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科举有好处也有坏处.doc
8页中国古代科举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弊在于: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从科举看高考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关系:科举与现代高考有很多相似之处,从探索科举与学校教育教学关系的历史发展规律入手,看现代高考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关系,可以为当前的高考改革提供历史借鉴,使高考改革有利于中学的育才,大学的选才育才.选官用人乃国家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都十分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逐步建立了一套考试与选官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
自古就有“得人者昌”, “失贤者亡”之说因此认真总结中利与弊:利在于: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弊在于: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总之要用继承和发展的观点认识我国古代考试制度的变革和发展②经验教训:①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②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③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④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⑤我们要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观念 ③联系现实:我国当前推行的考试改革体现了组织和发展教育事业的国家职能。
我国的考试改革要始终坚持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的原则这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注意对比,古代的考试制度和现在的考试改革有着本质的不同还要认识“十五 ”期间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选拔与任用、考核评价、流动配置、激励监督的制度,形成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国古代选管用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相对于世袭、举荐、九品官人法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最初东亚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举行科举18 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
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拔人材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的作用历年来千万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士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但是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拘束,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唐宋八大家都是进士出身;但到了明清两朝,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却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才的同时,亦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
就算在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不少痕迹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大陆的高考中看见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俱是科举残留的遗迹对每一个高考“成功”的人来说,高考犹如尘埃之于蚌——蚌分泌出眼泪将尘埃重重包裹起来,最后形成了一颗珍珠于是,尘埃成了蚌生命的一部分但是,对于很多上过大学的人来说,高三备战好比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对个人的磨砺是生长性的,能够以成熟、豁达作为结局而在部分学生的记忆中,高考却是一道难言的伤痕 “几家欢乐几家愁”正是高考的真实写照科举制度,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文官选拔制度我国古代官吏的选择方式在科举制度以前就有很多种世袭,这是最见简单的一种(主要存在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称为“恩荫” ) ;还有“养士” 、 “察举” 、 “九品中正”制度等科举制度出现于隋唐时期,比起以上提到的种种方式,科举制度可说是官吏选拔制度上的一个进步:它让无数真正的人才和自认的人才徒然振奋,接受竞争和挑选——即便再老再迟,只要能赶上考试,就始终有机会但是,诸如我们所知,科举制度在实施的过程当中遇到了一系列可怕的问题,特别是到了后期,竟然造成了国家管理人才的严重匮乏和民族整体文明素质的日益枯窘,国家越来越混乱和贫困。
这些是为什么呢?我想,这些疑问,不应该只属于科举制度,或者,也不只属于古代异:形式:科举制度是文官选拔制度,明确把文化水准看作是选择官吏的首要条件,主要是考文学修养和对诸子经典的熟悉程度而近年高考以文理来划分,文科理科都要考语、数、外,再分别加文综和理综,这意味着每个考生至少都要重点学习六门课从考生的综合素质上讲,高考比科举更能造就“多面型”人才目的:虽然高考和科举都是为了更好的选拔人才,但是科举直接的目的就是选官,这与高考要选拔的人才不甚相同同:考生:一、科举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凡是这片国土上的人才都有可能被选拔出来;而在当代,很多因出身和地位而无法取得推荐上大学资格的普通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二、科举和高考的得失已不仅仅是考生一个人的事,而成为牵连着家庭、亲戚、朋友、故乡荣辱的庞大社会问题三、对很多考生来说,科举和高考都好比一把双刃剑,既痛苦又充满了希望每天起早贪黑,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 ,是很多古代人和当今学校毕业班学生考试重压下的真实写照结果:一、仍然是一句“几家欢乐几家愁” 考中者,欢呼雀跃;失败者,满心忧伤古代中了进士的和当今的高考状元在庆祝方式上如出一辙,注重表层礼仪,以夸张的方式大肆铺张,太多的装饰,太多的渲染,把全国读书人的心情扰得很乱。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写尽了古代进士的风光而对当代的状元,比起古代过而无不及各方奖励,做专题,上电视台大谈心得体会,而且幸运的上了“幸运 52”………这些超常的热闹风光,强烈的反衬出那些落榜者的悲哀得意的马蹄在身边窜过,喧天的鼓乐在耳旁鸣响,胜利者的名字在街市哄传,轻视的目光在四周游荡,他们不得不低头叹息了二、科举选出来的官员到底有多少能力?成日苦吟的书生,一旦及第之后便能处理行政事务、裁断诉讼?春风得意的跨下马的新科进士,他们能否解决民、商问题?他们是不是就具有协调和组织能力?而现代的高中生,学习成为他们生活的大部分内容,相反,对社会的客观认识程度和适应能力非常低下他们所享受的种种呵护又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了高期待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往往造成学生自卑与自傲并存,经不起打击,如玻璃花般美好而脆弱可以说,高考选拔的是高质量的人,而不是高素质的人社会问题:本来最应该体现公正与公平的地方,却充斥了腐败、交易冷静、客观、耐心、平和统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焦灼、恐慌、忙乱我们的历史惊人的相似:我们闻到的是一股焦火味摘要:“中体西用” 的教育思想对我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之洞是这一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劝学篇》 。
“中体西用 ”作为地主阶级的自救武器登上历史舞台,没能拯救濒危的封建王朝,却间接促进了近代化的进程关键词:张之洞;中体西用;劝学篇一、 “中体西用” 思想的形成“中体西用 ”自“师夷” 之风渐露端倪先进地主阶级发展这一风气,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促进了学西历史潮流的形成19 世纪 60 年代以后,西学日盛,中学之根本无法撼及,两者间结合提上议程1861 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 以中学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最早揭示这种思想1895 年 4 月,南溪赘叟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救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了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概念次年,孙家鼐在《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提出“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至此, “中体西用 ”渐已成形1898 年 4 月,张之洞作《劝学篇》 ,系统地论述“中体西用” 思想二、从《劝学篇》看张之洞的“中体西用 ”教育思想张之洞的“ 中体西用 ”教育思想在其《劝学篇 》得到系统论述,为践行这一教育思想提供理论支持面对当时新旧冲突、西学渐盛、顽固势力抵制西学的局面,他作《劝学篇》 “外患日亟,而士大夫顽固益深。
戊戌春,佥壬伺隙,邪说遂张,乃著《劝学篇》上下卷以辟之大抵会通中西,权衡新旧”但其根本目的还在于维护封建统治张之洞将“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 归结为 “其表在政,其裹在学”,他特别重视教育,在此表现特别突出他的“中体西用” 教育思想强调“ 中学”是主体,是学“ 西学” 的先决条件,在《循序》篇中指出“先入者为主,讲西学必先通中学,乃不忘其祖也” “中学” 内容有“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治、地图” “四书 ”、 “五经” 是“中学”的核心学习“ 中学 ”的要求“今日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 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缺者用之, 西政之可以起吾族者取之斯其有益而无害 ”即以“中学” 为先导,为本 “西学” 是辅助,内容有西政、西艺和西史书中写道“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西政也;算、绘、矿、医、声、光、化、点,西艺也” 文中还涉及游学、仿西设置学堂、改革学制、广译等他引进西学的原则是:“果其有益于中国、无损于圣教者,虽于古无征,为之固亦不嫌也就是说,只要有益于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和维护封建纲常的“ 西学”,就可以大胆地引进和学习。
即以“西学”为补充,为用在具体实践中, “中学 ”与“西学”是如何结合的呢?他指出: “十五岁以前诵《孝经》 、四书、五经正文, 随文解义,并读史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