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飞鸟时代(538–710).docx
12页飞鸟时代飞鸟时代,(日文:飞鸟时代 平仮名 厉歹力、)约始于公元600年,止于迁都平城京 的 710 年,上承古坟时代,下启奈良时代此期以政治中心为奈良县的飞鸟地方(即当时 的藤原京)而得名,较为重大的事件有圣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等目录一、推古朝改革二、圣德太子的改革内容三、中日通交的频繁化四、大化革新革五、改新之诏的主要内容六、大化革新性质的评价七、律令的制定与律令制度的成立八、飞鸟文化一、推古朝改革6 世纪初,武烈天皇去世后,缺乏皇位继承人,大伴金村从越前迎来男大迹王继承皇位, 他就是继体天皇当时,在朝鲜半岛,新罗、高句丽的势力扩张,威胁百济,并使日本在朝 鲜南部任那发展势力的半岛经营策略陷于窘境,另一方面,导致大批大陆移民的流入 在国内,皇室在统一国土后,不断霸占地方贵族的领地,扩大自己的屯仓,并将侵略朝鲜的 军事负担强加在他们身上,皇室和地方贵族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侵朝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 引发了人民的反抗6 世纪中叶以后,部民制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开始瓦解,部民 纷纷逃亡朝廷内部新旧势力之间的斗争日益加剧在 6 世纪初,在朝廷中握有实权的大 伴氏曾因主张把任那四县割让给百济而受到攻击,从而失去政治势力,物部氏和苏我氏取而 代之。
物部氏是朝廷掌握军事的贵族,是维护原有统治方式的守旧势力苏我氏从5 世纪后 半叶起,在朝廷中掌管财政,势力逐步扩大苏我氏与大陆移民的关系密切当时,苏我氏 是积极吸收外来思想和文化的进步势力当百济圣明王献给日本朝廷佛像和经论时,苏我稻 目积极主张崇佛,力图通过崇拜佛教来代替氏神的信仰,以统一全国的思想,加强皇权物 部尾舆则主张信仰原来的氏神,以维护氏姓制和部民制,坚决反对崇佛,于是两派间围绕崇 佛与排佛展开了激烈斗争587 年,用明天皇(585—587 在位)死后,以皇位继承问题为契机,苏我稻目之子苏 我马子和物部尾舆之子物部守屋之间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马子讨灭守屋取得胜利,物部 氏灭亡打败物部氏之后,苏我马子立泊漱部皇子为天皇,即崇峻天皇(587—592 在位) 崇峻天皇不甘心成为苏我马子的傀儡,曾指着献上来的野猪说:“何时如断此猪头,断朕所 嫌之人苏我马子闻言大惊592 年,苏我马子唆使东汉直驹刺死天皇为了独揽朝政, 同年 12 月,马子推举外甥女炊屋姬继位,是为日本历史上第 飞鸟时代後期贵族女子一位 女帝——推古女皇(592—628 在位)翌年,即593年,天皇立用明天皇遗子厩户皇子为皇 太子,并“录摄政,以万机悉委”。
后来世人因厩户皇子聪慧,治政英明,称其为圣德太子 圣德太子系用明天皇嫡子,《日本书纪》称他“生而能言,及壮有圣智,一闻十人诉,以勿 失能辩”,具有能吏的素质他师从高丽僧惠慈学佛教、百济博士觉哿习儒学,自幼受到大 陆思想文化的熏陶圣德太子执政之初,朝廷正处在内忧外患之时所谓外患,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建立了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隋朝;在朝鲜半岛,渐趋强大的新罗,占据汉江、洛东江流域, 并在吞并任那(日本在朝鲜的据点)之后,与日本的关系急剧恶化所谓内患,氏姓、部民 制度弊端毕现,以苏我氏为代表的豪族势力尾大不掉,皇室势力单薄圣德太子试图建立以 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挽救社会危机,为此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二、圣德太子的改革内容1)制定冠位 12 阶12 阶冠位制定于 604 年,次年开始实施冠位是授与贵族的荣爵,只按才干和功绩授 与个人,不能世袭实际上,冠位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抑制氏姓门阀势力和选拔人才 的作用它推进了贵族的官僚化和以天皇为首的官僚体制的形成2)制定宪法 17 条宪法 17 条也制定于 604 年《宪法》力图从思想理论上规定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社会地 位和权利义务,同时通过吏治达到民治,规定了君权的崇高性。
