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简评解读.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471537417
  • 上传时间:2023-04-0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7.83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简评一日,有个朋友与我聊起余秋雨,说余如何有文采,文章写得如何好,我 不以为然因为我刚读过西方朔先生评余秋雨所写的《泰州望海楼新记》一 文余文短短三四百字,不文不白,狗屁不通,实在令人不敢恭维最可笑的 是,余秋雨在文后缀一七言诗: 本为望海筑此楼,岂料远近皆望楼;风晨雨夕独登临,方知何处是泰州不仅词意即琐,而且不讲格律,通篇平仄混乱,押 韵竟连用两个 楼”字,连入韵为平不入韵为仄这一旧体诗最起码的规矩都不 懂,真是给文化人丢脸!朋友说,这篇《泰州望海楼新记》可能是泰州有关部门慕名来求,大师推 托不掉,于是敷衍成文,糊弄一下那些文盲罢了他建议我认真读读余大师的《苏东坡突围》,说这一篇写得真的很好,可算是余大师写的最好的文化散好奇之下,在网上一搜,果然找到了《苏东坡突围》看了第一段,我便 忍俊不禁余秋雨在文章开头是这样写的: 住在这远离闹市的半山居所里,安静是有了,但寂寞也来了,有时还来得很凶猛,特别在深更半夜只得独个儿 在屋子里转着圈,拉下窗帘,隔开窗外壁立的悬崖和翻卷的海潮,眼睛时不时 地瞟着床边那乳白色的大师住进了华山居所”,不是来休养,就是来写作,肯定不会在这里长住 的。

      按说,作家是应该耐得住寂寞的,否则怎么能潜心读书、安心写作?何况 又不是在这里长住可是,大作家在 深更半夜”竟然耐不住 寂寞”了,竟然在 屋子里转起了圈子,而且盼望有人深更半夜地来 一一这猴急状可真够痛苦 的,让人看了也痛苦接下来,真是心想事成,竟真的响了,是一位不相识的台湾女记者 -一说我的《文化苦旅》一书在台湾销售情况很好,因此要作越洋采访问 了我许多问题,出身、经历、爱好,无一遗漏 ”台湾与大陆任何一个省区的时差,总不会差上半天吧!这位与大作家 素昧平生”的台湾女记者在深更半夜将打到余大师的隐居地,而且打的是座机, 也真够神通广大的!难道台湾记者有深更半夜打采访名人的工作习惯?读 到这里,怎不令人啧啧称奇!如果余大师这样写:正当他在深更半夜寂寞得六神无主正在房中团团打转 的时候,突然有人敲门,开门后,只见月光下站着一位貌若天仙妩媚可人的女 子,仿佛是美丽多情的狐仙,又像是婀娜多姿的花魅一问才知,竟是不远万里前来采访的台湾女记者 一一那岂不更有诗意?岂不更富有传奇色彩?岂不更 有蒲松龄先生笔下的浪漫情致?女记者第一句话,就称赞余大师的“《文化苦旅》一书在台湾销售情况很 好”,当然,我们不要以为女记者不是出版界人士就不知道图书的销售情况了, 更不要理解成余大师借女记者之口来一番 生婆卖瓜”,记者在采访之前先 实事 求是”地恭维一下余大师也在情理之中,对不对?不过接下来女记者的采访令读 者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四十年前 一一采访的第一个问题居然是问余大作家的 出 身”。

      据说,在 史无前例”的时代,人走在街上随时都会被拦住问 家庭出身”; 人们填各种表格, 出身”一栏是必填项目甚至时到如今,有些表格上面还印 着出身”一栏余大师是 文革”写作班子 石一歌”的成员,是鼎鼎大名的 无产 阶级笔杆子”,当然对 出身”二字有着很深的 阶级感情”,所以,身在台北的女 记者竟也投其所好,采访时先问 出身”,读到这 出身"二字,又怎不令人发思 古之幽情?女记者问得很细,居然 无一遗漏”,也不知怎么才算是 无一遗漏”?唉, 仅余大师的第一段就评了这么多,有点避重就轻,还是让我们看看他笔下的苏 东坡是如何突围”的吧《苏东坡突围》写的是历史上著名的鸟台诗案”虽然苏东坡大名鼎鼎, 但对 鸟台诗案”,恐怕知之者不多鸟台诗案”是北宋一起著名的文字狱,苏轼,号东坡居士,因其政敌们诬 陷他写诗 谤讪朝政”,遂被宋神宗下令逮系御史台监狱 鸟台"二字是什么意思呢?余大师在文中没提,笔者不妨在此解释一下:汉哀帝时,御史台衙门前 的柏树上,常有很多乌鸦栖息,朝飞暮至,人们称之为 朝夕乌”所以,当时人们就把御史台叫做 乌台”到后来,乌台就成了御史台的代名词故而,苏 轼入御史台监狱受审之事便在历史上被称为 乌台诗案”。

