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站桩求物”与“第二随意运动”.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lj157****0132
  • 文档编号:257683434
  • 上传时间:2022-02-2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0.33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站桩求物”与“第二随意运动” 一、《道德经》与道家功 我国道家文化开宗立基的经典著作《道德经》,不仅被历代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哲学家等尊为圭臬、奉若“圣经”,还是道家功法的理论依据和核心思想理念道家思想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清静、无为、素朴、不争等,在《道德经》中有大量的关于修身、修心、养生、摄生、站桩、求物的详细描述,无不体现着这一思想理念 先秦诸子一百零一家,一百零一家争鸣,一百零一花齐放,学术纷呈,涌现了许多“究天人之际,达古今之变,穷性命之源”的典籍,虽角度不同,术业有异,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对“道”的探究与追求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运动的总规律,各行各业各门学科,只要深化长久地探讨下去都可进入“道”的境界所谓“执于一而万事毕”,即是此理 在《老子》、《管子》、《黄帝内经》、《庄子》等书籍中,有大量的篇幅是特地描写修炼养生、站桩求“物”的摄生之道的,如《黄帝内经》第一篇中讲:“黄帝日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这就是上古真人修炼的详细方法与步骤,用现代的语言来说明就是站桩求“物”《道德经》中讲“物”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古代人们对道德修为、武功境界最高的人称“真人”,逐次递减是“至人”、“圣人”、“贤人”可是自东汉以来,董仲舒“罢黜一百零一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思想,被历代统治者确立为教化广阔人民的正统文化之后,树立起“圣人”、“贤人”的典范形象比比皆是,而原有的道家的“真人”、“至人”的形象却漠然淡化了 二、“物”为何物? 《道德经》第十四章中讲:视之不见,名日夷;听之不闻,名日希;搏之不得,名日徼,此三者不行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嗷,其下不昧,绳绳兮不行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就是说在平常状态下,“物”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这三种状态其实都混合在一起了只有经过站桩武功境界达到了“孔德之容”的人,在演练时才能把“物”表现出来,之后又归于无物了因为它没有固定的形态和形象,虽说有些惚恍,但是气概恢弘,大气磅礴老子之所以对“物”有这样逼真的描写,莫非不是因为他有这样的真实的感受吗? “求物”,即求得全身浑圆之整劲,而且,此整劲能够不堪一击,炸力无断续,这就是中国上乘拳学孜孜以求的精髓,也是道家功法上乘境界的详细展示这种“物”所表现出来的气概磅礴、气概恢弘、雄壮伟岸、动作大气的神态,是由身内而身外所散发出来的,是真实的浑然天成的,因为它使外在的形、力与内在的神、意达到了高度和谐与统一,这种高级功夫境界早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机体力学的范畴。

      三、站桩求“物” 《道德经》其次十五章中讲:“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其实这就是站桩功的古代称谓,以站桩姿态站立,双手臂的位置不变,双脚的位移不改,此后再接着视察身体内部所产生的酸麻胀痛等感受与改变,以及循环往复的各种反应 老子那个时代的独立不改和现代的站桩功是养生摄生之道的高级功法,是简捷和高效的,然而它又是那样的朴实无华,看上去又那么的简洁枯燥,真是“视之不足见”!但是我们假如想求得“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物”’,就必需通过这个枯燥的“站桩”来获得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而笑之,不笑不足以闻道”大道至简,真正的“道”摆在人们的面前往往是不被相识的,往往是只有少数人能做“上士”,且勤而行之,真正根据站桩求“物”摄生之道的练习步骤,用《道德经》中的“抱一无离,独立不改”、用《黄帝内经》中的“独立守神”、用现代的“站桩”方法来求得在没有得到“物”之前,不去像鸟那样去飞,不去像马那样去跑,在没有得到“物”的时候,也不做位置移动的屈伸运动,这就是《管子》“心术”中提出的“三毋”学说中国古代文化中有一个显明的特点,主见以“静”为主参学悟道,所谓“致虚极,守静笃”,即强调在修炼时注意内悟,内省、内物的体认,并以此来感应、感知人世间、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用自身的体悟和感官来认知体内、体外的世界。