《宪法》的内容含有中国儒、 法、道诸子百家及佛教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儒家的“三纲”、“五常”是《宪法》的核心 思想《宪法》提出“承诏必谨,君则天之,臣则地之”;“国靡二君,民无两主;率土兆民, 以王为主其用意在于提高皇权,压制氏姓贵族的势力,建立君主专制王朝《宪法》提出 要给百姓以必要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如“勿敛百姓”;“农桑之节,不可使民”等,以消弭人 民的反抗3)提倡提倡佛教佛教的众生平等,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涅盘等教义,要求民众安于现状,追 求来世推古王朝通过振兴佛教以达到树立全国共同崇拜的宗教,来削弱氏姓贵族的势力, 提高皇权594 年朝廷曾下诏“兴隆三宝”,宪法 17 条中也规定了“笃敬三宝”圣德太子 带头建立斑鸠寺(法隆寺的前身),亲自在宫中讲解佛经,又撰写《三经义疏》国内出现了 竞造佛寺的局面624年,全国建立寺院46所,僧尼人数达到1300余人,其中僧816 人, 尼 569 人4)编纂史书620 年开始撰写《天皇记》、《国记》及《臣、连、伴造、国造180 部并公民等本记》等 历史书编撰这些史书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皇室的尊严,加强国家观念这些书后来大部分 散佚圣德太子的改革,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压制了氏姓贵族的势力,提高皇室的地位,为后来 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思想基础。
圣德太子的改革是大化改新的准备和先声但圣德太子的 改革是极不彻底的冠位制是在没有废除氏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且只在畿内及其周 边地区的中下级贵族中实行宪法 17 条作为训诫,只能起到教化作用,没有更大的约束力 更主要的是没有触动当时社会症结的部民制,所以削弱氏姓贵族势力,提高皇权是极为有限 的,更不可能解决国内的阶级矛盾,挽救社会危机三、中日通交的频繁化恢复中日邦交圣德太子改革的另一面重要内容是恢复了中日邦交中国在589 年,由北周重臣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灭南朝陈,实现全中国的统一隋 朝对亚的外交是结交百济、新罗,征伐高句丽隋炀帝继位后,从 612 年起,陆续发动 3 次对高句丽的战争7 世纪初,以圣德太子为首的推古王朝决定派遣隋使,恢复与中国断绝一个多世纪的国 交,并积极吸取别国文化,充实国力记载据《隋书倭国传》记载,600 年推古朝首次遣使通隋,又据《日本书纪》记载,607年 圣德太子遣小野妹子使隋这一时期日本改变过去向中国朝廷或居高临下或请封、朝贡的态 度,采取对等的立场使者小野妹子第一次使隋时递交的国书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 天子无恙”这封国书虽引起隋炀帝的不悦,但608 年小野归国时,隋朝还是遣裴世清出使 日本。
当年9 月,裴世清回国时,日本又遣小野妹子第二次赴隋这次带来的国书称:“东 天皇敬白西皇帝”既反映了外交上追求对等,也反映了太子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强烈愿望 随使团赴中国的还有8 名交流生,其中 4 名交流生是倭汉直福因、奈罗译语惠明、高向汉人 玄理、新汉人大国,4 名学问僧是新汉人旻、南渊汉人请安、志贺汉人慧隐、新汉人广齐 这些交流生中有些人在中国长期滞留,直至充分掌握中国的文化和制度后才回国,他们在大 化改新及律令国家的建设中发挥了作用614 年又派犬上御田锹、矢田部造使隋,翌年回国 目的圣德太子遣使隋朝的目的,学界历来有各种不同看法,日本研究者大多认为,倭对隋的 交往目的在于交流佛法和输入大陆文化,甚至认为“遣隋(唐)使几乎未见在国际政治上的 活动”也有的主张遣使入隋是为了“兴隆国内佛教”,607 年以后的遣使“不单是为交流佛 法,而是为了更加有输入大陆文化”近年,有中国学者提出了新的见解,指出:倭国遣使 入隋是其“政教合一”理念的具体反映,与制定冠位、颁布宪法等一系列内政改革具有内在 关联佛教作为“万国之极宗”,不仅是文明开化的标志,同时还是臣民“笃敬”的统治阶 级的精神武器对推古朝来说,尽快更多掌握佛教,能使国内臣民俯首听命,可谓政治、外 交、文化、宗教等多重目的兼有;其直接目的还是在于“交流书籍”,中日之间为大海阻隔, 舟楫往来颇为不便,故通过书籍吸纳中国文化是有效的方法之一,这一模式也为其后的遣唐 使所继承。
