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蚕姑娘.docx
3页《蚕姑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青铜峡市第二小学 王小艳教材分析:《蚕姑娘》用富于儿童化的语言介绍了蚕变成蛾的过程虽然介绍的科学知识的难度较高,但是课文语言生动,段式回环往复,句末注意押韵,很符合儿童的心理第二至五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基本相同,写了蚕成长的五个过程:“吃—睡—脱—醒—变”,写了蚕结茧前的四个不同的形状和颜色,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背诵鉴于本地学生的成长环境,他们可能对蚕的生长过程不是很熟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视频、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4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3.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教学重难点:1. 学会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让学生了解蚕的整个生长过程及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变化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抽读生词2.提问:文章的哪四个自然段具体写蚕睡了四回的情况?二.自学 自由朗读1-5自然段,思考蚕姑娘的变化过程三.导学1.学习第一自然段⑴指名读⑵提问:蚕姑娘从蚕卵里钻出来是在什么时候?(春天天气暖洋洋的时候蚕从蚕卵里钻出来) ⑶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至五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① 从蚕卵里钻出来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的?(又黑又小)②蚕姑娘出来以后怎么样? (吃了几天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黑衣裳。
醒来以后,变成黄姑娘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又黑又小 吃 睡(不吃也不动) 脱(黑) 醒 黄 解释:蚕从睡到醒的一段时间里,不吃也不动,叫“眠”⑵自由读第三至五自然段思考:这三个自然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①几个自然段的语句基本上是相同的,也有几个词语发生变化②哪些词语发生了变化?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又黄又瘦 脱(黄) 醒 变白又白又嫩 脱(旧)换(新) 发胖又白又胖 脱(旧)换(新) 发亮(ABAC的词,适当举例)③反复朗读课文,指名说说蚕的生长变化的情况⑶总结:这四个自然段写了蚕头眠、二眠、三眠、四眠等阶段的情况 过渡:睡了四回的蚕姑娘又怎么样了呢? 3.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1)指名读第六自然段 思考: ①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爬 吐 盖 成”说的就是蚕上山 吐丝 结茧) ②“要盖新的房”是什么意思?(结茧) (2)齐读第七自然段 ①茧子里的蚕姑娘为什么是“一声也不响”而不是“一动也不动”?(茧子里的蚕姑娘一天天在变化,满满长出翅膀来,所以不能写“一动也不动”) ②“茧子开了窗”是什么意思?(蚕蛹长出翅膀成为蚕蛾,蚕蛾咬破茧壁飞出来)③蚕蛾产卵后死去,第二年春天,蚕卵又能孵出小蚕来,开始新一轮的生长过程。
4.总结讨论: (1)齐读课文(2)读完全文,我有几个问题想问问大家,可以同桌讨论: ①第二自然段说“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睡在蚕床上”,后来的第三自然段为什么说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这里的“就”和“又”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表示两个不同动作接连发生用“就”,表示两个动作的重复发生用“又” ②第二至五自然段都说“醒了,醒了”,为什么到了第六自然段却说“成了,成了”呢?(蚕没有再睡,就不能说“醒了”后来是蚕结茧,茧子结好了,就好比是新房建成了,所以叫“成了” ③为什么把蚕称作蚕姑娘呢?(“蚕”是一般称呼本文是把蚕当作人来写的,蚕能吐丝,蚕丝可以织成美丽的绸缎,人们都喜欢蚕,所以把它称作“蚕姑娘”)四.练习 1.指导正字 出示:换 胖 盖 响(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2)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注意:换、胖、响都是左右结构,盖是上下结构)(3)学生口头组词4)教师范写生字,学生在田字格中描写生字5)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2.填空见PPT)3.读句子,把它合成一个长句子 1 )蚕姑娘脱下旧衣裳 蚕姑娘换上新衣裳 ( 2 )蚕姑娘吐出丝儿来 蚕姑娘要盖新的房。
五.小结 蚕儿是个宝,蚕结的茧,可以缫丝,织绸我国栽桑养蚕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两千年以前,我国的丝绸就已卖到国外,丝绸是我国的骄傲板书设计: 2 蚕姑娘 又黑又小 吃 睡(不吃也不动) 脱(黑) 醒 黄 又黄又瘦 脱(黄) 醒 变白 又白又嫩 脱(旧)换(新) 发胖 又白又胖 脱(旧)换(新) 发亮 教学反思:这篇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蚕由“蚕卵→蚕→蛹→蛾”的生长变化的过程全文结构方式雷同,前后贯通,层次清晰,易于学生阅读把握但是考虑到学生没见过蚕,不太明白蚕的生长过程,如何能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文章并加深印象呢?我觉得要抓住文章结构的特点,让孩子找出相同与不同之处,并清楚的板书,这样更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