      南宋的陆游、朋万九 曾分别将这一事件的资料汇集起来编成一书,题为《乌台诗案》和《东坡乌台 诗案》在分析为什么那么多文人”对苏东坡群起而攻之的原因时,余大师写道: 那么,批评苏东坡的言论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聚合在一起呢?我想最简要的回 答是他弟弟苏辙说的那句话: 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他太出色、太响亮,能 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伦,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 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总而言之,余大师认为,苏东坡入狱,是因为别人嫉妒他联想到这些年来不断有文人学者撰文指出余大师文章中的文史错误,余大 师不仅不认错,反而说这是别人在 嫉妒”他,那么,我们对余大师将 乌台诗 案”的成因简单地归结为文人的 嫉妒”,也就可以理解了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并不是不可以但写历史类的文字,治史 态度应该端正,列举事实应该客观,主观分析应该严谨余大师写''乌台诗 案〃,言之凿凿地说明是一些''文人〃因为嫉妒苏轼的才华才向其发难的,因为苏 东坡''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伦,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 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那么,''乌 台诗案〃的成因是否真的是因为文人的''嫉妒〃呢?巨看我根据史料慢慢道来。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 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积极推行新法但是,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并没有达 到''因天下之为,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目的,搞得怨 声载道,因此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强烈反对苏轼就是著名的反对者之一苏轼在主持一次进士大考时,他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让举子们论述: ''晋武平 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 败,事同而功异〃王安石闻讯,很不高兴他认为,苏轼列举历史上的一些独断专行的人, 实是在讽刺自己受神宗宠信而专权擅政,遂指使御史谢景温上奏神宗,说苏轼 以试题谤讪朝政苏轼自知在中央已经呆不下去了,只好请求补外,到杭州做 通判(相当于杭州市政府的副市长)应该说,这是苏轼第一次遭罹文字之 祸,也是''乌台诗案〃的序曲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由徐州知州改任湖州知州苏轼在杭州、湖 州任炽期间,朝中''变法派〃(亦称''新党〃)与''保守派〃(亦称''旧党〃)之间的 斗争日益激烈由于宋神宗本人就属于''变法派〃,所以朝中的''变法派〃都是实 权派,他们正苦思打败''旧党〃的理由,以搬去变法路上的那些绊脚石。

      终于, 他们决定通过指摘苏轼等人的文字之过为突破口,一举将''旧党〃从朝中清除仿佛是经过精心策划和周密部署,变法派人物沈括首先发难,上疏神宗, 说苏轼诗中''词有讪态〃,继而监察御史何大正(也是''变法派〃)上疏,指责苏 轼知湖州时写的谢表中的''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 民〃几句话是''谤讪讥骂〃朝廷最初,这二人对苏轼的构陷并未引起宋神宗的重 视何大正的同事、御史舒亶则仔细地研读了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元丰续添 苏子瞻学士钱塘集》,写了一个更有份量的折子呈给神宗在何御史、舒御史的上疏仍未引起宋神宗高度重视的情况下,御史台的主 要领导一一御史中丞李定亲自出马了,他上疏说: ''知湖州苏轼,本无学术,偶 中异科初腾沮毁之论,陛下犹置之不问轼怙终不悔,狂悖之语日闻轼读 史传,非不知事君有礼,讪上有诛,而敢肆其愤心,公为诋皆;而又应试举 时,即已有厌弊更法之意及陛下修明政事,怨不用己,遂一切毁之,以为非 是伤教乱俗,莫甚于此伏望断自天衷,特行典宪〃看来,李定罗织罪名的水平就是与何御史、舒御史不一般,没有列举苏轼 具体的罪状,而是从宏观上指出了苏轼的主要罪行和对社会的危害,摆出一副 替国家前途着想的样子,实欲置苏轼于死地。