四、大化革新革新前的社会政治背景圣德太子的改革,随着他的逝世而销声匿迹,它没有挽救社会危机,国内阶级矛盾依然 日渐激化7 世纪前半叶,土地兼并盛行,租佃制广泛兴起贵族们“割国县山海林野池田 以为己财,争战不已或者兼并数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少(之)地 部民制因此衰落 随着部民制的衰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深朝廷地位受到严重影响臣、连、伴造等向朝 廷上缴调赋时“先自收敛,然后分进朝廷内部外戚权贵和皇室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 苏我马子曾向推古天皇要求割让葛城县,被天皇拒绝626 年苏我马子病死,其子虾夷继承 大臣628 年推古女皇去世,虾夷独断朝政,排斥圣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王,拥立田村皇子 即位,是为舒明天皇(629—641 在位)至皇极朝(642—645)时期,虾夷之子入鹿更加专 擅朝政,甚至征调人夫修建其父子陵墓,势倾朝野入鹿为了扼杀改革事业,打击新兴势力, 于 643 年消灭了山背大兄王及其一族当时,氏姓贵族“各置己民,恣情驱使”,加上征伐新罗的战争和营造宫苑、陵墓、寺 院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广大部民苦不堪言不堪忍受痛苦的部民的反抗斗争日益高涨,他们 或逃亡,或聚集山泽,同贵族进行武装斗争部民起义打击了氏姓贵族,动摇了部民制的基 础。
正当社会危机严重的时期,推古朝时期派到中国的交流生陆续回国僧旻于 632 年,南 渊请安和高向玄理于640 年回到日本他们在中国交流二、三十年,经历了隋唐两代,吸收 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和统治经验,归国后积极进行传布,在部分贵族中发生强烈影响在归国 留学生传授隋唐封建制的影响下,皇室和贵族阶层内出现了主张改新的新兴势力,其代表人 物是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中大兄皇子是舒明天皇之子中臣镰足出身于世袭祭祀官的家庭,幼年好学,博览群书, 曾就学于僧旻,又同中大兄皇子一起受教于南渊请安中大兄和中臣镰足都憎恶专横的苏我 虾夷、入鹿父子,所以两人共谋打倒苏我入鹿,推翻苏我氏,夺取朝廷大权中大兄接受中 臣镰足的建议,首先争取与入鹿素有矛盾、又有声望的大夫苏我石川麻吕,分化苏我氏的势 力,然后联合反苏贵族,组成了革新派645 年 6 月 12 日,革新派乘皇极天皇在宫中接见 三韩使者的机会,以“鞍作(苏我入鹿)尽灭天宗,将倾日位”为理由,杀死了苏我入鹿 革新政府的诞生皇族和多数贵族站在中大兄一边,苏我虾夷见大势已去,便在入鹿被杀的第二天,焚宅 自尽消灭虾夷、入鹿父子后,革新派成立新的政权,轻皇子即位为孝德天皇( 645—654 在位),中大兄皇子为皇太子,中臣镰足为内臣,苏我石川麻吕为右大臣,阿倍内麻吕为左 大臣,留学生僧旻和高向玄理为国博士。
两位回国的留学僧灵云 和惠云 于大化元年(645) 跻身佛教界最高权威的“十师”之列革新政权建立后,建年号为大化,仿“法式备定”的 唐制,有步骤地实行改革645年 8月,分别向东国和倭(大和)六县(高市、葛木、十市、 志贵、山边、曾布)派遣国司和使者,造田籍,校田亩9 月,下诏:“从今以后不得卖地, 勿妄作主兼并劣弱 这些措施为下一步变革打下基础12 月,首都由飞鸟迁至难波(今 大阪市)646 年元旦,发布《改新之诏》,接着陆续颁布了革新措施五、改新之诏的主要内容第一,在经济方面废除部民制,建立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罢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处处屯仓及 别臣、连、伴造、国造、村首所有部曲之民,处处田庄废除了皇室的屯仓,贵族的田庄 以及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在此基础上实行了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班 田六年一班,即政府每隔6 年,班给6岁以上的男子口分田2 段,女子为男子的2/3,私奴 婢为公民的 1/3,公奴婢同公民数受田人死后,口分田归公班田农民担负租庸调租, 即实物地租,受田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