      《道德经》中的“抱一无离,独立不改”和我们现代人所说的“站桩”都是在静态中进行的,只有长久地保持着“站桩”的姿态,才能体认到这种运动改变的规律,才能达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的目的,才能最终获得“物”! 四、“其次随意运动”与站桩求“物” 其次随意运动是我恩师于永年老先生为了与传统的屈伸位移运动加以区分而提出的理论学说,即依据现代医学解剖生理学称之为:休息肌的紧松内动运动,学名叫其次随意运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在人们从事的各项体育运动中,凡是通过现实的详细的信号,即第一信号系统,干脆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器官,使骨骼肌交替产生一伸一屈的收缩运动,使关节不断地变更角度产生位置移动,从而使循环、代谢、呼吸的机能增加,脉搏比平常增多比如跑步、体操、武术套路动作等,这种随意肌的运动于永年老先生称做“第一随意运动 在完成第一随意运动时,即在一伸一屈的收缩运动时,那些参加了肌肉收缩的部分则称之为“工作肌”而那些没有参加工作的肌肉,此时正处于休息状态则称之为“休息肌” 在站桩时,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思维活动,即调动其次信号系统的作用,使那些处于休息状态下的休息肌,也被调动起来,并与工作肌同时产生收缩运动,从而使呼吸、代谢加快和脉搏增多。

      于永年老先生把这种加入了紧松意念活动的运动称之为“其次随意运动”它使整个运动体系得到了变更,它极大地挖掘了人体潜能,开发了人脑智力,增长了活体力学学问,因此说它与第一随意运动有本质的区分 “其次随意运动”,即是静位运动,因为采纳《道德经》中的“抱一无离”,“独立不改”的方法来求“物”修身:又是思维运动,因为“独立守神”就是要意守脚掌能无离乎,并用意念去指挥调动那些休息肌做紧松内动的方法来求“物”修心求“物”必需在静位运动中进行,必需是注入了意念活动的思维运动,惟此,才能产生浑元均整的爆炸力、才能达到功夫的高级境界,即“善为道者”,才能表演出“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的动作神态 思维运动是近年来西方学者刚刚触及到的新课题、新领域,而我国早在2500多年前的《道德经》中已经发挥的淋漓尽致了,自古以来,中国道家功夫就非常强调“修心为主,修身为次”,欲为道,必先修心,这才是求得本源之“正道”!我国古老的中华文明及道家文化可称之为世界文化遗产中之珍宝,其中大量的不被相识的养生、摄生之道的叙述与描写,有待于进一步发觉、挖掘、整理 在《道德经》中有关于“求物”、“为道”的大量描述及操练的详细步骤、方法。

      其中的“抱一无离”、“独立不改”;“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以身观身,其中有物”等有关道家养生功法的内容竟多达五分之一假如说《道德经》是一部“求物蓄德为道”的教科书,那么站桩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而所求的“物”则是展示“道”的详细方法和动作神态符号,也可以说《道德经》中的“道”是抽象的理论定义,而“物”则是“道”的详细表现形式及详细的练功方法和动作神态,“其次随意运动”与站桩求物,虽名称有异,但实质内容却完全一样 五、结束语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道家的思想是极其重要的,因其认知理念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整体性思维”的方法论,必定会产生“执于一而万事毕”的论点与结论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必是以“统一性”、“整体性”、“和谐性”、“平衡性”等为主要特征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部《道德经》既是治世治国之良策,又是健身养生之良方盖因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始终具有“执一统万”的功能,《道德经》不仅是道家武术技击、健身养生的理论依据,而且还是道家功法详细操作的行动指南! 笔者又及:2022年10月2日凌晨3时40分,恩师于永年老先生逝世,享年九十三岁。

      谨以此文,表达对恩师的深切悼念恩师于永年先生精神不死! 第7页 共7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