游信息化水平较低目前,我省旅游信息化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阶段信息化建设投入少、应用程度低、标准不统一、发展不平衡,信息服务基础薄弱,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电子商务发展滞后 旅游人才支撑力不强。
全省旅游人才数量少,部分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特别是中高级旅游人才极为缺乏,人才培训机制不健全、资金缺乏,人才流失严重 旅游产业链条不完善主要产业要素培育不充分,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不配套,购物、娱乐、餐饮等环节薄弱,产业链条短、效益低,总体处于“门票经济”阶段 城市旅游服务功能较弱集散功能不完善,缺少为散客服务的咨询、标识、食宿、购物、娱乐等完整的服务体系 客源结构不合理国内客源主要依赖省内与周边省份市场,境外游客比重偏低游客以观光为主,停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综合经济效益差客源波动性大,节假日热,平时偏冷区域旅游整合不足旅游景区(点)布局分散,整合不足,缺少“航母”,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力较弱 产业融合发展不够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体育、商贸、信息、金融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低,其关联性、带动性作用发挥不够 三、基本判断 当前,我省旅游产业正处于“从点线突破向板块推进转变,从观光主导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驾齐驱转变,从散点布局向集聚发展转变,从规模扩张向规模与质量并重转变,从资源依赖型向产品创新型转变,从旅游要素发展向多产业融合发展转变,从粗放型发展向精细化运作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的关键时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第二章 发展战略 抓住“十二五”时期发展机遇,立足满足人民群众旅游需求,把旅游产业放在国民经济更加优先的位置来发展,放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大格局中来谋划,放在产业升级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大背景下去考虑,充分发挥我省旅游产业的综合优势,全面释放我省旅游产业的巨大潜能,在加快发展中推动转变,在加快转变中更好发展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四个重在”(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实践要领,以建设旅游经济强省为目标,以目的地打造、集聚区发展、集散地建设、度假区开发为重点,以龙头带动、项目支撑、企业培育、市场运作、品牌引领、服务提升为抓手,以完善法规政策和创新体制机制为保障,围绕“三个一大”(一大优势、一大支撑、一大后劲)和“两个加快”(加快发展、加快转变),强化政府主导、深化要素融合、突出产业经济、推动做大做强,切实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和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不断提升游客满意度,持续扩大旅游惠民力度; ———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把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 三、战略定位 (一)在全国旅游发展中的定位 依托资源、区位交通、文化等特色和优势,确立“一省两地”的总体定位,建设全国旅游经济强省、世界知名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和中国中部旅游集散中心地 1.全国旅游经济强省力争“十二五”末我省旅游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国前五位,跨入旅游经济强省行列 2.世界知名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 ———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以嵩山历史建筑群为载体,以儒、释、道文化圈为主轴,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