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概选择题7-11章.doc
27页《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是( )A.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改革 B.原有体制的修补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社会主义制度的变革2.我国在个人收入分配上实行的分配制度是( )A.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B.多种分配方式并存C.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D.按生产要素分配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A.现代企业制度 B.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市场经济体制4.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 )A.“两个凡是”标准 B.“三个有利于”标准 C.四项基本原则 D.生产力标准5.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 )A.东部和西部的关系 B.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C.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D.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6.中国的改革首先在( )拉开序幕A.城市 B.农村 C.国有企业 D.集体企业7.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 )。
A.改革和开放的关系 B.计划和市场的关系C.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D.速度和效益的关系8.下列属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是( )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以公有制为主体C.以国有经济为主体 D.以国有企业为主体9.加入WTO后,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将逐步实行国民待遇,这意味着在税收负担上,对外资企业将 ( )A.进一步降低关税 B.继续实行现有的优惠政策C.课以比民族经济更高的税负 D.与其他经济成分一样,公平税负,平等竞争10.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核心是( )A.社会救济 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1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理论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 ) A.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B. 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 市场经济是由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 D. 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1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展是( )A. 动力 B. 目的C. 前提 D. 基础13.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是( )。
A.工业 B.农业 C.商业 D.交通运输业14.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从实质上说是( )A.数量扩张型增长方式 B.质量效益型增长方式C.适度紧缩型增长方式 D.适度膨胀型增长方式15.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是( ) A.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B.实现工业化 C.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D.实现信息化16.按需分配是( )A.计划经济的分配原则B.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C.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D.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17.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最为重要的是处理( ) A.农业与工业的关系 B.第三产业与工业的关系 C.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D.科技与现代化的关系18.十七大报告从当前的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 ) A.经济发展方式 B.社会发展方式 C.经济社会发展方式 D.科学发展方式19.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从根本上说,是( )A.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必然结果 B.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决定的C.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世界各国人民发展友好关系的必然结果20.我国在全面改革中,重点是( )A.实行自力更生 B.实行对外开放C.政治体制改革 D.经济体制改革2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 )A.改革 B.稳定 C.阶级斗争 D.无产阶级专政22.“三个有利于”标准是( )A.判断经济工作的标准 B.判断对外开放的标准C.判断改革成败与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D.判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2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 )A. 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B. 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C. 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制度意义上说的D. 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意义上说的2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稳定是( )A. 动力 B. 目的C. 前提 D. 基础;25.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其前提和基础是( )A. 公平合理,互惠互利;B.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C. 发展对外贸易,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 ;D. 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26.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根本标准是:( )A. 综合国力标准 B. 生产力标准C. 人民生活标准D. 社会主义标准;27.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统一的,二者统一于( )A.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C.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实践 D.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28.改革是下列那一项的必然结果:( )A. 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运动;B.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C.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运动; D.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次要方面运动29.在社会主义阶段,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 ) A.革命B.改革C.政治运动D.阶级斗争30.第一次全面阐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是( )A.马克思 B.斯大林 C.毛泽东D.邓小平31.第一次对“三个有利于”标准作出完整的理论表述,是在( )A.邓小平的南方谈话B.党的十四大C.江泽民的讲话D.党的十五大32.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 )A.长期的一项基本国策B.当前的权宜之计 C.达到小康时期的政策 D.实现现代化时期的政策33.邓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是在( )A.1980年B.1987年C.1992年D.1978年34.把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是在( )A.1978年B.1980年C.1984年D.1992年35.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 )A.1992年B.1997年C.2000年D.2001年36.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根本前提和保证是(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坚持马克思主义37.我国实施改革的目的是( )A.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B.发扬社会主义民主C.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D.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38.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格局所呈现的特点是( )A.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 B.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C.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 D.沿海、周边、内地39.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 )A.发展 B.创新C.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4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战略是( D )A.国内国际两种市场相结合 B.自力更生、独立自主C.全面开放、兼顾内外 D.“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41.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进行完整系统论述的文章是( )。
A. 《论人民民主专政》 B.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 《论十大关系》 D. 《论联合政府》 4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分配方式是( )A. 按劳分配 B. 按需分配 C. 平均分配 D. 以上三者都是 43.“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 A. 生产力的发展 B. 综合国力的提高 C.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 国际地位的提升 44 .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是( ) A. 生产力 B. 劳动者的素质 C. 科学技术 D. 先进的机器设备45.按劳分配的对象是( ) A. 社会总产品 B. 个人消费品 C. 剩余产品 D. 全部产品46.在对外开放中 , 我们的基本立足点是( ) A. 以依靠别人的力量为基础 B.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 防止资本主义腐朽东西的侵入 D. 坚持反对霸权主义 47.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是:( ) A.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B.独立自主 C.和平共处 D.对外开放 48.全方位对外开放是( ) A.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 B.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 C.对所有国家开放,无论其大小,发展程度和性质 D.对发达国家开放49.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确定为( )。
A.基本国策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策C.实现工业化时期的政策 D.发达社会主义的政策50.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 ( )A.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B.解放思想新时期C.建设和谐社会新时期 D.求真务实历史新时期51.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B.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D.社会主义具体制度细枝末节的变革52.我们始终要把( )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B.独立自主、和平外交C.“引进来”、“走出去” 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5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是( )A.完全适应 B.又相适应又相矛盾C.完全不适应 D.有点适应有点矛盾54.经过长达15年的谈判,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 )A.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 B.联合国成员国C.新型工业国 D.创新型国家55.我国的改革( )。
A.是生产关系的根本革命 B.目的是改变社会形态 C.中心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D.对象是根本制度 56.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是( ) A.引进外资 B.自力更生 C.引进外资技术 D.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57.在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中( ) A.改革是目的 B.发展是硬道理 C.稳定是绝对的 D.稳定是动力 58.目前,中国大陆开放度最大、开放层次最高的是( )A.经济特区 B.经济技术开发区C.保税区 D.高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