      李定固然是 新党”成员,但他对苏轼的攻击,还夹杂着与苏轼的个人恩 怨事情是这样的,李定在母亲死后 不持母服”(即说李定在其母死后不穿孝 服守孝),士大夫们都以其 不孝”而认为此人 不可用”,但王安石因李定赞同 变法而重用之,李定遂成为 变法派”的重要成员与李定的 不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朱寿昌小时与母亲离散,做官后为示 孝心,竟辞官遍游全国寻母,终于在同州与母亲相会苏轼闻讯感慨不已,写 诗给朱寿昌云: 感君离合我酸心,此事今无古或闻苏轼虽然没在诗中批评李定 不孝”,但李定心中有鬼,认为苏轼的诗明着 赞扬朱寿昌,暗中是在讽刺自己 不孝”,竟深恨苏轼之后,又有李宜之等人跳出来凑热闹,随和李定、何大正、舒亶指责苏轼 谤讪国政"这么多人步调一致,估计可能是 变法派”为了打击 保守派”而设 下的阴谋六月,神宗皇帝见多人弹劾苏轼,便下诏令御史台立案审查,由李定负责 审问可见,李定之流陷害苏轼,并非是余秋雨所总结的因为他们嫉妒苏轼的 文才”李定、何大正、舒亶等人,并不因诗文著名,严格地讲,他们算不上是余 秋雨所说的 文人”,他们只是朝中的官僚嫉妒苏轼的文才,怎么也轮不到他 们因为在苏轼生活的时代,是个大家辈出的时代,如欧阳修、司马光、王安 石、黄庭坚、苏辙、柳永、秦观、曾巩••…就算扼杀一百个苏轼,在文坛根本 不入流的李定之流也成不了当代文豪,他们有什么资格嫉妒大文学家苏轼呢?余大师为了证明他的论点正确,还特意引用了苏东坡的弟弟苏辙的话: 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苏辙此言,出自宋人刘安世的《元城先生语录》: 子由(苏辙字子由)日:’…今东坡亦无罪,独以名太高,与朝廷争胜耳’余 秋雨不知是否看到了《元城先生语录》,竟莫名其妙地将 与朝廷争胜耳”省略了东坡名高不要紧,但他自恃名声反对朝廷的路线方针政策,比那些没有名 气的反对派的影响更大,所以宋神宗和朝中的 变法派”们就难以容忍了可见,苏辙此语的重心不在于东坡名高,而在于他 与朝廷争胜所以说,李定向苏轼发难固然有挟怨报复的成分,而 变法派”利用文字之 过来打击政敌,才是苏轼入狱的根本原因其实,宋神宗也爱惜苏轼之才,并不想严惩苏轼,但他又实在舍不得放弃 这个可以将 保守派”一举赶出中央的机会元丰二年十二月三H^一日(公元 1080年1月25日),宋神宗下诏,贬 苏轼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一带)团练副使,相当于黄州军分区的副司令这 是一个闲职,应该算是对苏轼的宽大处理了更重要的是,反对变法的司马光、苏辙、黄庭坚、王巩、王诜、李清臣、 张安道、范镇、陈襄、曾巩、钱藻、孙觉、李常、刘皴、刘挚等二十九人,因 为与苏轼有诗文往来,也受到了 牵连”,或被贬官,或受斥责这二十九人, 全被指为反对变法的 归党”后来,这些反对变法的人被称为 先祐党人”,崇 宁三年,对宋神宗颇为崇拜的宋徽宗下令在朝廷的端礼门竖起一块 元祐党人碑”,将司马光、苏轼、秦观、王珪等 615人的名字刻入石碑,道是 永为万世 子孙之戒”。

      可见,鸟台诗案”只是 新党“打击 旧党”的一个借口,与文人间的 嫉妒实在扯不上干系余大师在文章中只字不提朝中两派的斗争这一前提,如果不是对这一段历 史的无知,便是对历史的故意歪曲作为文人的余大师不认真研究史料,满脑 子是 文人相轻”,以其人之心度他人之腹,得出错误结论也就不足为奇了余大师认为,苏轼被宋神宗释放后,来到了黄州,终于突破了小人们的 包围圈”,所以此文题为 苏东坡突围”他写道: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 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储和升华,他,真正 地成熟了 一一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 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 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